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繡歷史
中國是最早發明絲織技術的國家,西周已有典籍記載:“設色之工:畫、繢、鍾、筐、荒”(摘自《周禮·考工記》)。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對絲綢刺繡產品的需求劇增,植桑養蠶、紡織刺繡技術在各諸侯國迅速傳播。
漢時中國絲綢遠銷亞洲,而運輸中國絲織品的道路,史稱“絲綢之路”。為了滿足越來越豐富的刺繡題材,刺繡技法得到了飛速發展。唐時宮中已設立專門“繡院”,始有“宮繡”之稱——這也是“京繡”最早的記載。宋時宮中專設“文繡院”,并將刺繡用于表現畫作,作“畫繡”。元代設“文繡局”,繡畫題材也更多的融合進了宗教信仰,并開始用金銀做線應用于繡。
明代為加強中央集權,對服裝上繡制的圖案有了更明確的規定,有“文思院”專理,召集頂尖繡工專為皇室服務。當時有“北京南顧”之稱。北方繡品以“京繡”為代表,繡品風格端莊大氣,南繡以“顧繡”為代表,作品細膩優雅。滿清入關后,將中華服飾禮儀與自身民族特色相結合,有選擇地承襲了中華文化中禮儀系統中的色彩與紋樣,并逐漸豐富其衣飾文化。清內務府下設造辦處,負責皇室用度京繡便在此列。繡工居于宮中,負責皇室制式服裝配飾的刺繡及非制式繡品研發。繡品圖樣由禮部定式,如意館畫圖,再由皇帝御批,才能送交繡坊制作。
“京繡”始于唐,興于明,盛于清,融百家之長又別具一格,稱得上是我國眾多繡種中最獨特的一支。
京繡一直依附宮廷而生,清朝覆滅后走出宮廷,開始依據百姓的需要做出改變,并開始為“京劇”制作“行頭”。經過動蕩年代的洗禮,京繡發展陷入低谷。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的扶持政策讓京繡在上世紀60年代重放異彩。時至今日,隨著機械與科技的發展,京繡的傳承再一次出現斷代,并在“蘇、湘、蜀、粵”的興起下漸漸淡出大眾的視野。2014年,“京繡”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種傳習千年的繡種才重新被眾人所知。
二、“文”
遠古時代,人們相信由自然意化而來的圖案帶有某種力量,后衍生為圖騰信仰。這種思想被中華傳統文化繼承,成為京繡圖案的重要組成部分。京繡傳統圖案以漢族常用圖案為基礎,既彰顯身份又寓意美好?!皥D必有意,意必吉祥”成為京繡題材選擇上最大的特點。
京繡紋樣主題包羅萬象,既有傳統刺繡中的花鳥蟲魚、珍禽異獸,還有如意云紋、吉祥八寶等具有京繡特色的紋樣。古人常借諧音、比喻、借代等方法為圖案賦予深層次的意義?!氨毯=隆笔乔鍖m最常用的花紋之一,以立水或臥水之分,代表福山壽海、盛世太平?!敖饺f代”則是彩色飄帶紋樣的中間定以“卍”字,以“帶”指“代”,以“卍”為“萬”,取意為江山穩固、萬代相傳,也有子孫萬代之意。
三、“創”
2017年,河北傳媒學院將京繡課程納入相關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在學生的眾多設計中,既有以龍鱗為設計元素、現代細金線為表現手法的首飾套裝《金鱗》,也有以節氣為主題的京繡《二十四》系列紋樣。最有代表性的是2018屆畢業生的作品《京繡字母》。
《京繡字母》內涵龍、鳳、仙鶴、祥云、蝙蝠、石榴六個組系。龍形字母中包含了龍蟒、紅日、立水與臥水等元素,象征海清河晏、盛世太平;鳳凰圖案象征吉祥如意、事事順心;仙鶴作為“一品仙鳥”,寓意學富五車、文采一流,“鶴踏青云”則代表學業有成、青云直上;“桃子”在傳統文化中常指代“長壽”,“蝠”與“?!蓖?,兩者相加則是福壽雙全的含義;“石榴”寓意多子多福,藤蔓類植物則有子嗣綿延的寓意,兩者搭配即有子孫繁衍、傳承有序的意義。
《京繡字母》將京繡經典傳統元素融入西方字母,真正做到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同時賦予其新的發展與內涵,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傳統文化,展現中華文化活力的一面。
京繡目睹了清王朝的榮辱興衰,經歷了近代的時局動蕩,見證了中國七十年的飛速發展。至今京繡已有近三十年的傳承斷代。三十年來不只是技術上的生疏,更是人們意識里的不重視,生活中的不需要。對于傳統手工藝的在現代的傳承與發展,唯有讓傳統手藝重新融入現代生活,才能讓中國傳統手工藝重放光彩??陀^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遺產”,必然有其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部分,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開發,不僅要突出“文”的繼承,更要突出“創”的力量。在進行京繡的文創產品開發時,應將京繡圖案融入現代審美與創意,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與生活需要。河北傳媒學院將京繡課程與設計相關專業結合,力求在開發京繡文創產品時可以為其賦予文化與現代之魂,脫離“傳統素材+現代載體”的老路,也在試圖證明——“拿來主義”不等于傳承,文化與載體的錯位拼接也不能稱之為文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