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作為人類最美好的語言之一,能夠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美學價值,也是培養學生具備欣賞美,感受美能力的一種途徑。高中開設美術課是為了引導學生學習和欣賞經典的美術作品的內容及內涵,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增長見識,提高綜合素質。本文主要從高中美術課的現狀出發,從教學方法著手,結合實際案例來分析同課異構教學法在高中美術課教學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同課異構;高中美術;重要性
一.引言
在新課程改革標準中,規定高中需要開設一定數量的美術課程來提高高中生的藝術素養,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以便他們在將來的工作和學習中能有具備欣賞美,鑒別美的能力。目前我國幾乎所有的高中學生面臨著一年一度的高考,升學的壓力使得學校、老師及家長都將文化課的學習提到了最高的高度,認為美術課是浪費時間,在這種大的教育環境和氛圍下,高中美術課在很多學校名存實亡,即便是有些學校在開設,也是教學方法單一,教學理念不明確,教學內容乏味,反而打擊了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積極性。另外,教師專業素質的低下也導致了美術課的乏味無聊,內容簡陋,學生感覺學不到期望中的知識而產生厭學心理。目前我國高中美術課采用的教材各學校都不盡相同,但是總的看來總體設計較好,思路明確,在內容上的信息量方面做到了豐富,人文學科的特征體現的十分明顯,同時也比較注重各學科之間的關聯性。由于高中美術課的尷尬現狀,使得這門課程被重視的程度還有所欠缺,課程開設的目的也就未能如愿達到。
二.高中美術課程中的同課異構類型
高中美術課是一門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眼光的課程,屬于素質教育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眾所周知,美術藝術是人類幾千年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沉淀下來的最美好的語言之一,國內外無數畫家為美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高中美術課就是為了通過學習和分析國內外那些繪畫名作,使得學生能夠欣賞美術藝術的美學價值,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增長見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一人同課異構
教師可以采取一人同課異構或者多人同課異構的教學方法在高中美術教學中進行實踐。一人同課異構的含義就是同一個教師根據不同的班級學情進行同課異構,為了做到因材施教,不同的學情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及教學評價。在美術課中,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來做相應的調整。這對于教師來說是有很大的挑戰的,會增加教師的備課量,同時也對教師專業知識的要求也會相應的增加。例如文理科班的差異,美術特長班之間的差異,以及實驗班和普通班之間的差異。美術特長班的學生美術方面的知識和信息較多,因此,需要教師有更多的專業知識去為他們解疑答惑,而普通高中班級的學生學習態度不是十分積極,那么教師不僅要教授知識,還要以適當的授課方式引起學生的興趣,保持課堂氣氛的活躍。
(二)多人同課異構
多人同課異構的執行者需要至少兩位教師的參與,在高中美術課中參與教師在各自進行教學方案設計,課堂教學過程實施之后,互相交流心得和體會,互相進行內容的補充和修訂,學習不同教師的教學設計思路和教學方法,共同進步。在高中美術課中,兩位以上教師根據不同的授課班級和學情,對同一個內容進行課堂教學的實施,也就是說建構同一內容不同教學方法的課堂模式,然后根據具體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改進,以說課的形式進行二次輪回。這種同課異構的形式適合于公開觀摩教學和教學競賽。參與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實施后進行整改,然后以說課的形式進行二次實施,在公開課或者教學競賽中進行再次實施,這樣做的教學效果非常好,但是費時耗力,而且過于教學細節過于精細化,不適合于日常的教學中采納。
三.同課異構在高中美術課程中的重要性
同課異構教學內涵主要指的是在教學活動中以同課異構的教學方法,依照一定的教學理論進行課程教學方法的使用和改革,使得課堂教學效果更加明顯。同課異構教學方式需要的就是發散思維下的創造性教學模式,使得課堂活潑生動,有趣易懂,但是先決條件是同課異構不能脫離于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的范圍,也不能為了求新存異而盲目追求異構。在結合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適當的進行同課異構,在實踐中慢慢摸索同課異構的可行性和優點。同課異構是任何同一學科不同教師教授時存在的教學形式,但是異構一定要依據正確的理論依據,而不是隨意的異構,否則就會影響教學效果,耽誤學生。同課異構需要的就是發散思維下的創造性教學模式,使得課堂活潑生動,有趣易懂。同課異構作為一種較新的教學方法,不僅僅是對教師的教學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更重要的是教師能夠在課堂上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而學生也能在專業教師的引導下,學到相應的美術知識,學會欣賞和鑒別國內外經典美術作品的內容和內涵。教師在積極參與同課異構教學法的同時,能夠創新教學思路,提高專業素質,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美術素養的提升。學生在同課異構的課堂中也能積極的參與討論及交流,通過教師不同風格的教學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這對于美術教學的教學改革來講具有很重要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敏勤.“同課異構”教學反思例談[J].中國教育學刊.2018,(06)
[2]李云吾.互補共振:“同課異構”教研方式的目的[J].浙江教育科學.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