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桂林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風景秀美,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在歷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比如抗日戰爭以前的桂林在當時的西南方赫赫有名,經濟發達,軍事力量比較雄厚,文化繁榮,是當時幾個比較發達的城市之一。桂林的輝煌時期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當時的桂林相對于其他地方來說比較繁榮。在抗日戰爭前夕,桂林的經濟發達,而在抗日戰爭中,桂林也極大地保存了這些經濟文化實力,為抗日戰爭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鍵字:桂林;抗日戰爭時期;文化市場經濟
引言
常言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作為世界上比較著名的旅游勝地、文化歷史古城之一,桂林從誕生到今天兩千年的時間里積累了獨一無二的風景、文化、歷史等豐富的旅游資源。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桂林以后,它的文化市場經濟又開始了蓬勃發展,涌現了一大批的文藝人員、許許多多的文化工程,文化市場經濟空前繁榮。
一、新桂林背景下的發展形勢
抗日戰爭以前,即使桂林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但是人數總量卻沒有太多,可以算得上地廣人稀。但是當抗日戰爭爆發之后,許多的大城市比如廣州等被日軍占領后,絕大多數的難民選擇了桂林作為他們的落腳點,因此桂林的人口急速膨脹。人口的膨脹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首先要改變的就是當時的制度。因為原本桂林只是一個縣城,但是人口的急速膨脹使得這種制度不適應桂林的發展。另外為了符合當時抗戰的形勢,在一九三九年廣西省政府委員會舉行會議決定將桂林縣改為桂林市,并在幾個月后向當時的國民政府遞交這次的會議結果。于是在一九三九年年底正式撤銷了桂林縣,改為了桂林市。改為桂林市之后,它的范圍也隨著擴大大體包括老桂林的中心城區及其附近的鄉鎮,還另外從靈川縣劃撥了兩個鄉。重新設立了臨桂縣,把以前隸屬于桂林縣的農村歸到了臨桂縣的管轄范圍里。而且從一九三三年起,桂林市開始了擴建之路,首先擴建的就是市區的街道以及城區桂林市區的街道和城區,到一九四零年為止,已經竣工的道路包括:建干路、八桂路、疊彩路、中南路、北極路、太平路、芙蓉路、中華路、麗君路,等等。大部分的街道都拓寬至原來的兩到三倍,在沒有特殊情況的條件下,一般都可以供汽車通過。相關部門還加強了對市區橋梁的建設,它們也承擔了部分交通運輸,是不可或缺的交通樞紐,比較出名的橋梁有南門橋、中正大橋等。桂林市的交通比較便利,這是因為桂林的交通網絡相對比較完善。抗日戰爭時期,桂林的交通網絡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為桂林除了市區的道路四通八達可供汽車通過以外,水路、鐵路和空中運輸等也比較發達,成為當時幾個比較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在這個時期,由于人口的快速涌入,文化的不斷交融碰撞桂林的建筑也有了較快的發展,比如市中心的十字街一帶,東方和西方的建筑結合在了一起,非常美觀,庭院采用了東方的小橋流水,四五層樓的西式風格無疑給這個城市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另外,桂林也保留了傳統的桂北民居建筑,青墻黛瓦,展現了濃厚的桂北風土人情。
二、戰略重心轉移后桂林經濟再現繁榮景象
隨著抗日戰爭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實行了戰略重心轉移的方針,為了團結抗戰、共同御敵,隨著中國內地戰略中心的大轉移,為實現團結抗戰、共同御侮的政治局面,共產黨加強與桂林的合作,盡可能地宣傳桂林,給桂林創造一個適合成為全國文化中心的環境,積極開展對桂林的統戰工作。其中最能體現這一點的就是在一九三八年到一九三九年這六個月的時間里周恩來書記親自去桂林,開展對桂林上層領導的統戰工作。對桂林的文化抗戰工作給出了建設性的意見,深入了解桂林文化,關心桂林文化的發展。還有當時的中共高層領導也親身到了桂林,對桂林的文化發展起到了引領的作用,因此桂林的文化蓬勃發展。當時的桂林知名文化人已經堪比武漢國民政府的“名流內閣”,全國就幾乎一半的名人都聚集在了桂林,吸引了一大批的文化機構,許多發行抗日救國書刊的書店如雨后春筍般冒出。
三、桂林工業的發展不遑多讓
在抗日戰爭發展到戰略相持時,上海等發達城市由于遭受到嚴重破壞,紛紛將工廠遷到了桂林,與當地的工廠結合,促進了桂林工業的發展。在一九三五年道一九四三年的時間里,多達二十六家大型工廠在桂林落戶安家。這些大型工廠帶來了先進的設備以及技術,進一步加快了桂林工業的發展。根據當時的統計,在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四年這六年的時間里,桂林總共注冊了一百二十三家工廠,總資產達到三千多萬元。這還只是注冊了的工廠,再加上沒有注冊的工廠,數據可能還會更大,桂林成為全國當時幾個比較發達的工業基地之一。比如當時的印刷廠,單單在桂林就有一百八十家,而且在全國桂林的印刷技術也是一流。另外桂林工業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也推動了商業貿易的發展,為將來桂林文化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在抗日戰爭時期桂林文化產業的進展
在抗日戰爭時期,桂林的文化產業相對而言比較繁榮,因為桂林與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上,將軍事抗戰和文化抗戰結合在一起,在桂林開展統戰工作時,將所有能利用的力量都團結起來,為將來桂林成為全國的抗日文化中心埋下了伏筆,同時也為將來桂林文化人的發展建立了一個比較自由的空間。或許這就是桂林文化人為什么這么多的原因吧。另外從當時的統計數據看:在抗日戰爭時期,桂林的文化演出也是空前繁榮。專業的文藝演出團隊和業余的文藝演出團隊林林總總加起來接近有一百家。還有當時的各個企業、學校等團體大部分都組建了自己的文藝演出團隊,加上這些,桂林的文藝演出團隊多達二百個,極大地促進了桂林文化市場經濟的繁榮。
結語
總而言之,在抗日戰爭時期,桂林的文化經濟來源主要包括文化發行網絡和文化市場經濟,只有這樣,當時桂林人口問題才可以解決。在世界高速發展的今天,即便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文化的發展也是越來越多樣化,再加上信息時代的到來,文化信息的快速傳播,但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桂林的文化市場經濟建設對于現在的許多地方建設文化市場經濟仍有借鑒意義。
[1]蔣莉輝,呂立忠.清代廣西全州龍水蔣氏書香世族初探[J].河池學院學報,2012(6):55-62.
[2]藍武.宋代廣西文化教育的發展述論[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6(4):54-57.
[3]漆招進.科舉與桂林傳統文化[J].桂林文化,2007(3):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