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古遺址博物館一般是依托考古發掘的第一現場或考古發現的歷史遺址的第一地點而建,通過陳列展覽出土文物和復原古代歷史遺址原貌,再現古代人類活動的歷史舞臺利活動內容及其在古代社會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考古遺址博物館這種特征能夠使觀眾更多地了解古代人類生產生活以及與古代人類相關的一切活動,從而給其以 “如臨其境”的感覺。由考古發掘發現和出土的遺跡遺物建立起來的各種專業性博物館,已成為傳播歷史知識,弘揚民族文化,學習科學技術的重要陣地,同時也成為國際文化交流和旅游的重要場所。
關鍵詞:考古遺址;博物館:創新發展
1.考古遺跡博物館
我國的博物館數以千計,其中古代類歷史博物館中的考古類博物館占有一定比例。此處所述之考古遺址博物館指過去或現在均經過考古發掘和發現的,依托古代歷史遺跡或遺址而建造的博物館,如眾所周知的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倌、陜西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河南安陽殷墟博物苑等等,這些博物館既是出土文物及相關資料的保管機構和收藏機構,又是歷史文化的保護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由于考古遺址博物館這種獨特的性質,決定了它不同于其他歷史博物館??脊胚z址博物館一般是依托考古發掘的第一現場或考古發現的歷史遺址的第一地點而建,通過陳列展覽出土文物和復原古代歷史遺址原貌,再現古代人類活動的歷史舞臺利活動內容及其在古代社會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2.考古遺址博物館的館所建筑
這里主要是指考古遺址博物館的館所建筑、文物保管及文物陳列工作。考古遺址博物館的館所建筑是指博物館的陳列室、保管室及附屬建筑。考古遺址博物館的館所建筑一般選址在遺址或遺跡所在地,通常依據考古發掘現場,因地制宜地設計建筑博物館的館所建筑,并利用考古發掘遺址所得資料進行恢復遺址的原貌。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和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部分陳列室均利用原考古發掘現場分別恢復仿建了原始河姆渡人和原始新樂人的生活起居活動場面。考古遺址博物館的館所建筑一般采用仿古建筑形式,如河南洛陽古墓博物館、廣西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均采用仿古建筑,這可能與考古遺址博物館將來本身即為文物遺存有關。同時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建筑應該是一個地區文化的集中反映,這就要求博物館即要用最新型的,最先進的建筑物來保存人類文化的珍貴遺產。
3.考古遺址博物館的陳列
考古遺址博物館的陳列是博物館將藏品介紹給觀眾的基本手段,是博物館各項工作的目的和歸宿。考古遺址博物館的陳列與一般博物館的陳列既有相似又有不同。相似之處它們都是通過舉辦陳列與廣大觀眾聯系,對人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以實現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不同之處,它是結合考古遺址發掘出土文物的陳列,其多利用原狀陳列法來展示文物和遺址的內涵,即通過恢復文物在特定環境中的原貌來陳列,這種方法能給觀眾以深刻的印象種極大的感染力。同時它的陳列應該講求一定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應該對遺址出土文物陳列內容的研究和對文物藏品的研究結合起來,使其更有效更真實地反映歷史主題,揭示文物內在的含意。同時考古遺址博物館陳列內容應該力求深入淺出,雅俗共賞,運用一定數量的具有歷史,藝術價值和造型優美的文物來表現歷史遺址主題。并配合必要的輔助材料,組成內容豐富、形象感人的陳列,加上講解員富有感染力的講解,才能切實實現考古歷史遺址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
4.考古遺址博物館的保管
考古遺址博物館是出土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其藏品是國家寶貴的文化財產,是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薈萃,因而對所有的出土文物保管工作十分重要,此處的保管工作不僅僅指文物的入庫收藏,且涵指對出土文物的管理和保護,包括出土文物的入庫登記、編目、分類、定級,以及出土文物的庫房管理、維護保養和出土文物的注銷統計等等。保管工作需要保管人員有高度的責任心種忠實的事業心,并嚴格遵守博物館保管的各項法規制度確保藏品在特定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最小限度地受到人為或自然因素的損壞。要使文物保管工作納入制度健全、賬目清楚、鑒定確切、編目詳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軌道。
考古遺跡的保護與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有極大的關系。 歷史類博物館是一個國家博物館的支柱,所占比重很大,而歷史類博物館的發展有賴于考古遺跡及其包含物的保存的好壞。遺跡被破壞,博物館將失去藏品的主要來源,甚至可以失去一個很有特色,價值和水平都很高的博物館。保護考古遺跡是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需要??脊胚z跡及其包含物,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實物,是不可再生的,一旦被破壞," 就永遠不存在。它作為民族文化的象征,可以使一個國家和民族產生了強大的凝聚力。其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在弘揚民族文化的教育宣傳中所起的作用和感染力,是其他行業和手段所難以代替的。國際社會和世界各國對保護考古遺 跡及其包含物都給予極大的重視,意義即在于此。
5.結語
綜上所論,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建設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程。當前我國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事業方興未艾,鑒于考古遺址博物館文物藏品種遺址的特有魅力,這類博物館具有長足的發展潛力,這要求我們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當前要有經營頭腦,在建設好博物館,保護好文物遺址的同時,也應該發揮好文物遺址特有的優勢,謀求博物館相關產業的發展,以開拓世紀考古遺址博物館自身發展之路。我們相信,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快速增長,考古遺址博物館作為科學和文化的殿堂,其存在的實際意義和歷史價值必將為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我們作為一名學生,也有責任和義務學習和發展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珍貴文物遺址。平時多接觸和學習考古與博物館文化,并通過做志愿者,講解員等工作來宣傳和發展我們的文物遺產。
參考文獻:
[1]黃厚明.美術研究[M]. 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1
[2]曹意強.美術博物館學導論[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
[3]顧平,杭春曉.美術考古學科科學體系[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1
[4]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張翔宇(1995-),女,漢族,山東淄博人,青島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