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葡萄牙耶穌會在日本戰國末期憑借自上而下的傳教路線與“商教一體”的傳教策略,成功地傳播了天主教信仰,締造了日本“切支丹”時代。
關鍵字:耶穌會;日本;武力傳教
一.日本近世初期社會環境
耶穌會是羅馬天主教會應對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及天主教托缽修會腐化墮落,由西班牙貴族兼修士依納爵·羅耀拉1534年8月15日在法國巴黎創立。耶穌會士、日本天主教傳教先驅方濟各·沙勿略首次登陸日本的82年前—1467年,日本爆發“應仁之亂”,幕府守護大名聯合體制瓦解,各大名回到分國親自經營,幕府的守護統治權幾近喪失。地方大名亦徒擁名義,實權操諸家臣之手,所以日本史學界又稱“戰國時代”為“下尅上”時代。戰國初期,公家武家和寺院神社既領有畿內型莊園又領有寄進地型莊園,土地大部分掌握在他們手中,地方大名只領有少數畿外莊園。戰國中后期政局混亂經濟蕭條,舊有莊園體系不復存在,土地不斷為地方領主控制。日本近世初期宗教狀況大體延續室町幕府時期的分布格局。“大化改新”后,土地私有化刺激僧兵產生,無論奈良平安時期發展起來的傳統佛教或是鐮倉時期誕生的日本本土佛教,寺院實力堪比大領主,敢與公武兩家、地方大名對壘。耶穌會正是在日本社會如此背景下摸索出適合日本社會環境與時政局勢、符合日本國情的特殊傳教策略。
二.耶穌會的傳教策略
1.自上而下傳教路線
方濟各·沙勿略在日本僅停留兩年三個月,但他基本摸清日本政治形勢、經濟狀況和文化傳統,在認識到日本天皇與室町幕府將軍一同淪為政治擺設情形下,制定向戰國大名及其領內自上而下的傳教路線。沙勿略到達日本后曾幻想一舉說服日本國王改宗從而成功皈化日本,但讓很快意識到自上而下的傳教策略過于理想:日本天皇與幕府將軍二元政治形態雖仍存在,但后奈良天皇只是政治舞臺上的一具玩偶,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藤也失去威望。沙勿略雖深感失望,卻迅速適時地修正不切實際的傳教思路,將自上而下布道工作的主要對象由日本皇室變為地方大名,與葡萄牙商人的交易,則成為神父們打破傳教困局獲得布道許可的關鍵籌碼。自上而下的傳教路線,是沙勿略在最初進入日本在鹿兒島、本州西端和九州幾位大名領內駐足停留傳教時同樣體悟出的日本國情。他秉承著依納爵· 羅耀拉立會之初向一切社會階層傳教的精神,并在其上突出政策適應性變革,這是面對日本殘酷傳教環境的現實選擇。
2.商教一體傳教方式
15、16世紀,葡萄牙先后在亞非拉美各洲以武力建立港口商站,武力手段雖成本高昂卻一勞永逸,所占資源盡歸葡萄牙王室,皈化殖民地的宗教活動亦不可避免使用暴力手段,但日本傳教區商教一體政策卻大為不同。
印度作為葡萄牙重要遠東殖民地,在連接歐洲與遠東的傳教、貿易航線中極具地緣優勢。“葡萄牙東方保教權”規定前往遠東傳教的傳教士須至葡萄牙里斯本乘葡萄牙至印度的商船,印度由此成為前往日本和中國傳教的傳教士停留休整、學習并接受補給的必經之地,方濟各·沙勿略、羅明堅、利瑪竇等都有在印度教區服務的記錄。耶穌會在印度支持武力傳教,十六世紀中葉,耶穌會于葡萄牙政府印度占領地實行的“仁慈的嚴厲”天主教皈化運動中起到推波助瀾作用。曼努埃爾·烏里阿特神父著作中寫道:“除非這些野蠻人首先聽到槍聲,否則他們不會傾聽福音宣傳者的聲音。”總督安特奧·德·諾羅尼亞在任期間摧毀薩爾賽特島200多座印度教寺廟。印度教禮儀習俗被禁止,若有人冥頑不靈,則有被扔入火中的危險。
耶穌會在馬六甲同樣支持武力傳教,1511年葡萄牙人侵占馬六甲,奪取貿易主導權并帶去天主教。葡萄牙人經濟上奪取當地香料貿易控制權,宗教上傳播天主教打擊伊斯蘭教,拆毀清真寺和蘇丹陵墓。馬六甲伊斯蘭教信仰由印度和阿拉伯穆斯林商人以和平方式傳入,與海外穆斯林的香料貿易帶來巨大經濟利益,使馬六甲百姓富裕國家繁盛。天主教是葡萄牙人以侵略者身份帶入,以殖民武力而非貿易吸引為手段進行傳教。馬六甲在葡萄牙統治下,未能如葡屬果阿和第烏一樣成為葡萄牙貿易航線上的直接貿易中心,延續以往的經濟繁榮。掠奪和管理不善反致馬六甲海上貿易中心地位為亞齊取代,經濟狀況不斷惡化。
日本傳教事業與貿易捆綁進行。日本南部九州、四國及毗鄰的本州西南部一帶擁有適合大帆船停靠的深水良港,又是史上海內外商業交通貿易重要地區,有對外貿易的商業傳統,因此成為葡萄牙人商業貿易首選地點。耶穌會遵循沙勿略傳教策略以世俗利益打開局面,利用澳門—長崎航線與日本大名積極開展中日轉口貿易,將主要貿易港口固定于肥前地區松浦隆信領內平戶港、大村純忠領內長崎港、有馬晴信領有的口之津和豐后地區大友宗麟所領之府內地區及薩摩島津貴久之鹿兒島。與葡商發展貿易可獲取豐厚利潤,購入鐵銃大炮等軍事裝備可增強軍事實力,因此各戰國大名紛紛拋出橄欖枝吸引葡商至領內進行貿易,這為耶穌會拓展外交空間擴大傳教影響創造有利契機。戰國大名清醒意識到,與葡商開展貿易就要接受天主教信仰,允許其在領內傳播,而舊有佛教神道教信仰對他們毫無價值,不斷膨脹的僧兵勢力反而構成威脅。基于現世利益誘惑和現實局勢緊迫性,無人會放棄眼前利益。腐化保守的僧侶們在與傳教士的對抗中極少獲得封建領主支持,日本土著宗教神道教亦未達至與基督教義理相抗衡的程度。某些時候,天主教會甚至被作為與舊宗教勢力抗衡的外來力量而得到大名扶持。不少大名為換取對葡通商機會,自己連其家人部下都選擇改宗天主教,允許耶穌會傳教。據統計,日本國內天主教徒1560年僅8人,而到1614年,日本信徒近百萬,幕府政權機構內部也發現教徒活動。這些傳教成果確證耶穌會在日本制定實施的自上而下傳教路線與商教一體傳教方式是切實可行的。
參考文獻
[1]王美秀.2006.基督教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88-219
[2]臧小華.2013.陸海交界處:早期世界貿易體系中的澳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23-124.
[3]顧衛民.2013.“以天主和利益的名義”早期葡萄牙海洋擴張的歷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