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源遠流長。文博類電視節目的興起根源在于人類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覺醒。隨著中央電視臺《國家寶藏》等的熱播,電視文博節目又重新回到了中國觀眾的視野,引起了熒屏內外熱切的關注,同時也將隨著觀眾知識水平與審美趣味的提高而更具市場,此類節目的模式形態正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更加多樣。
關鍵詞:文博類節目;創新;策略
引言
文化類節目以文化知識為傳播內容,注重節目的原創性。其宗旨是向大眾普及文化知識,提高大眾的文化素養,傳播正確的文化觀。在原創文化類節目中,文博類電視節目的文化價值極高。這類節目以考古、鑒賞為核心,講述與文物相關的歷史故事,在傳播文博知識的同時,力爭喚醒大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1文博節目概念界定
文博節目,即題材圍繞文物與博物館的節目,以文化傳承為主要功能,以歷史文物、藏品、博物館等知識為主要內容,運用電視化的表現手法和現代化的傳播手段,開發、制作集娛樂性、權威性、知識性為一體,激發大眾對文物、博物館、民族文化的興趣,進而提升大眾的學識素養、傳承文明的節目。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文博節目更加注重國寶器物背后的人文價值并對其進行現代性的文化解讀,將“死”的文物與“活”的藝術融合在一起,豐富了公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傳承了優良傳統文化,弘揚了民族精神,完善了民族形象。
2文博類節目創新策略
2.1圍繞文物巧妙設置懸念
雖然文博類電視節目的模式與風格在一直變化,但是一些基本理念卻始終被創作團隊堅守著,在這些理念中最核心的就是故事性原則。文博類電視節目離不開一個好的規定情境與故事模型,以及一種能夠把故事講好的敘事方式,這一點是中國同類節目中所欠缺的。一檔節目想要講好故事,使故事吸引觀眾,戲劇性的敘述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懸念和沖突的設置就顯得尤為重要。將電視節目中的懸念設置方法歸納為:“一、受眾不知,故事人物知,編導截留或隱藏事件中的關鍵信息;二、受眾知,故事人物不知,給予觀眾上帝般的視角;三、給予受眾和故事人物同樣的信息,但對最終的結果大家都不明。”文博類電視節目中的懸念設置也可借鑒以上方法。
2.2以高科技場景設計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國家寶藏》的舞臺布景以投影為主,體現出高質量的視覺效果。屏幕由背景大屏幕與可活動的LED透明冰屏組成,具有較強的視覺縱深感。與同類節目的單一背景或全實物搭景不同,《國家寶藏》中的大多數表演場景都是由透明冰屏立柱與背景大屏幕一動一靜加上投影技術來完成。投影布景首次被運用到文博類節目中,省略了大面積搭建實景或者古跡現場錄制等環節,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它具有以下特點:從布景時間來看,能實現在很短的時間內無縫切換;從效果上看,LED透明冰屏通透率能夠達到85%,在不影響采光的前提下做到色彩高保真、場景還原度高。新穎獨特的視覺效果還能帶給觀眾沉浸式觀感,也有利于演員們進入角色。與其他文博類節目相比,《國家寶藏》的布景設備先進,避免了單調背景和簡陋搭景,運用動感效果提高視覺質量,具有較強的視覺傳播優勢。
2.3以“多元融合”為主的節目形態創新
節目形態創新是節目創新的關鍵,也是吸引受眾的主要手段。對節目形態進行創新就是對節目結構組成和構成元素的創新,通過豐富多元的節目形態創新故事的講述方式,深度挖掘文物的人文價值,賦予“死”物“活”的靈魂,用現代話語講述古代器物,傳承其承載的歷史和精神,把傳統文化和民族自信帶入觀看者的精神世界。
文博節目的形態經歷了從發展初期的“播報”“講述”“紀錄”的一元形式到過渡階段的“講述+演繹”的二元形式,時至今日,文博節目將“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相糅合,在《國家寶藏》中實現了“綜藝+紀錄+舞臺劇+真人秀”四合一的多元形式。節目環節層層相扣,輔以精美絕倫的舞臺設計和聲樂配合,通過對文物的感知勾引出受眾內心的家國情懷與民族信念,給予尋常百姓一種專業體驗感。當利用舞臺劇講述文物的前世,運用合理的史實改編重塑古代人的刻板形象,賦予人物豐富且飽滿的情感,刻畫出像乾隆帝的“農家樂審美”。此外,護寶人的陣容則是“明星+素人”,除了發揮明星的粉絲效應外,在其身份選取上,更是深刻了人物與國寶的聯系,使人物所展現的精神氣質與文物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相輔相成。
2.4通過臺網聯動多屏傳播擴大傳播范圍
《國家寶藏》在中央電視臺播放的同時,還選擇了五個網絡平臺,分別是央視網、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和嗶哩嗶哩網(以下簡稱B站)。前四個是流量較大的視頻門戶網站,而B站則充分體現了節目“年輕”的定位。B站用戶的主要特征就是年輕,而且央視為了在年輕群體中推廣特意申請了一個B站官方賬號“央視綜藝官方”,用“國家寶藏”官方宣傳海報作為賬號的頭像,所發布的相關視頻中除了正片、預告、集錦片段之外,還有各類搞笑段子,這些段子融入熱點事件與網絡熱詞,更貼合年輕群體的興趣點。電視與網絡聯動,兼顧不同文化程度的收看群體,受眾范圍明顯拓展。
在社交平臺上,《國家寶藏》的微博和微信公眾號采取密集式互補宣傳,力度堪比一些大牌綜藝節目。微信文字信息量大而全,詳細介紹背景知識;微博文字量小而精,摘擷節目精華內容。總體來說,兩個平臺所發布的文字內容活潑、新穎,用詞大膽、配圖詼諧,一改以往過于嚴肅的文博類電視節目形象,頻繁與網友們互動,吸引受眾主動轉發、評論。隨著評論量、轉發量的增長,節目吸引更多社交用戶回流到節目播放平臺,擴大了節目的傳播范圍。
結語
每件文物都代表一個時代、一段歷史,每座博物館都是一個精神世界。文博類節目在2017年引領了內容生產的潮流,其興起的基礎是大眾的精神需求與文化自信的契合。相信今后,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會為我國的文博類節目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和無限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張琳笛:《淺談國內文博電視節目與受眾需求》,《群文天地》2012年第7期.
[2]王曉暉:《文化遺產保護視域下文博類電視節目的研究——以河南〈文物寶庫〉頻道為例》,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學習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