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合唱事業的發展,班級合唱在小學音樂教育領域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可以在美的熏陶下提高青少年的認知理解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本人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就班級合唱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意義和運用策略方面進行了簡述分析。
關鍵詞:音樂教學;班級合唱;運用
一 引言
合唱藝術作為藝術教育中的一顆重要之星在國家素質教育的推進中充任了標準育人風向針。1907年,音樂課程在當時的各大公立小學正式開設了,被稱為“唱歌課”。[1]經過幾輪的課程改革,最終合唱課變成了小學音樂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活動內容。班級合唱是一種以班級為單位面向全體學生進行藝術活動的群體性的表演形式。小學音樂教學中開展班級合唱能夠給青少年帶來藝術的享受,促進他們藝術素養的提高。
二 班級合唱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意義
(一)弘揚音樂傳統文化,彰顯藝術本色魅力
音樂作為一門享譽國內外既可以提高學生音樂情操和音樂能力又能提升審美觀的課程,是小學素質教育中的主要組成部分。班級合唱是青少年提高藝術素養的最基本形式,包含了中國幾千年來的音樂審美內涵,是原生態音樂文化的結晶。在音樂的普及過程中,加強了對傳統文化的教化與傳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全面普及音樂教育,提升人文審美素養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班級合唱面對的是全體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作為主體都要參與其中。學生在參加合唱的輕松氛觀中能做到聆聽、歌唱、表現、合作,在欣賞的同時感受到其中的情境,達到直觀的視覺化效果,熏陶了學生的道德修養,提高了音樂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
(三)增強團結合作意識,構建和諧校園文化
班級合唱由多個聲部構成,每一個聲部皆可作為一個獨立個體。而它作為一個集體表演活動注重在“合”,就需要這些獨立個體協調一致的體現出來。這就需要各個成員具備團結合作意識,具體體現在思想和行為上的融合、著裝要求上的一致、集體榮譽感的統一。因此小學教學中班級合唱的開設為青少年們創造了一個利于健康發展的和諧校園環境做墊腳石,促進他們邁向優質文化發展之路(四)刻畫動人藝術形象,強化青少年思維
合唱作為集旋律美、節奏美、和聲美和復調美于一體的藝術,擁有抑揚頓挫不斷起伏的旋律、輕重緩急相互交錯的節奏,強弱分明的力度,悅耳動聽音質豐滿的和聲,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為此刻畫出一個生龍活虎的動人藝術形象。[2]因此音樂的可塑性為青少年的發散性形象和創造性思維開設了一個廣闊的天地。
三 班級合唱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 系統化教學活動
在當今素質教育改革深入推進的情勢下,小學班級合唱教學中要著重強化訓練學生的合唱技巧,豐富合唱的教學內容。首先要從音準、節奏、吐字、速度等基本方面加強訓練,使學生掌握扎實的基本功;其次依據學生上課的需求和課程的性質及內容來制定適合的教學方法,其中利用率最高的有游戲滲入法和分小組授課法。小學生處在好奇心重的階段,采取游戲法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興趣和積極主動性,讓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熟悉合唱技巧;教學中需要的教學工具老師可以提前準備好,課堂上進行小組教學法,讓一部分學生進行合唱,一部分學生進行表演,這樣全體同學都能參與其中,大大的加強了學生的興趣。最后根據學生年級的遞增,制定出與之相符合的教學內容,例如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安排以簡短的二聲部作品進行練習,中高年級的學生學習內容可以適當的由易到難,加入二聲部、卡農的節奏體驗及一些和聲內容,滿足學生對合唱能力由易到難的循序漸進的成長要求。
(二)情感滲透化師生
