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黃河澄泥硯”是以河南為中心的黃河流域中部地區的獨特藝術瑰寶,也是“澄泥硯”譜系中歷經多年變遷且到現在依然換發活力的一脈。它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秦漢磚瓦,改革開放后,“黃河澄泥硯”獲得了新生,不管是在制作工藝和藝術性方面;還是在繼承和創新方面,都被賦予了新的時代精神內涵,而且在藝術性方面,更是具有研究價值。
關鍵詞: 黃河澄泥硯;造型結構;藝術性
一、“黃河澄泥硯”歷史概述
歷史上,“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河硯,被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硯”,也是其中唯一的非石質的陶制硯。筆墨紙硯,是中國傳統文房四寶。硯是根據中國傳統書寫和繪畫特有的需要而產生的器具之一,歷史發展歷程中,它從“研”轉變為“硯”。唐代吳融《古硯瓦賦》中有記載:“無謂乎柔而無剛,土埏而為瓦;無謂乎廢而不用,瓦斷而為硯。”可見文中絲毫不吝贊譽。
陶硯自秦至東漢出現以后,到唐代到達其高峰。但陶硯缺點明顯,由于吸水性較好,不善于發墨,質地也不夠堅硬,易磨損,一直難以和石質硯相提并論。魏晉時期,制硯藝人受當時“澄泥制瓦法”啟發,改進了新的陶硯制作工藝。魏晉南北朝后,仿照秦磚漢瓦制作的硯臺開始出現,這時澄泥硯質地堅硬、耐磨損,媲美石質硯,善于發墨、價格較低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張洎《賈氏譚錄》詳細記載,“絳人善澄泥制硯,縫涓囊致汾水中,踰年而后取,則泥沙之細者,已入囊矣,陶為硯,水不涸然。”這類硯臺的出現可以說是為唐陶硯工藝的改進提供了不少經驗,才使得陶硯在唐代達到高峰。到了宋代,“黃河澄泥硯”的技藝也逐步精進。現如今的澄泥硯中“澄泥”這道制作工藝,就是仿造秦磚漢瓦的制作工藝,并加以改良。至此,“澄泥硯”在制作工藝、形態、藝術性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面貌。
二、當代“黃河澄泥硯”的造型題材
當代“黃河澄泥硯”的制硯家,除了效仿古法技藝之外,在其形制設計上更注重從河洛文化中汲取靈感塑造藝術形象,增添了歷史文化內涵。其中包含了三個層面:一是創作精神,是處理藝人腦中靈感與現實藝術化的指導思想;二是藝術原則,是藝術家通過對現實生活觀察、體驗、加工、提煉,最終反映出時代精神和河洛文化的精神藝術創作活動,三是直觀審美,“黃河澄泥硯”的粗雕、細雕、捏、貼、鏤雕等技藝手法給人展現出不同的直觀形制美。三者又以創新精神為核心結合成為有機整體。
1、傳統題材類
傳統題材類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源泉,長期發展起來的一些較為普遍、固定和常用的題材。傳統題材類“黃河澄泥硯”一般多涉及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美好意愿等,以風景、人物、動植物等多種內容,經過藝術加工組合成完整畫面,表現出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如在《清明上河圖硯》則是由亭臺、樓閣、拱橋、河水、貨船、喧鬧的集市和當街吆喝叫賣的人物等物象構成了一幅汴京城日常喧囂街市場景。為營造車水馬龍、十里長街的場面,此方《清明上河圖硯》硯面以具有立體感的樓閣、拱橋為骨塑造氣勢,以集市上各異的人物為肉淋漓盡致的表現出汴京的欣欣向榮。如《國色天香硯》案幾造型的硯堂寬闊大氣,硯池左側大片牡丹盛開,多變的窯變色彩更是為盛開牡丹形象錦上添花,花叢中間一位柔美動人的仙子幾欲飛天又不舍叢中美景,矛盾的心態展現的栩栩如生。整幅畫面造型生動,牡丹雍容華貴、磅礴大氣,營造出一幅花開富貴之景。硯面上的大簇大簇的牡丹和芍藥,利用拼貼雕刻等寫實手法主進行創作,整體造型飽滿,構圖完整,極富畫面感。
