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與國學”是一個較為宏大的主題,涉及內容和領域也比較廣泛和多元,但以此作為一個視角去審視一個具體的問題將會帶來更為明晰的思想定位。所以本文就嘗試從“馬克思與國學”這一視域來審視牟宗三先生對張載“氣”論的研究,以期獲得全新的理解。
關鍵詞:牟宗三;張載;“氣”論;馬克思主義
國學的范疇很大,從狹義講,即經、史、子、集四部,經是儒家經典,史包括歷史和史學,子是諸子百家(即哲學研究),集是文學。從這個意義講,牟宗三被定位為港臺第二代新儒家,他既是繼承儒學,又做哲學研究,他的思想可以劃定在儒學、諸子學范圍之內。而且,近代以來中國有西化論者、有調和論者、也有文化保守主義者,1935年牟宗三與王新命等十位教授發表了《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主張接續中國傳統思想,即擁護國學。因此,對牟宗三思想的研究可歸為國學這一論域。而從馬克思主義方面來說,牟宗三于1949年之后離開大陸,當時很多傳統知識分子都對紅色政權報以悲觀態度,牟宗三更是如此,在其臺版全集的不少著作中都夾雜著對于共產黨的謾罵與詆毀,甚至還有《共產國際與中共批判》這樣的文字。對此,一方面可以看作是牟宗三本人品性操守不佳的一種體現,且當時新意識形態的建立等于斷送了他所信奉的政統與道統,從而生出抵觸情緒;另一方面,則是牟宗三一生推重、建立的是接續于儒家心學傳統的道德形上學,這一哲學理論從本質上是唯心主義的,自然與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相抵觸。經綜合考量后,本文將以一個很細微的、很基礎的哲學問題——即物質與意識哪個是存在中的第一性作為落腳點,對牟宗三和教科書體系中對于張載“氣”論的說明進行分析研究。
針對牟宗三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觀點的直接研究目前還是比較少見的,重點有彭國翔的長文《牟宗三對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批判》,其歸納牟宗三對唯物辯證法的批判為:不能自成一個邏輯而代替或可克服形式邏輯,不能成一個特殊方法,也不能反對科學方法,只是解析世界的一套元學理論,這套理論只取了黑格爾的辯證形式作外衣。彭國翔較為全面地梳理了牟宗三有關于此的言論和著作,但是對于牟宗三之批評是否客觀有效,是否符合或背離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則沒有給出任何評價和深入研究。而學界對于牟宗三的研究也多集中于道德形上學體系、良知坎陷說等方面。
宋明理學是中國哲學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在宋明理學中,往往劃分朱熹一類,王陽明一類,張載、王夫之一類,即理派、心派和氣派。教科書體系中的宋明理學,強調朱熹的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一般把朱熹理學稱作客觀唯心主義,王陽明心學稱為主觀唯心主義。而北宋五子里唯有張載,被判定為氣派,歸結為樸素唯物主義,比如張載講“太虛即氣則無無”,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的根本,而不是一個抽象的精神作為萬物的本體;并且張載也明確反對佛家和道家的思想,認為二者的唯心主義立場最終是走向虛無主義的。
但是牟宗三認為,氣的概念不能按照唯物主義的路徑來講。他首先看到張載思想中除了氣之外,還有一個觀念叫做“神”。氣和神哪一個更重要呢?如果從唯物主義角度來講,可能會認為氣更重要,神只是氣的一種變化,因為中國古代所講的神不一定就具有神秘的唯心色彩,《易傳》說“陰陽不測之謂神”,只是形容氣的運行是玄妙的、難以為一般人所理解和把握的,這個神可以完全解釋為“規律”。但是,按牟宗三的邏輯,他認為神具有某種道德屬性,而且神是體、氣是用,神作為根本性的第一性存在,氣為第二性存在,這種講法很接近朱熹的“理在氣先”、“理為氣本”。這等同于把張載的氣本論學說導向了客觀唯心主義。其次,牟宗三把氣帶入到人的生命來講,比如變化氣質。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氣”,一般解釋為一種精微的物質,聚則為形,散則為氣,整個氣的變化就構成了萬物的生與滅。但是像孟子學說的養浩然之氣中,也可以引申出精神與氣質的密切關系。作為儒學一脈,張載也同樣有修為做圣人的情懷,也同意“變化氣質”的工夫論,而牟宗三在《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講張載的專題中,認為張載接續了傳統的“天道性命相貫通”,在道德修養上的工夫論,或者說是倫理學說是非常到家的,反而是他前面所談的氣化的宇宙論是在放煙霧。如果說在一般的哲學體系中,大都是從宇宙論推出倫理學,先是存在的問題,然后是人當如何做的問題,但是牟宗三并不會承認宋明理學中出現一個唯物主義的學者,他一定要把張載的思想向他所希望的方向去詮釋。
那么我們簡要做一些分析的話,有以下幾點是值得注意的。
首先,就這個微觀問題而言,涉及到客觀的文獻材料如何解讀,張載的思想當然是有其自己的立意,教科書體系講的未必是客觀的,而牟宗三所講更未必是客觀的,因為作為哲學家的牟宗三雖然也研究哲學史,但是大多是“六經注我”,非常偏重于自己的理解。相對來說,侯外廬先生在《中國思想通史》中講張載就客觀得多,既談到了氣論的唯物主義,也談到了有唯心傾向的二元性問題,這是十分值得借鑒的一種思想態度。
其次,牟宗三思想的價值所在。牟宗三認為儒釋道三家都是與人的生命緊密結合的,他對簡單的唯物主義批判的最嚴厲的一點是,物質的世界安立不了價值,如果物質世界沒有精神本體,就沒有辦法以先驗的方式去保證道德存在,那么道德就只能是后天規定,這在他看來是不可接受的。這也是傳統形而上學的魅力所在,人的行為違背了道德就是違反了存在,就是在反對生命,也是反對自己,這是我們這個價值缺失的社會所需要的一種精神訴求。另外,把氣放在人身上來講是非常有價值的,不是把人與氣分離開去談,而是說氣—氣質,人要變化氣質,心性的修養要能夠反應在物質變化上,而不落于口頭禪。
最后,牟宗三對于馬克思主義批判的不合理性。當然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需要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并非我們能力所及。只是在比較宏觀的立場上,牟宗三哲學從本質上還是文化保守主義,還堅持古典的形而上學理論,他所提出的“政統、學統、道統并建說”也只是一種倒退和復辟,從推動時代發展來講,不如馬克思主義那樣具有革命性和先進性。
作者簡介:
孫汀,女,1992年4月17日生,籍貫:吉林省蛟河市,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藏傳佛教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