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詐騙活動日益猖獗,給大學生特別是大一新生造成極大危害。本文分析了詐騙分子如何根據大一新生心理特點,利用詐騙手段突破新生的心理防線。從而引導大眾從新生心理層面入手,更有效地防范網絡詐騙。
關鍵詞:網絡詐騙;大一新生;外界刺激
網絡詐騙的出現:互聯網的日益發展為我們建立了一個強大的虛擬世界,微信支付寶的出現以其便捷性這一大特點大受歡迎,電子貨幣支付基本上取代了現金交易,甚至存折,銀行卡的使用也大受沖擊。這種新的形勢對金融等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給廣大網絡用戶們帶來方便實惠的同時也給一些想不勞而獲的不法分子指明了一條“致富之路”。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詐騙的形勢也層出不窮,五花八門,對國家和人民群眾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部分群眾陷入恐慌中,而更令人憂心忡忡的是,大學生特別是大一新生成為不法分子的目標,掉入詐騙的陷阱中。僅今年下半年,就接連發生了數十起大一新生被騙的案件。這些突如其來的事件警醒著人們,也值得我們思考:為何大一新生成為了受害的主體?
熬過緊張而競爭激烈的高中學年,大一新生懷揣著美好的憧憬來到大學,開啟一段新的生活。也正在步入由高中至大學的過渡時期。在這段時期中,學生易面臨各個方面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大多由學生所處的外部原因誘發。
第一,在網絡技術極度發達的今天,大學校園也在悄然變化著,大到學業證書資格考試,小到日用品消費,無不使用著互聯網,手機與電腦儼然成為學生不可或缺的工具。西南大學曾針對其在校的140名學生作了一份關于大學生使用網絡情況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使用網絡的比例高達100%,過度使用網絡的比例也達到了6.4%,由此可見學生上網時間在延長,接觸的網絡信息在增多,受到不良影響的幾率也在升高。微信,QQ各種聊天工具正在逐步取代電話短信等傳統的通信方式,不少大學生反映,網上聊天已成為他們結識新朋友的主要途徑,也借此機會認識更多喜歡用同樣方式的人,慢慢演變成一個龐大的虛擬交際圈,在這個圈子中,看不到每個人在實際生活中的表現,而只能透過寥寥幾句被表情包點綴的訊息了解一個人。
第二,從高中環境到陌生的新生活,大一新生首先面對的就是如何適應陌生的環境以及需作何準備。現實與理想有時會發生沖突,帶給新生心理上的波動。而專業課的學習也會帶來不小的挑戰。由固定教室變成流動教室,有填鴨式教學變為探究式教學,自主學習內容在增多,自由空間在擴大等等都對學生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也驅使著新生進行自我的調整。能夠進行良好調整的學生大多名列前茅,而未能適度調整的學生則處于被動,消極的局面。學業壓力、生活壓力、人際交往壓力會使他們不堪重負,走進失望、沮喪。與此同時,與親人過少或過多的交流也會增添他們的苦惱。與父母保持每周六次及以上的聯系為過多交流,不愿接受新環境,執迷于回憶與留戀,依賴父母與家庭。他們希求通過與父母頻繁的聯系獲取心理的安慰,可畢竟遠親不如近鄰,不結交新朋友永遠無法走出困境。與親人每周只有一兩次或不聯系的稱為過少交流,這一類大多存在對家庭的不滿,即未能從家庭中得到幸福。他們往往過度相信自己的判斷,不去理會家人的勸說,不帶任何“盔甲”去嘗試新的事物。可前人之鑒是筆寶貴財富,其中包含著許多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三,作為大學生活的載體-學校,在有關方面的疏忽也造成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外部原因。氛圍可以塑造一個人的品格,也可以阻礙一個人的前程。許多高校疏于進行文化氛圍的建設,易滋生不良反應,產生阻礙校園建設的團體及組織。此外,課程設置單一,進行的心理健康屈指可數,本應撐起的保護傘卻不見蹤影,也讓人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擔憂。
