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喧嘩與騷動》是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代表作品。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在他的一生中,創作了120多部短篇小說和19部長篇小說,很多小說的故事情節均展現了不用社會階層和家族之間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而作為美國文學史上極具影響力的意識流代表人物,為當代文學做出了很多值得人推敲的佳作。這部作品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家族溫暖的消失。圍繞著家族中具有鮮明個性的女性描寫,展現了一個傳統向現代轉換的社會形態。
關鍵詞:喧嘩和騷動;人物刻畫
一、概述
威廉·福克納出生于美國一個名門望族,10歲開始便有機會接觸很多文學作品,大量的閱讀習慣奠定了福克納良好的文學素養,在做過一段時間編劇之后,頗有名氣的福克納強勢進入好萊塢,開始了一段頗為輝煌的編劇事業生涯。在后來作為小說家的過程中,也創作了諸多耳熟能詳的反映社會現實的意識流小說。這部《喧嘩與騷動》通過對人物細節的深入刻畫,將一個家族的沒落清晰的展現在了我們的眼前。通過時空交換和人物細節填充等多種描寫手法,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的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一個具有深厚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的作品,甚至引起了世人極高的探討。這樣一部優質的小說,令人如此的喜愛。也就不難看出,作者是為此付諸了多少的精力和熱愛
二、《喧嘩和騷動》的人物刻畫
(一)“傻子”對于愛的呼喚
《喧嘩與騷動》講述了康普生家族成員間愛恨糾葛。只有3歲智力的33歲的班吉,對事物的表達擁有最為原始的宣泄方式,就是哭嚎。只會索取,不會奉獻,不會掩飾,更不會開口講話,在這個即將走向滅亡的家族中,班吉成為了對人性最為有利的呼喊和批判。在這個家庭十分不受歡迎的班吉,對唯一關心他的姐姐有著畸形的依戀,甚至是在失去了唯一的愛的來源之時,只能從姐姐曾經的生活用品上來找取心靈的慰藉。作為本書的主人翁班吉,作者在諾貝爾頒獎典禮上回答了對大眾講述了塑造班吉這一角色人物的思想活動,就是人類永恒的話題——愛。在康普生家族這個冷漠的家庭人際關系中,這個“傻子”班吉只能通過嗅覺去體會家庭成員的秉性。這個心智并不正常的成年人,令作者感到悲哀、可憐甚至是無奈心痛,但同時作者也賦予了其他人身上并不具備的溫情這一特質。這種強烈的諷刺意味也正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沖突之間依然有愛”這個主題。
在當時處在急速轉型的南方社會,日益淡薄的人際關系,讓人與人的感情成為了物質以外最為奢侈的東西,最終被送進瘋人院的班吉,讓我們開始審視,在歷史長河中,究竟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非正常的這一人生命題。
在這個理性與教條并存的社會中,作者故意將班吉刻畫成了一個傻子的形象,在缺乏理智的狀態下,為我們赤裸裸展現了一個社會最底層人物的社會形態。透過這個簡單的人物來連接復雜扭曲的親情關系。母親的冷漠,杰生的自我,昆丁的謹慎敏感等等。讓兄弟們都依賴上了個精神上的強者凱蒂。這種兄弟之間拋開父母而產生的心靈慰藉,生動展現了彼時美國社會的畸形的社會關系。
(二)畸形父母關系的影響
而作為幾個孩子的父母,康普生夫婦之間關系的冷漠甚至是互相的嘲諷以及語言上的攻擊,更加帶給孩子們不可磨滅的不良影響。以至于一邊將宿命論的思想強加的灌輸給了昆丁,一邊又將智障的小兒子推向漠視的深淵,這種極端的家庭處理方式,是一種自殺式的自我報復行為。作者通過這對奇葩夫婦的人物刻畫,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缺失愛的家庭環境。
(三)“自我”與“他者”間的對立
而小說的中心,離不開凱蒂這個角色。對傳統貴族思想根深蒂固的康普生一家,凱蒂由于母親的自私、父親的迂腐,讓這個原本熱情善良的姐姐,在沒有正確的引導下,走向了情感的歧途。甚至直接導致了恪守原則和信條的兄弟昆丁的自殺。這種家族間的矛盾和沖突,一定意義上也反應了當時美國南方社會的墮落與混亂。
作者通過對凱蒂風流成性的人物描寫和家庭成員對其的態度,將西方殖民地這種男權主義至上的“自我”與“他者”之間著兩個相對立的概念完美的詮釋了出來。在這種既矛盾又緊密聯系的兩種個體之間,不難體現作為階級壓迫下的女性既是家庭壓迫下的“他者”,更是強勢保護下的“他者”。這種男尊女卑的局面,最終導致了凱蒂悲劇的發生。
三、結語
愛是這個世界上最為獨特的精神紐帶。作者通過對凱蒂的瘋狂與墮落以及班吉的癡傻形象的描寫,一邊隱晦的抨擊了當時南方社會的傳統婦道理念,那些來自父母兄弟以及高高在上的男權主義對“凱蒂”們的壓迫,讓她們如同深處泥沼與一般,越陷越深以至于無法自拔。無奈的退讓,讓“凱蒂”們的人性扭曲猙獰,最終走向悲劇的結局。另一邊則揭露了社會的人性丑陋。在諸多為愛而生的犧牲品中,“班吉”成了最典型的代表。任何事物都是辯證統一的,在理性的社會中,愛更是人類所永恒追求的。
參考文獻
[1]Jurgen Habermas,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Massachusetts:MIT Press, 1987:214.
[2]施袁喜,編譯.美國文化簡史:19—20 世紀美國轉折 時期的巨變[M].北京:中編譯出版社,2006:79.
[3]毛信德.美國小說發展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4:319.
[4]朱生豪,譯.莎士比亞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8:387
[5]李文俊,主編.福克納評論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1980
[6]李文俊.福克納評傳[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