2、河洛文化類
通過考察,其他地區的“澄泥硯”很少涉及當地的一些人文歷史,大多以傳統題材為主,而“黃河澄泥硯”中,許多作品都有河洛文化的印跡。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河南工藝美術大師(“黃河澄泥硯”大師)游敏,其師承制硯大師張書碧,以《盤谷硯》為借鑒,試圖使“黃河澄泥硯”更多承載“河洛文化”的圖像印記和文化概念。游敏認為河洛文化是十三朝古都的厚重歷史,是無法割舍的鄉土之情,更是“黃河澄泥硯”靈魂之所在。因此,“黃河澄泥硯”在游敏的眼中已經不單單是一方硯臺、一個工藝美術品,更是凝聚了黃河之魂的“神圣之物”。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工業社會的進步,現代制墨技術趨于成熟,使得“黃河澄泥硯”已不僅僅保留著實用性——研磨墨塊、供人書寫繪畫之用。而更多具有了供人欣賞把玩的功能。而且,是蘊含了河洛文化的手工工藝品。
如《牡丹仙子》硯,取自河洛文化中的神話故事,牡丹仙子不懼強權,傲骨嶙嶙,亂世不開,盛世滿枝的精神氣度。牡丹仙子的形象羅襪生塵、栩栩如生。
3、時代精神類
藝術想要繼承與傳播,就必須要依托時代創新與發展。創新是事物發展的動力與源泉,只有不斷創新,“黃河澄泥硯”才能在新時代中有所突破和發展。現代“黃河澄泥硯”打破原有的方、圓構圖,多以立體構圖完成硯臺的制作,這種硯體造型一般仿造珍禽異獸、圖騰植物,硯體由平面化、扁平化的造型轉向深淺浮雕手法和立體化造型。并融會貫通古代青銅、器皿、陶罐瓷器中的紋飾等;另一方面,有意把時代精神和時代理想融入其中。
如1997年游敏所制的《“家”硯》以中國版圖為骨架結構,通過不同線條的長短之分、曲直變化、層次結構使硯臺造型感更具時代感。
同年CCTV專題片《香港滄桑》紀錄片中稱該方硯是 “慶回歸五件珍品之一,從造形設計到工藝精堪程度都可稱是澄泥硯中珍品。”同時還獲得了河南省文藝最高獎“金鼎獎”。硯重一百五十余斤,取中國版圖為骨,意為慶祝1997年香港回歸,硯面雕兩條飛龍為肉,寓意長江黃河;飛龍與和和平鴿,象征著一個國泰民安的中國;硯長1.2 米,寓意著12 億中華兒女同根同源、永結同心。《“家”硯》彰顯出中華民族博大寬廣的胸懷和致力于世界和平的決心。
結語
“黃河澄泥硯”由秦磚漢瓦借鑒和衍生而來,歷經唐宋鼎盛、明清革新。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受傳統審美意趣、制作工藝、民間傳承等諸多元素的影響,使其在不同時期的藝術性方面展現出一系列的變革與創新,使得“黃河澄泥硯”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能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沈曉筱. 中國澄泥硯工藝研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碩士論文[D]. 2010 94-104
[2]史宏云. 絳州澄泥硯的藝術特征. 民族藝術研究[J]. 2013年2期 51-52
[3]湯稼堂. 律賦衡裁卷四. 上海古籍出版社[M]. 2001 75-78
[4]張洎撰. 賈氏譚錄涑水記聞." 上海古籍出版社[M]. 2012 2-5
作者簡介:
張琬悅(1995-),女,河南洛陽人,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