大學語文是國內大學非文科專業的人文素質類課程,內容教學包括了中國古代典籍和中外現當代經典作品,旨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道德思想素質和人文素質。學生經過中初教育的語文學習后,已具備基本的文本閱讀和賞析能力,因此在大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在基本的文學閱讀和賞析的基礎上,應加強文本的深度閱讀,了解其深層次意義和文化內涵。因此,大學語文的教學中文化教學更應成為不可忽視的內容。但縱觀國內大學語文教學,不難發現囿于課程大綱、教學計劃等因,大學語文教學正逐步趨于僵化。部分教師的教學仍如中初教學一般,著重于基本的文本閱讀和解析;而部分學生因其非專業課的課程性質,只在考試前后給予這門課程一定的關注,且關注點集中在考試可能涉及到的內容上,這均使得大學語文教學失去其應關注的內核,而呈現出延續中初語文教學的現狀。基于此,筆者在這里要探討大學語文的深層次教學,即:文化教學相關的觀念進行進一步的剖析,以期為各位同仁和大學語文學習者提供一個不同的教學和學習視角。
首先,為什么要提大學語文教學的文化教學觀念?其一,從文化教學觀念展開教與學,或許有助于解答以下問題:中國人常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那么相較于其他已消亡的古文明,中華文化有何不同?為何能保持如此強大生命力,并延續至今?這不僅是大學語文的文化教學觀念的強調,更是當代中國人認識中華文化的根的過程。其二,從文化教學觀念展開教與學,在大量的課程準備過程中,能夠拓寬教師的知識面,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其三,從文化教學觀念展開教與學,即使在受西方文化巨大影響和侵襲的今天,當代中國人越來越多的記住和慶祝著感恩節、圣誕節等等,而對于中華傳統節日極為漠視。因此,大學語文的文學教學能夠讓學生在基礎文本閱讀和解析的基礎上,對中華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了解,而不再表現出似是而非的模糊認知。
其次,應該從何種角度入手,才能實現基礎閱讀和文化教學的同步進行,而規避傳統而僵化的大學語文教學呢?這里我們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進行闡釋。于教師而言,需得意識到強調文化教學并非回避文本基本理解,而應將其與文化教學觀念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這一方面可以加強學生的學生深度,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對中華文化有更具象的認識。于學生而言,需加強對大學語文課程重要性的認識,因為教材中無論是古代文學還是現當代文學作品的選讀,都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這種認識的重要性從匡亞明先生在徐中玉版的《大學語文》教材中序言中強調大學語文教學不只傳授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此“進一步把我國的優秀傳統和民族精神傳授給學生”中便可窺見一二。
最后,我們以該版本教材中的部分篇目為例,對筆者強調的經典作品加文化教學結合的方式進行闡釋。該版教材根據所選篇目所關涉的內容的不同,將所有篇目按仁者愛人、和而不同、以史為鑒、浩然正氣等不同主題分為十二個單元。根據現今大部分高校對大學語文課程課時壓縮情況,基本需實現每單元兩篇文章的選擇教學,而其余篇目則可以課后閱讀和作業的形式進行。這不僅使得教學的廣度得以涵蓋,也加強了教學的深度。
什么是文化觀念呢?它是《論語》樊遲、仲弓問仁篇中“仁”的理解;是胡適《容忍與自由》中對和而不同的差異性的理解;是庾信《哀江南賦》中切切的故園情深;是老舍《斷魂槍》中對現代中國現狀的清晰認識;是錢謙益《徐霞客傳》中不斷對大自然表現出的親近;也是史鐵生《我與地壇》中對待生命的真實關切……這些正是匡亞明先生在教材序言中所說的需要傳授給學生的我國的優秀傳統和民族精神。
結合上述文化觀念,如何做到將其在教學過程中進行闡釋呢?其一,教師應規避以自己講述為主的填鴨式教學,而選擇以學生為主的引導式教學,如:《論語》樊遲、仲弓問仁篇便可以學生對“什么是‘仁’”的問答來展開被我們奉為至圣的孔子是如何回答“什么是‘仁’”這個問題的,而在那個特定的時代里,甚至之后漫長的時間長河中,這樣的觀點又有著怎樣的意義和影響;胡適《容忍與自由》一文中,可用“你認為是自由更重要還是規則更重要”來展開討論,進而了解到尊重差異性的和而不同的傳統觀念;庾信《哀江南賦》的開篇,可將文學歷史上頗具影響的表達故園情深的作品放在教學的開始階段,使得學生在一系列故園情深的文學作品中更深刻的體會到庾信的切切故園情;老舍《斷魂槍》則是讓學生談論他們眼中當代中國的最好媒介,在學生了解的基本上引領著他們去認識當代中國;錢謙益《徐霞客傳》則可以成為熱衷于“宅”的青年人逐步走進和認識大自然的途徑之一,巍巍高山綿亙不絕、潺潺流水悠遠不停,這本是我國引以為豪的自然景觀,更是當代中國人應該親身走進去認識的風景;史鐵生《我與地壇》則是對處在這個“冷漠”時代下的人們啟示,或許應該多一點對自己所處社會和身邊人的關切。
綜上所述,在現今的大學語文教學中,對文化教學觀念的強調是極其必要的,這不僅僅是對延續中初教育的文本閱讀和賞析的大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改革,更是在世界文化大融合和互相影響的時代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人們常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也是為什么在大學語文教學中一直強調文化教學掛念的原因,只有保持自己文化的獨立性和傳承,才能使其走過漫長的時間長河,走到當代中國人的視野中,并走向更為悠遠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余曉莉.大學語文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的革新[J] .反思者,文學教育,2013(06).
[2] 于姍,佐丹.論大學語文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交融[J] .高教研究,2013(7).
作者簡介:
趙茜,四川綿陽人。畢業于重慶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現任教于四川外國語大學南方翻譯學院國際漢語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