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教育中語文是教學重中之重,而在語文教學中課堂朗讀又是不可缺少的,被列為小學語文重要教學任務之一,對開始學習語文有重要幫助,是語文學習第一課。但是,在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朗讀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使課堂教學質(zhì)量和教學效率得到了影響。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既要解決朗讀教學中目前存在的問題,還必須提高朗讀教學的效性和質(zhì)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
小學生的學習應該通過多種途徑,特別是針對語言類的學習,多讀多寫多聽也是十分有必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關鍵時期,小學時期是成長和發(fā)展的好時期,而朗讀教學對小學生情操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有重要幫助。朗讀教學還把知識和實際生活結(jié)合在一起。基于朗讀教學這種作用,教師一定要把教學有效性提高,完成有效教學。
一、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難以實現(xiàn)的原因
(一)傳統(tǒng)課堂朗讀教學理念阻礙
語文教師往往只在意教學成果,而忽略學生學習過程。試圖用傳統(tǒng)教育方式和理念對小學生進行教學,使得語文教學事半功倍,無法提高學習積極性和樂趣,對學生成長和發(fā)展有很大的負面影響。教師覺得朗讀對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沒有作用,所以語文朗讀只是流于形式,被教師草草完成立刻進入了下一個學習環(huán)節(jié)。即使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形式上的教學也使得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對此毫無興趣。可見,許多語文老師對課堂朗讀教學有錯誤的理解和認知。
(二)語文教師對自身課堂定位不準確
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能自覺的開展課堂朗讀,學生得不到相應的平臺,參與朗讀的積極性就大打折扣。許多教師把朗讀課堂上成教師領讀、學生跟讀的課堂,認為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真正的課堂朗讀應該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教師對自己要定位合理,不能把控整個課堂,要學會放手,讓學生們?nèi)プ鯷1]。
(三)課堂朗讀教學中采用單一模式
學生語言實踐的關鍵方法和手段是課堂朗讀,是連接學生和文學的橋梁,學生可以從中體會到文字的魅力。但是,在目前情況下,課堂朗讀教學沒有多樣化的形式,這種灌輸式的教學對實現(xiàn)課堂朗讀教學目標是無多大用處的。學生沒有自己體驗和思考的機會和舞臺,無利于學生的成長。
(四)語文教師的朗讀專業(yè)性不高
教師是課堂的領導者和指導者,而語文教師在朗讀課上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所以說,教師的專業(yè)性對朗讀課堂教學效果有很大影響,但是,許多的語文教師缺乏朗誦教學的經(jīng)驗,專業(yè)性低下,難以實現(xiàn)朗讀教學目標,對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也沒有幫助。所以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師若想教好學生就必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通過多種方法來豐富自己的教學能力和經(jīng)驗,才能夠滿足新課標下的教學目標。
二、提高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有效性的對策和方法
(一)采取針對性教學
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朗誦教學的效率,教師應該要知道,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因此,教師要采取分層教學的方式。好的課堂教學目標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課堂朗讀教學中必須明確教學目標,掌握宗旨,提高學生朗讀的正確率。俗話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學會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開展朗讀教學,并且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對朗讀的樂趣。教師要用自己的方法引導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把自己多年的教育經(jīng)驗和朗讀學習方法分享給學生,使他們獲得更多的技巧[2]。目前,新課標時代背景下,因才施教,能夠教會學生更多東西,因為使用這種方法的教師會把學生學習和實際情況相結(jié)合,對朗讀課堂教學要制定合理的方案,計劃性的開展教學。最重要的是,教師要把開展朗讀教學和新課標要求相結(jié)合,結(jié)合學情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做利于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事情,努力提高朗讀課堂的有效性。
(二)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新課標要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樣在語文課堂朗讀教學中,學生也必須在主體位置上。因此,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育有效性就要讓學生有參與有獲得。教師要領導學生去合理的質(zhì)疑,提出相應問題,并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提高學生對朗讀的興趣。于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合理的提出問題,但是問題也要帶著趣味性,提高學生興趣,并且結(jié)合小學生階段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多種教學方式的采用可以提高有效性。例如,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可以小組合作討論,對朗讀也可以用戲劇表演方式,每個小組成員都參與進來,還可以深入體會文字感情以及魅力,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對提高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有效性十分有利。小學階段是一個特殊的階段,小學生對世界的認識還處在形成中,教師要利用學生此階段好奇心重的個性特點,“對一本書的理解一百個人有一百看法”所以要鼓勵學生說出自的想法,使他們認識到自己是教育實踐的主體[3]。
(三)改革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
對于文本來說,要想對其內(nèi)容和感情有所領悟就必須要仔仔細細進行朗讀體會,事實上,對文本的第一次朗讀對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和理解主要感情基調(diào)有十分重要作用。所以在對文本進行初讀時候,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去理解重點字詞。朗讀次數(shù)同樣十分重要,長篇至少要誦讀五六遍,短篇也至少要三四遍。最后要達到學生與朗讀材料產(chǎn)生共鳴。“創(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這句話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同樣有作用。教師必須對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性。
結(jié)語:
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教師采取針對性教學,對自身在課堂教學定位要準確,明確學生才是教育教學課堂中的主體,創(chuàng)造性的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還要提高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朗讀的興趣,愛上朗讀。
參考文獻:
[1]胡中成. 朗讀抒發(fā),從小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 課外語文, 2017(16):97-97.
[2]潘兆森. 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設置與具體方法闡釋[J]. 新課程(小學), 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