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快速到來,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已經曾為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當前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的人口老齡化進程都將于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相伴隨,廣大農村地區養老問題日益突出,濰坊市作為山東半島地級市,借助“四個城市”建設契機著力解決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關鍵詞: 農村;養老服務體系; 問題;對策
一、引言
最新數據資料顯示,中國人口的老齡化程度正在加速加深。2017年,全國人口中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090萬人,占總人口的17.3%,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5831萬人,占總人口的11.4%。60周歲以上人口和65周歲以上人口都比上年增加了0.6個百分點。中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城鄉倒置的發展階段, 不僅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高于城市, 人口老齡化速度也高于城市。我國未來人口老齡化重心在農村, 農村養老問題需要得到政府決策者以及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農村正面臨勞動力流失、\"未富先老\"非常態經濟的生成、家庭結構小型化、養老模式同質化等系列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按照“精準化識別農村老年人養老需求、養老供給、養老管理和養老支持”的原則,對新時代我國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精準化構建進行了事實求證、邏輯推導和系統探索。因此,確定本次研究方向為四個城市”建設戰略下濰坊市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研究。
二、研究目的意義
新時代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和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體現,是發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構成。
以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重城市輕農村, 這使得農村老年人“老有所養”難以實現。在城鄉二元結構的背景之下, 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在農村和城市的覆蓋面、服務水平等都存在天壤之別。農村養老服務體系遠不能滿足農村老年人的基本養老生活需要, 農村老年人缺乏穩定的生活保障。進一步加快農村地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對提高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水平、改善農村老年人生活質量、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具有重要意義。
三、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統賬結合模式”并未真正實現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但是從近些年的實踐效果來看,“統賬結合模式”并未真正實現 。根據《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的規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基金籌集上應堅持以“個人繳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扶持”的原則。但是大多數集體無力或者不愿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給予補助,有些地方甚至在實施中還進一步把“個人繳納為主”改為“全部由個人繳納”。
(二)養老事業投入不足,養老服務有待進一步發展
現行政策規定除了在養老機構建設初期給予一次性政府建設補貼之外,對養老機構日常運作尤其是建設用地、生活用水、燃氣、有線電視和電信等方面,扶持相對不足;而目前遠郊地區的區縣、鄉鎮財政來說,他們無力拿出更多的資金來用于老年人養老服務事業,鎮級公辦養老機構只能解決城鎮“三無”老人和農村“五保”老人的養老,服務主體功能非常單一;民辦養老機構能夠提供全護理、半護理的床位只占全部養老床位總數的10%左右。少數民辦、高檔、具備康復功能的養老機構,由于建設和運轉成本太高而舉步維艱,難有發展;社區養老模式好看不好用,尚沒有真正發揮出實效,很多老年人還不清楚居家養老與社區養老的區別。
(三)農村養老的主要模式是居家養老,目前居家養老缺少公共服務支撐
由于政府投入不足,村級經濟收入有限,在各種養老模式的運作上都面臨資金困難。居家養老作為農村老人主要養老模式,如果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支撐,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農村老人養老難題。但目前這一塊基本上還處于“各家老人各家養”的狀態,忽略了農村老人的社會屬性。
四、濰坊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對策建議
(一)建立長效發展機制