這些外部因素刺激著大一新生的心理變化,手機每天向學生們推送著近萬條消息,這些雜七雜八、紛繁復雜的消息在轉動著眼球,也充斥著頭腦,激發著學生的好奇心,他們任意點擊著感興趣的圖標,在豐富的信息中“大飽眼福”,同時與詐騙的誘餌相遇,而與安全教育的信息擦肩而過。而缺乏與父母及長輩的溝通又使他們在面對這些時不知所措,還有平時來自學習的焦慮又使他們缺乏耐心,他們沒有時間進行冷靜分析便倉促做了決定。另外,鑒于同學們大多處于青春期,對異性興趣強烈,追求新鮮感和滿足感。詐騙分子便利用這些發出各種經“包裝”過后的鏈接,鏈接背后則隱藏著隨時開啟的詐騙程序。比如隱藏的網上銀行、在線購物,進而騙取用戶信息及匯款密碼。
在校期間,學生沒有經濟收入,但生活與學習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支出,有的是課外活動,有的是人際交流,在此等情況下,學生選擇從事兼職工作賺取金錢,來滿足在校園內的支出;還有少部分同學家境不太寬裕,急需補貼家用,選擇在課下打工,雖然大學生賺錢無可厚非,但學校對于大學生職業規劃的教育力度不夠,僅有一些模糊的方向,與不甚健全的管理方案,便留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他們狡猾地在各種點擊率高的網頁設置小窗口,傳遞諸如“一小時XX薪酬”的廣告,各種網絡兼職也層出不窮,打著勤工儉學的幌子將毫無防范意識的學生帶進深坑。此外。學生主觀逐利心理也助長了詐騙分子的囂張氣焰。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各種需要按照由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社會交往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金錢與物質的需要屬于最低層次的需要。不可否認,當今社會金錢在人們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作為社會特定人群的大學生身處其中,也難以免俗。隨著網絡傳播的飛速發展,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蠶食著大學生的心理。在校大學生社會經驗少,明辨是非能力較差,容易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迷失方向。在極端利己主義與極端思想的驅使下,大學生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是一味地跟著詐騙分子的魚鉤走,而忘記觀察周圍情況,征求別人意見與建議,鉆進各種渠道,比如網絡兼職刷單、網絡兼職打字、校園貸推廣、查股投資等渠道。這些渠道猶如一個個禁地,只要不慎闖入,必會傷痕累累,鎩羽而歸,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物欲橫流的當今時代,應當切記。
不少女大學生易掉進“同情”的騙局,一些不法分子厚顏無恥,編造各種所謂的感人事例,博取受騙人的眼淚,他們明白同情心在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中十分普遍。德國著名現象學家馬克斯·舍勒把同情定義為:“一種情感,意向的指向他人并傳達出對他人充滿關愛的信息。同情心是人類社會高級情感的體現,是不受非人類控制的堡壘,當代大學生處在充滿利益紛爭和信息爆炸、思維碰撞的社會里,對此學生應增強甄別各種虛假信息的能力,將錢財妥善保管,并適當捐獻給最需要幫助的人。
被詐騙后的忍讓心理,同樣縱容了詐騙活動。學生來到大學的時日較短,未完全熟悉周圍環境,交際面較窄,缺少提供有力支援與幫助的良師益友,在受騙后,因羞恥與自尊心的緣故,易采取忍氣吞聲,自認倒霉的做法,或者將自身劃為受害人的圈子中,產生責任分散效應。二來,維權機構不夠完善騙子,學生沒有接受充分維權方面的知識教育,受害者恐懼之下便選擇沉默,受害人群會日益擴大,而自身可能收到二次傷害。
大學是人生的最重要的時期,大一階段更是這段時期的美好開啟,新生面對一切新鮮事物都很好奇,更需要我們的引導保護。他們地道路需要全社會的共同指引,莫要讓犯罪分子的黑手伸向他們。充分研究大一新生心理特點,了解他們的處境及迫切需要,嘗試改變影響他們的外部環境,即手機電腦的使用,在新環境下的適應與學校的專項教育,“美化”外部環境才能進一步保護大學生,處理好二者關系,才能防止犯罪分子突破大一新生的心理防線,并最終制止詐騙活動。
參考文獻:
[1]王飛,王婷等 大學生電信網絡詐騙受騙心理變化研究" "DOI.10.14011/J.cnki.dzsw.2018.11.043
[2]孫晨晨,孫穎慧" 大學生遭受網絡詐騙的現狀及應對措施 [J] 教育探索 25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