傳統模式下的老師作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逐漸被淘汰。[3]素質教育要求下的情感滲透式教學旨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師生間的互動,越來越被大家廣泛接受。師生間在合唱的過程中通過眼神的互通、情感的交流和聲音的傳遞,誘發學生的美感產生,達到感情上的共識,及時的鼓勵學生并耐心的指導他們,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自信心。對于學生中的個體差異,老師要學會用包容的心態耐心指導,調動學生積極的態度,提高教學質量。其次教師要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術能力,掌握好彈、拉、唱、跳等基本功;對于班級合唱,教師還需要掌握豐富的音樂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風格、情境等情況,便于指導學生循序漸進的投入到作品中,例如《賣報歌》,老師在合唱之前,先講解一下此歌當時所處的大環境,此歌所要表達的主題,帶領學生根據當時的意境聯想,來體會這首歌的情感,加快對歌曲的掌握速度。
(三) 輔助化教學參與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心智發育不成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對音樂的興趣度和合唱知識的接受能力不盡相同。此時老師可以在班級合唱中介入一些輔助法進行強化練習,減少個體之間的差異。具體如下:
1巧用柯爾文手勢
合唱水平的提高是一個需要持久練習和知識累積的漫長艱巨的歷程。對于小學階段的合唱教學,想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就要借助手勢和身體的輔助,這就需要“ 柯爾文手勢”。它是19世紀70年代由優翰·柯爾文(John Curwen, 1816–1880)首次創立的,因此稱為“柯爾文手勢”。[4]它是柯達伊音樂教學法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指七個同的音符do、re、mi、fa、sol、la、si,分別用不同的手勢來代表,進行合唱的過程中用相應音符代表的手勢及空間位置在身體前方的立體空間上表現出來。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音符和音唱的掌握不是很清楚,讓他們把不熟悉的音符用不同的手勢和位置表現出來,如此就可以把難懂抽象的音高定位的更加形象、直觀,使得學生對音符有了系統化的掌握,得到了徹底全面的訓練,從而提高了班級合唱水平。
2借助多媒體訓練。
在班級合唱的教學中,為了提高課堂效果和學生們的參與積極性,老師可以選用多媒體平臺,利用互聯網技術將課堂變得富有趣味性和技術性。例如,合唱活動中,老師進行授課指導的時候由于時間精力有限,不能對每個學生都進行全面到位的指導,可以確定好的合唱歌曲下載下來,拷貝給學生,使得那些基礎薄弱、接受速度和能力比較慢的學生課后可以繼續練習,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學習的壓力,提高了他們的興致。課下練習遇到困難可以利用手機電話、微信等軟件和老師進行交流解惑,既加快了學生掌握的速度,提高了學習質量,也讓給學生對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有了新的認識,使得合唱教學更加高效有序的進行。
3善用器樂輔助
在班級合唱教學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現象:各聲部在演唱期間相互干擾受到影響,導致合唱的節奏參差不齊,合唱效果不好。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加入器樂合奏。首先讓各聲部的學生借助器樂進行演奏曲譜,熟悉音高,相互聆聽指導;然后各聲部按照自己熟悉的音高演奏,進行合曲,記錄下此時合奏的音準。這就縮短了各聲部之間的旋律磨合時間,提高了班級合唱水平。
四 總結
班級合唱對于提升一個人的審美觀、世界觀和德育素養有著重要作用,是我們不斷改進深化的目標。青少年學生作為重要參與者,是班級合唱的主宰體,是我們精心培育的對象,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越來越多的學生走進班級合唱的音樂教育中,去感受精神層次的膜拜和洗禮。
參考文獻
1.韓雪森.中小學開展合唱藝術活動的設想與實施[D].東北師范大學,2008
2.楊嫏.論小學班級合唱訓練與教學. [D].湖南師范大學,2009
3.王永岡.轉變教學模式提高學習能力--對提高小學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探討. [J]. 科技創新導報,2014年3月
4.張利利. 小學低段音樂識譜教學策略淺析. [J]. 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 2013-05-01
作者簡介:
藍圓(1986—),本科學歷,音樂學專業,工作單位:廣東省惠州市李瑞麟小學,小學音樂二級教師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