當前,當前,我國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既有資源不足的問題,也有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如何建立均衡、優質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成為相關部門和專家關注和思考的重點。要建立行業長效機制,需要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其中,特別是發揮市場的作用。要進一步進行社會資源的整合,比如農村地區老年人協會等組織的作用應該得到進一步發揮,再比如一些照料中心已經成了村里年輕人獻愛心的場所,應該予以鼓勵,使其成為年輕人志愿服務的重要載體。養老服務業的可持續發展還要發揮市場的作用,一個行業要做強做大,光靠非營利性不行,光強調公益性不行,需要按照經濟規律辦事,這樣的行業才具有生命力。
(二)撬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養老機構改革
采取縣級區域統籌打包模式,將所有特困供養機構統籌打包為一個整體項目,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確定專業的社會運營方,統一運營管理。政府通過對每張床位進行補貼,用于機構改造升級和養護人員培訓,對企業進行政策性支持,政府對此過程進行全面監管。在這里有一個案例:城投·太陽城養老服務中心是壽光市委、市政府重點確定的一所綜合型高檔養老養生社區,由壽光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以機構養老與居家養老地產相結合,養老地產式的運營模式為濰坊地區首創。城投·太陽城打造社區、居家、機構、旅居式度假養老四位一體的養老模式,建立小病不出門、常病不出城、大病直通車的三級健康管理體系,兼具養生保健、休閑娛樂、醫療康復、日常護理于一體。該中心目前套間已經全部預訂完畢,僅有少量單人床位。太陽城老年服務中心致力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不僅要讓老人們“老有所養”,吃得好、住得好,還要讓老人們“老有所樂”,要“玩”得好。養老服務中心設有棋牌室、娛樂活動中心等場所,經常組織老人們看電影、開展“請名家票友為老人們表演戲曲”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城投·太陽城養老服務中心這種養老新模式具有極強的創新性與示范性。
(三)科技化、專業化助力體系升級
整合更多社會資源進入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有助于農村養老服務業補資源短板。未來的養老服務業發展應圍繞服務均等化、付費化、科技化來展開,應在農村形成三方面基本條件,第一是具備良好的養老服務硬件條件,比如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和站點、養老機構和床位,以及為居家、社區、機構開展養老服務的信息網絡平臺,第二是養老服務軟件條件,比如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服務評估,監督檢查等,第三是有一定的專業管理人員隊伍。
(四)未雨綢繆,在新農村各項建設中加強對養老事業規劃的重視
結合新農村建設、村莊改造,本著就近、就便和實用的原則,在新建村級會所的同時規劃建設村級養老院,政府配給一定的社會福利用地指標,同時將建設用地復墾所得占補平衡指標,按一定比例返還給農村,用作農村養老機構建設用地指標。村級養老院的建設還要整合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之家、互助式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等社區養老功能,規劃好全托、日托、臨托等多種形式的老年社區照料服務。市、區兩級政府對現有的村級機構養老、半機構養老也應當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整合資源,對新的村莊建設中文明辦、老齡委、農委、民政局、文廣局等的多頭投入進行合理規劃,避免重復投入項目,把實事辦實、好事辦好,切實發揮效果。
(五)將現有政府對養老機構的“床位補貼”改為“人頭補貼”
政府補貼不再到養老機構,而是補貼跟人走。建立公共服務評估體系,將居民收入包括財產性收入、房屋、土地價值等納入公共評估系統,并根據政府財力以及老人的資產評估值、健康評估狀況研究、制定、出臺相應的補貼標準。政府補貼直接發放到老人,而不是養老機構。這樣能讓農村老人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選擇合適的養老方式。
(六)政府辦養老機構實行分級收費、分級管理
結合農村現有的條件,加快制定科學的符合農村情況的養老院建設標準。不能市區、郊區、鄉鎮和社會養老機構一個樣,應區分公益性和營利性設置標準,就像賓館與旅館、飯店與食堂一樣。市、區或者鄉鎮級的養老機構根據其設施、服務實行分級收費、分級管理,設施豪華的養老機構收費也應提高,而鎮、村級養老機構建設要因地制宜,其設施配備和收費標準也要體現農村特色。
參考文獻:
[1] 楊皖蘇,胡慶玲.我國農村養老保險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科 技 和 產 業,2008(02).
[2]李圣梅.人口老齡化形勢下農民養老的困境與對策[J].金融與經濟,2009(10).
[3]王文文.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農村養老現狀及其發展對策研究[J].絲 路 視 野,2017(31).
[4] 曹茉莉,劉劍雄,劉迎秋 . 廣西農村養老體系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理論建設,2013(145).
[5]吳靜雅、宗蓮、吳丹等:《“健康老齡化”背景下 “老有所醫”的國際經驗及啟示》,《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5年第11期.
[6]王雪輝.《我國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研究綜述》,《老齡科學研究》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