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青銅爐為蕪湖市文物管理所館藏,出土時嚴重變形、口沿部分殘缺。本文采用硝酸銀滴定和金相顯微分析的方法對青銅爐表面的銹蝕產物和金屬本體進行了檢測分析,在此基礎上,采用整形、補配、焊接、作舊等傳統青銅器修復技術對其進行了保護修復,再現了青銅爐原有的外貌和藝術價值,達到了預期效果。
關鍵詞:青銅爐;青銅器修復;整形
1、引言
爐是一種移動較方便、可以盛火而提供開放火源的生活器具,古人主要用于取暖或燒烤等[1]。本文修復的青銅爐為圓盤,三足為矮足,為安徽省蕪湖市文物管理所館藏,西晉時期,腹部為弦紋,口徑29.5厘米,通高30厘米,出土時口沿和和腹部整體變形,底部局部變形,一足和底部連接的部位斷裂,但仍連著一起,胎體較厚。
2、文物病害分析
古代青銅器由于埋藏在地下幾千年,經受著周邊環境的腐蝕損壞,出土后往往是殘缺不全。為了將這些古人留下的遺產長久保存,就必須對它進行保護修復,以更好地發揮它在歷史、藝術和科學等方面的價值。修復前,需要對青銅爐的病害進行科學分析,并根據器物的破損程度和病害分布情況制定相應的修復方案。
硝酸銀滴定法:青銅爐表面的銹蝕層顏色以淺綠色為主,比較致密,表面有泥土。本文從的口沿、腹部和底部三處分別采集少量銅銹,用硝酸銀滴定法測定是否存在有害銹,用50%的硝酸將樣品溶解,過濾至澄清,用3%的硝酸銀滴定,結果顯示,三份溶液基本澄清,說明無氯離子存在。
顯微組織分析:取樣品橫截面,用酚醛樹脂進行鑲嵌,經研磨和拋光,用三氯化鐵鹽酸酒精溶液浸蝕,最后利用ZEISS Axio Observer A1M金相顯微鏡進行觀察和分析,結果顯示銅質較好,基體為α固溶體枝晶偏析不明顯,晶間分布(α+δ)共析組織,鉛顆粒彌散分布于枝晶間隙。說明樣品鑄造后經過加熱。青銅爐主要用于取暖,該結果顯示銅爐經過加熱,印證了這一特征。
根據青銅爐的銹蝕產物和顯微組織分析結果從青銅爐殘缺部位的斷面可以看出其銅質較好,這對修復方案的制定,特別是對整形和補配操作提供了先決條件,結合銅銹的分析結果制定如下保護修復方案:1、清洗,2、補配與整形,3、打地子,4、作舊,5、封護。
3、修復過程
3.1" 清洗
用毛刷蘸上去離子水和丙酮(兩者比例為1:1),反復清洗青銅爐表面的泥土和污垢,尤其是殘缺部位的斷面,使青銅爐斷面的雜質和泥土全部除掉,這樣便于后續的補配。表面硬結物用手術刀或微型牙鉆去除,速度要慢,以免傷到表面。
3.2" 補配與整形
補配和整形是青銅爐修復工作中的重點及難點,由于嚴重變形且殘缺,尤其是口沿和腹部,大部分殘缺,這種情況下很難對器物進行整形,因此,需先對殘缺的部位進行補配,然后再進行整形。
補配時應考慮器物的整體造型和紋飾,并根據器物的殘缺情況、位置和大小,來選擇合適的補配方法。青銅爐的口沿約2/5的部位殘缺,本文選用錫基合金進行補配,翻模時,首先用石膏在完整的部位翻模,然后將成型的模具放入鼓風干燥箱進行烘干,待模具完全干燥后,用錫基合金進行澆注,由于爐的口沿五分之二的部位是殘缺的,因此,需澆注兩塊錫基合金胎,最后用電烙鐵根據殘缺部位的形狀進行裁剪,并焊接在殘缺的部位。
青銅器的變形是由于受到自然力、人為等外力作用而產生的一種變形,整形就是通過施加一種相反的力,使變形部位朝相反的方向再一次變形,以達到整形的目的,這是青銅器修復各個環節中最艱難、技術含量最高的一種技術手段[2]。整形時要根據銅器材質的延展性以及器物變形的程度和部位,選擇或制作相應的工具,采用支撐、頂壓、撬搬、錘擊等辦法進行矯正,同時應考慮銅器的應力變化及承受能力。
根據青銅爐口沿的形狀將木板鋸成相應的形狀,然后用F鉗或木工鉗將其固定在器物上并施加一定力。腹部變形區域用焊錫條做成一定的弧度放在銅爐的外側,用F鉗固定,并開始施力時,不宜用力過大以防損壞器物,要隨著器物的變化而不斷的調整受力的角度和力量,并保持一段時間,使基體內的應力逐漸被釋放掉,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器壁的反彈。
當口沿和腹部的弧度接近圓形時,需要對其弧度進行微調,用一根略長于內壁直徑的木棍頂在器壁內側并施加力將變形部位撐開并保持一段時間。微調完成后,按照外口沿的直徑將木板切成圓形,用F鉗或木工鉗將其固定在口沿上并施加一定的力,保持一段時間,使口沿處于同一水平面。
腹部沿殘缺部分較小,用焊錫進行補配。首先打磨殘缺部位的四周,露出金屬光澤,在磨好的斷口處涂上一層松香和焊錫膏,用電烙鐵將焊錫排于斷口處,待焊錫冷卻后,再用電烙鐵將焊錫沿排于殘缺處,焊錫盡量厚一些。補配完成后,然后根據口沿的弧度進行打磨。
3.3" 打地子
補配和整形完成后,用膩子和固化劑按照一定的比例調制,根據器物的底色,添加相應的礦物顏料進行調配,調好后,用皮刮子或油灰刀抹在青銅爐表面的接縫處。待地子凝固后,用粒度較小的水磨砂紙進行打磨,使地子和器物保持一個平面。
3.4" 作舊
本文選用蟲膠漆和乙醇作為粘接劑,根據青銅爐各層顏色,添加不同的礦物顏料,通過彈、點、抹、拉等技法上色,在顏色與周邊接近時,用排筆蘸上黃泥抹在上色的位置,待黃泥干透后,用清水洗掉。
3.5" 封護
用2%的B72乙酸乙酯溶液對青銅爐進行封護保護,以阻止空氣中氧氣、水分、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質的侵入,引起青銅爐的再次腐蝕。至此,整個修復過程就全部結束,修復后的青銅爐。
4、結論
從青銅爐銹蝕產物和顯微組織分析結果來看,銹蝕層不存在氯離子,銅質較好,并有加熱史。在此基礎上,采用青銅器傳統修復技術和現代保護技術進行修復,修復所用的方法和工具簡單實用,并在修復過程中做好了檔案記錄工作,為將來的再處理提供了依據。
本文采用傳統的修復技術再現了青銅爐的歷史風貌,達到了展覽要求和預期的效果,為更好地研究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提供了實物資料。
參考文獻:
[1] 蘇曉威.論東周至西漢的銅爐[J].考古學報,2017(03):337-358.
[2] 陳仲陶. 古青銅器修復整形工藝探究[J].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2009,(3):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