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韓熙載夜宴圖》作為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幅經典佳作,畫面中具有豐富的藝術表達。它像藝術密碼一般神秘,值得我們去欣賞和分析,探尋作品背后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底蘊。本文從《韓熙載夜宴圖》的時代背景、畫面語言與結構分析及歷史敘事三個方面來進行賞析。
【關鍵詞】韓熙載夜宴圖;工筆人物畫;賞析
談起中國古代繪畫,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山水”、 “花鳥”與“人物”,再一個想到的就是“寫意”與“工筆”。中國古代繪畫的歷史當中,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杰出作品,也讓后人記住了那些才華橫溢的文人墨客。其中有一位,他存于五代十國時期,留下了一幅唯一的傳世佳作,他就是顧閎中。今天筆者所要賞析的便是他這幅唯一的傳世佳作——《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誕生于五代十國時期。這是一個讓藝術家感到不安的時期,社會時局動蕩、政治因素不穩定使得藝術家的創作非常困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能夠流傳下來的藝術品并不是特別多。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藝術家對藝術看法也更加有想法和心意。當然,五代十國時期非常特別,它承前啟后,既繼承了隋唐時期寶貴而豐富的文化,也為元明清時期中國封建王朝的繁榮昌盛打下了深厚基礎。《韓熙載夜宴圖》便是以五代南唐時期的中書侍郎韓熙載為原型進行創作的。這幅作品雖然是一幅典型的工筆人物畫,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工筆人物作品,其細節之精細、信息量之巨大都是其他藝術作品所不可比擬的。其中所反映出來的歷史文化、藝術審美意識等等信息,都值得后人去進行分析和欣賞。這時,筆者又想到了另一件令人震撼的藝術作品——《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雖然是一幅風俗畫,但也和《韓熙載夜宴圖》一樣,具有豐富的涵義和圖像符號,不由得讓人想探尋其中的究竟,解開那些藝術的密碼。
《韓熙載夜宴圖》縱28.7厘米,橫335.5厘米,采用了我國的傳統表現手法,在一幅作品中展現出一段連續故事。畫面用數個屏風隔開,整幅作品從左往右共分為“聽樂”、“觀舞”、“小憩”、“清吹”和“散宴”五個段落。隨著情節的進展,每一個段落都用屏風作為間隔,前后連續發展但各個情節段落又各自獨立。韓熙載則分別出現在每一個段落中。這幅長卷描繪了一次韓府夜宴的全過程。
第一段是“聽樂”, 這段場景描繪的是眾人靜聽琵琶的情形。這時,韓熙載府上的夜宴才開始,所有人物皆俯身凝神,十分有意思。案幾上放著瓜果酒飲,賓客們有的佇立有的端坐。畫面中央一位女子挺身坐立彈著琵琶,大家的眼光都被她吸引,聚精會神地看著她。這個時候,韓熙載坐在床榻邊上,垂手注目,盡管看上去他在安靜地聆聽,但面容沉重,感覺心中有事。而其他的人物則跟著琴聲的動聽旋律,有的揣著手,有的側著耳朵聽,有的左顧右盼,有的直直站立,但是他們看上去都很輕松,沒有韓熙載那樣的憂愁。第二段是“觀舞”。韓熙載親自上陣打鼓應和,嬌小靈活的名妓王屋山則跟著節奏舞蹈。這時的韓熙載手持鼓棒,神情專心而輕松。這段畫面表現出他非常興奮情緒飽滿的神態,凸顯了晚宴上人聲鼎沸的舞蹈場景。第三段是“小憩”,呈現的是舞蹈場景結束之后韓熙載回到臥室短暫歇息,一個奴婢端著盆子讓他洗手清潔的情景。第四段是“清吹”,描繪了韓熙載開敞著衣裳,露出胸膛地盤坐在椅子上,欣賞笛子和蕭配合演奏的景象。韓熙載輕擺著扇子與侍婢聊天,在他前面是幾個姑娘在打板節奏的應和下吹笛子和蕭。第五段是“散宴”,韓熙載右手執鼓槌,左手舉手示意,這是宴席結束之后送客的場景。韓熙載一人獨自站在那里,神態茫然,若有所思。
整幅畫卷看上去構思精細,畫面結構也十分清晰,和諧而優美,節奏感強烈。貫穿于整個畫面的是變化轉換的屏風。畫家非常靈活地用屏風作為掩映,使5段故事既互相獨立又有機整合在一起,場景過渡得十分自然和有趣,使時間的發展和空間的轉變也有機地融為一體。在人物的設定和布置上面,也體現出畫家的獨特心思。作品每一部分場景中的人物設立,疏密得當,展現出獨特的節奏感。整幅畫卷看上去精致、細膩,卻也彌漫著沉郁而憂傷的氣息。
《韓熙載夜宴圖》從文化背景來解讀,又足以是娓娓道來的一個令人嘆息的歷史故事。《宣和畫譜》當中記錄了《韓熙載夜宴圖》是顧閎中受后主差使半夜訪候韓熙載的住處,偷看他夜晚作宴的情形而創作的。韓熙載來自于當時北方的名門望族,一開始吃穿不愁,可是后來家中出事,躲避災難來到南唐,但由于他的舊身份所以沒有得到賞識。由于李煜始終心存戒心,所以韓熙載一直沒有出路,無法施展抱負。后來南唐政府腐敗,缺少將才,李煜沒了辦法,才讓韓熙載來當宰相。但韓熙載看見政府衰落,已經無法東山再起,所以不想做官接手爛攤子,所以干脆在家聲色犬馬,縱情歌舞。作品里的韓熙載表面上自由放蕩,但是他的臉上始終是嚴肅憂愁的情緒,能夠感覺到他的矛盾心情。顧閎中的優秀之處在于他不只將他的所見如實地描繪了下來,還用微妙的描繪,將韓熙載復雜的內心情緒表現了出來。
這樣優秀的藝術作品,如果能夠一見其真貌,實實在在地感受畫家筆下的生動意蘊,那將是一件幸事。《韓熙載夜宴圖》無論從創作內容,亦或是他獨具匠心的表現形式來講,都展示了顧閎中深厚的藝術修養,雖然這是他唯一一幅傳世作品,卻也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豐碑。
參考文獻:
[1]薄松年. 中國美術史教程[M]. 西安: 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2]顧丞峰. 西方美術理論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3]陳高華.宋代畫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 987.
[4]盧輔圣.中國書畫全書.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 .
[5]崔建林.中國古典家具藝術鑒賞.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
[6]賀西林,趙力.中國美術史簡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 赫俊紅·圖示·媒介·觀賞——巫鴻解讀《 韓熙載夜宴圖》卷[J]文物天地雜志,200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