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赫和亨德爾是巴洛克晚期的兩位大師,他們同生共死。他們的藝術創作真實地反映了巴洛克時期歐洲各國的音樂特點。巴赫傾向于復調,亨德爾傾向于主調。巴赫一生足不出德國,亨德爾一生有歐洲。本文從巴赫和亨德爾在生平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著手,對兩位大師進行比較研究,從而加深自身對于巴赫和亨德爾的理解。
第一章 巴洛克時期德國的政治、社會背景
1.1巴洛克時期德國政治、社會背景
在政治上進入17世紀以后,霍亨索倫王朝利用德意志皇帝和德意志各邦國在三十年戰爭中的衰落,不斷擴充領地,增強實力,最終在1701年由腓特烈一世宣布建立普魯士王國,逐步成為德意志和歐洲政治生活中一個舉足輕重的大邦。
政治上的變革給社會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但除了戰爭帶來的影響之外還有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給社會帶來的余震。在宗教改革結束的時候,德意志的居民已經分為正統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在政治上的分裂大大加深。
1.2思想、文化背景
在思想方面,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余溫尚存,人們在馬丁路德發起的對于天主教權威的挑戰中逐漸發覺人本主義思想。這種人本主義思想映射在藝術方面就表現為藝術家們開始有“意識”地進行創作。加之十六世紀德國經濟的發展造成社會結構的改變,德國民族意識開始形成。
我們不難發現,由于思想上的變遷引發了一系列文化上的轉變。要提及巴洛克時期的文化背景,離不開宗教對于文化的影響。馬丁路德曾將《圣經》譯為德文,這使德國在文化的同一性方面有了重要的進展。
第二章 巴赫、亨德爾生平及二者生平的異同
2.1巴赫生平概述
巴赫出生于德國愛森納赫的一個音樂世家,雖從小受到藝術熏陶,但是巴赫的音樂技能基本都是靠自學。青年時期的巴赫在教堂擔任管風琴師。隨后又到魏瑪和柯登宮廷中任職長達十五年,一生沒有離開過德國。縱觀巴赫的一生可以大致將其創作生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魏瑪時期,任管風琴師略有小成。第二個階段柯登時期創作更加成熟。第三個階段萊比錫時期復調登峰造極。雖然現在巴赫為人們所熟知,但是在當時的年代他并未享有盛名,生活也只是維持在溫飽。
2.2亨德爾生平概述
亨德爾出生于德國哈勒的小市民家庭,他的家庭并沒有多少的藝術氣息,亨德爾的音樂啟蒙也僅僅是靠自學,一直到后來魏森斯菲爾大公說服了亨德爾的父親讓他學習音樂。十八歲時亨德爾開始在漢堡在歌劇院里當了一個小提琴手,隨后又踏上了留學的旅程,足跡遍及歐洲。回國之后的亨德爾一直為宮廷工作,1712年定居英國,最后入了英國籍,一生享有盛名。
2.3巴赫和亨德爾生平的異同
如果我們比較分析巴赫和亨德爾的一生,就不難發現以下幾個重要的區別和聯系。主要的區別在于1.巴赫出生于一個音樂世家,家族中很多人都是成功的音樂家,從小受到音樂的熏陶。亨德爾卻生于一個小市民家庭,父親是一個理發師兼醫生,并且很少支持亨德爾的音樂理想。作為巴洛克時期重要人物的亨德爾竟然是在背著父親偷偷學習古鋼琴中成長起來的。2.巴赫一生足不出德國,一直都是在德國進行他的創作與生活。亨德爾在自己的歌劇《阿爾米拉》大獲成功后立即開始了自己的游學之旅,一生的足跡踏遍歐洲大地。3.亨德爾一生享有盛名生活富裕,而巴赫在世是默默無聞,收入只能勉強維持生活。
兩人生平的主要聯系在于1.都是出生于德國,這一點看似微不足道且容易被大家所發現,但本文認為出生地應引起重視,因為地域原因決定了二位大師早期處于相同的社會政治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之下。2.他們是同一時代的人,兩人同是1685年出生。所以我們就不妨大膽確定兩人受到的最初的思想文化理念是相同的(至于二位大師音樂生涯開始之后所受到的文化熏陶和影響我們暫不探究)
結語
作為巴洛克時期的兩位大師,巴赫和亨德爾并沒有讓我們對于來自遙遠時空的音樂感到失望,在喜愛他們音樂的同時我們也對于他們的人生經歷產生了好奇,本文對于二者的生平以及異同做了簡要的介紹,希望能簡單的滿足好奇者的需求。
再次審視兩者生平的異同,我們是否可以斷定即是由此引發了二人音樂創作方面的異同(鑒于生平對于創作影響甚大)。這個問題雖然不在本文中涉及,但是也可作為我們再把兩位大師放在一起討論時的另一個理解角度。
作者簡介:
沈銳,1995.7.31, 籍貫:河南,新鄉,學歷:碩士,職稱:無,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藝術與教學研究方向,單位:河南師范大學,單位所在地:河南省新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