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園區的景觀設計不僅有利于農產品的發展,能合理的保護和改造農業景觀環境;還有利于充分挖掘地區文化特色,把農業園林景觀的物質形態和文化形式相結合,再與周邊環境進行科學的規劃,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協調。
關鍵詞:地域文化;文創;農業景觀建設
一、農業園地域文化景觀
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反映各區域文化內涵與特色的景觀類型。景觀反映出的地域性文化內涵,是在物質環境中對各區域不同文化的集中展現,地域文化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行為舉止及心理活動。農業園文化景觀要想在社會與環境之間產生相互作用,不僅需要使人們感受到自己所處地域特色文化習俗,還需要在特定的地域環境空間形態上表達出特定的理解感知,使人們產生地域歸屬感。
二、農業園區域文化景觀
(一) 風土人情景觀
風土人情景觀,是指當地特有的鄉村風俗民情和地域文化發展并傳承下來的,具有當地特色的活動。以民俗、鄉土、民族文化等為主題所形成的特色景觀類型。例如,泰州水鄉的溱潼會船節、維吾爾族的手鼓舞、傣族的孔雀舞、蒙古族的摔跤運動、朝鮮族的跳板運動等。
(二)鄉村農田景觀
把當地農產品和生產活動等鄉村特色相結合并進行展示的景觀類型,被稱為鄉村田園景觀。反映村民勞動美和社會美的特色主題活動以農業,漁業,畜牧業等為主。由農田,村落,畜牧,植被等組成的復合生態系統,以此來滿足人們體驗田園生活,回歸自然的美好愿望。
(三)古村落景觀
古村落是我國鄉村聚落景觀的重要部分,因其自身獨特的地理、歷史文化環境等孕育了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聚落景觀文化。古村落景觀類型規劃設計的重點是與當地傳統建筑的風格統一,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統一規劃設計而成的休閑農業園。例如,新疆喀納斯圖瓦村落、四川西部丹巴藏寨、貴州西江千戶苗寨、江西婺源村落群、安徽宏村等。
(四)度假觀賞景觀
休閑度假景觀是基于自然生態資源的可旅游型的景觀類型。例如,森林、湖泊、田園等獨特的鄉村自然風光,加上區域性的氣候和地貌特征進行規劃設計,再添加上為人們提供度假和娛樂的體驗功能,這樣就組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度假觀賞景觀。
三、農業園區地域文化景觀的規劃途徑
(一)園區生態的理性布局
(1)園區的整體規劃要因地制宜,不但需要了解當地的地貌特征,還要盡可能的保留部分保存較為完好的零散資源,例如植被群,建筑群等。首先需要將園區內的零散資源整合,再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進行重組。在保護原有景觀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獨特的地理、歷史文化等地域性景觀文化,營造出獨具地域特色的生態意象。(2)促使園區內交通組織和建筑結構的合理性。在不影響人們的正常活動下,使園內環境以及其文化內涵達到人們的審美標準。(3)從建筑文化層面來講,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鄉村漸漸被圍上了鋼筋混凝土的藩籬。與之相伴的,是文化生活在鄉村里日漸貧瘠,所以,建筑的整體布局要注重把建筑融入到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中。還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在保留傳統建筑的基礎上融入當代人們的美好意向與向往,促進中國建筑文化的發展。
(二)園區資源的更新與保護
(1)農田資源。農田資源是鄉村特有的自然資源。農田,承載著人們對于鄉村的印象。在園區的景觀規劃設計中,要保留其地方主要特色,有選擇性地進行保留和延續,將關于農田的記憶保留下去。(2)水系資源。水體資源是人們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自然資源,園區內的水系資源主要包括池塘、河流、溝渠等。要想形成一套完整的水體系統,就需要在規劃時,就考慮整個園區的水位高低和水系流向,再通過多方式的結合進行調整,保證水系組織和結構的合理性。(3)樹林資源。在園區的河道,池塘兩側,村落用地周圍,以及農田附近,都分布著大量的樹木。樹林形態各異。在景觀規劃設計中,不但要合理的保留河道及建筑周圍的植物,還要結合不同的樹林形態和特定的地域環境特征,營造出舒適和諧的生態空間,使整個休閑農業園的植物景觀獨具地域特色。
(三)園區地域性景觀的有效保護
(1)提取借用。把在當地資源中提取出的具有區域特征的符號或小品融入到景觀規劃設計中的,就是提取借用。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的有很多,例如傳統的建筑、文化、工藝、及工具。傳統工藝的形成與發展也和當地的文化因素、自然環境有密切聯系。在對園區的建筑進行規劃時,要綜合當地人們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這樣,才能夠展現當地特色。(2)形態再現。形態再現是指把在該地消失了的,具有重要意義的建筑或景觀進行再現。在景觀規劃設計中,要結合地區歷史文化特色和傳統習俗,加上現代制作工藝等手段,表現在人物雕像、景觀小品、特色建筑上。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域景觀受自身獨特的地理、歷史文化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觀。鄉村地域文化景觀是鄉村地域文化的積累和反映。
參考文獻:
[1]吳人韋,楊建輝.農業園區規劃思路與方法研究[J].城市規劃匯刊,2004,(1):53-56.
[2]梁志秋.大倫敦規劃的輝煌[J].房地產導刊,2011,(12):78-79.
作者簡介:
吳比(1986-),女,漢族,遼寧省沈陽市人,職務:專業教師,職稱:講師,學歷: 魯迅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
劉楊橋(1995-),女,漢族,河南省漯河市人,沈陽化工大學工業與藝術設計系2015級環境設計專業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為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