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空間在中西傳統小說中常被當做故事背景或點綴性環境,大多數時候服膺于時間敘事和特定的主題訴求,空間很少能夠獲得一種主體性價值。家宅迷失、河岸隔絕、人神殊界、城市折疊、科幻空間等一批頗有新意的空間設置,有效拓展了新世紀長篇小說的空間美學,《三體》、《眾生》等小說預示著長篇小說在空間敘事上的某種可能和新途。
關鍵詞:劉慈欣;三體;長篇小說;空間敘事
一、概述
20世紀40年代以來,空間在西方開始受到重視,西方現代小說中注重空間結構的現代敘事傳統。新世紀本土長篇小說在空間敘事上,呈現出局部空間典型生動而整體空間固化和陳舊的現狀。空間是小說內部諸多元素中的重要一極,無論是經典現實主義小說,還是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作家與文論家,無不重視對空間維度的利用。但空間成為小說敘事的主體與獨立的理論分支,則是20世紀40年代的事情 ,在此之前,空間往往被環境、處所、背景甚至意象、結構這些語匯所代替,從功能意義上來說,作為小說背景和外殼的這種空間,更多發揮著烘托、助推人物生成和主題表達的作用。在中外理論界,與時間作為小說敘事的核心地位相比,空間的敘事主體的確認和理論闡釋確實要遲得多。20世紀中后期以來,空間的意義逐漸得到重視,甚至一些學者認為,在理解當今社會生活時。新世紀以來的十余年,長篇小說保持著極速之勢蓬勃發展,極有代表性地表征著現時代的小說美學與時代精神。而在一些理論家眼里,小說的空間構成了小說創作的基本出發點。如何構造這個“出發點”,不僅關乎到小說的空間形式,更影響到小說的敘事美學和意義表述。本文試圖要考察的是,在小說敘事危機加劇和社會現實日益復雜化的當下中國,近些年的長篇小說在空間敘事上呈現怎樣的態勢、問題和新質;空間敘事的創新能否拓展小說表現的疆界,并有效回應現實的召喚,從而成為呈現、解釋世界的不可替代的利器。
二、空間小說基本內容
1. 《三體》為例
隨著小說的意識形態性和文化意味減弱,空間在小說中的主體性得到增強。在空間敘事上走得最遠的是先鋒作家,借助拼貼、并置等后現代敘事,先鋒作家打碎了經典現實主義確立的空間規范,從形式上逃離文學舊制的限定,通過移植西方現代與后現代敘事的方法確立了嶄新的文學新規和空間美學,在格非的《錦瑟》、馬原的《舊死》等先鋒經典中,“小說的敘事已不在時間里展開,而是在空間里呈現為一種新的敘事結構”。拼貼、并置、組合的空間化敘事手段所包含的是先鋒作家對現實主義經典時空觀的背叛,以及對整體性、必然性歷史觀的一種反思。現在看來,先鋒小說在80年代后期的這種空間敘事,接通了西方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為特征的空間傳統,由于這種形式先鋒走得太遠,這種“非時間化”、零碎的空間很快成為先鋒作家自己反叛的對象,但先鋒作家所提供的空間經驗和空間美學成為中國新時期文學的一份寶貴遺產。
2. 空間小說發展
如果進一步追問,何以這些小說成為“空間敘事較為突出的作品”。關鍵在于,小說是否建構了獨特的空間意象結構,以及空間是否獲得一種敘事主體的地位。具體來說,這種主體性是指空間在表意功能上具有超越時間要素的決定性作用,也就是說,空間不再是傳統小說中隱居幕后的故事背景或一般性場景,空間的營造與轉換制約著敘事進程,空間與人物性格、命運走向以及主題表達具有深度關聯——而在傳統小說中,時間、故事與情節是小說主角。再進一步細化這里所說的空間主體性,大致可以將它細化為兩種空間敘事類型。第一種是通過“并置”的手段建構起多種或廣泛的空間意象場景,時間的主導性弱化,空間轉而成為小說敘事的“主角”或決定性因素。“當年代被取消或至少被嚴重淡化時,真正的空間形式終于出現了。
既然以貼近現實的方式表現生活,可能會走向一種平庸的敘事,那么如何詩性地呈現現實,如何用嶄新的敘事策略敘述這些“近到撲面”的現實,便成為一個頗有價值的話題。有研究者指出,當下作家在書寫現實經驗時形成了兩種代表性的路數,一種是現實事件被以一種“景觀”植入小說敘事進程,構成對現實的景觀化書寫,以《第七天》為代表,另一種是以象征的方式重新介入現實,以虛入實,換一個角度看世界,以《黃雀記》為代表。有學者在分析北村和先鋒小說轉型的文章中指出,在《安慰書》中,“小說家強大的敘事能力、敘事策略,尤其是限制敘事所產生的‘真實感’,都無不在訴說小說具有鮮明的‘現實性’”,“選自新聞事件的素材、截取的是案件,卻能夠成功避開由于缺乏足夠的虛構能力和超越能力而令文學性缺乏或缺失的危險,又能夠沒有滑入后現代主義的對新聞事件的無深度拼貼和戲謔情調,實屬不易”。這一分析精辟中肯,讓我們看到,《安慰書》中敘事視角的合理和匠心使用,有效豐富了現實的藝術性和表現力。
三、結語
開放性敘事和量子力學文學觀,試圖打破傳統牛頓力學下的現實美學和空間構筑,注重探究世界的復雜性,勾勒時代“無窮無盡能指的鏈”,同時注重小說結構和敘事方式的革新和先鋒實踐,這種寫作為當代小說走出“茶杯里的風暴”的逼仄格局提供了一種美學路徑和小說實踐。這些具有生命力的文學類型和空間詩學昭示了一種開放性敘事,為新世紀小說注入了活力和生機。
參考文獻:
[1][美]弗蘭克:《現代小說中的空間形式》,秦林芳編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2][美]查特曼:《故事與話語:小說和電影的敘事結構》,徐強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96頁。
[3]張燕玲:《批評的本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