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珍貴稀有的壽山石常常以重量計價,外觀、質量、大小都不盡相同,各有特點,所以需要雕刻創作者盡量維持石頭的原貌,不要過分的切割刻印,避免原始的價值降低。文章根據壽山石隨形雕刻創作研究展開了一系列的分析和論述。
關鍵詞:壽山石;雕刻;創作
引言:
以往,大多數針對壽山石的雕刻工藝都是鏤空或是刻印像壽山石這種稀有石材,直接去掉大部分的原石,僅僅追求工藝品的精致程度,由于過去壽山石這類石材不是十分珍貴并不稀缺,但如果就現代來講做為工匠是絕對不會浪費石材的。因此目前的工匠們都養成了一種習慣即隨形創作,隨形創作是什么?其實就是在開展石材的雕刻以前,先對石材的外觀、顏色等方面開展相對的分析,確定如何才能保存原石的渾然天成,同時還可以將現代文化融入進去。
1講求外觀布局,注重整體效果
我們所說的技法,其實是石雕工藝創作過程中作者對于空間與造型如何處理的一種手法。這樣的手法著重體現在由外向里,層層削去不需要的部分,自然而然的把雕刻形態開發展現出來。所以在雕刻工藝的創作過程中,應用多元化的刀法是目前最需要我們去探索的恰當的顯現出了創作的目的。
圓雕,在壽山石的雕刻中是最傳統最基礎的一種技法。其還被稱作立體雕,能夠將固定的物體完整呈現在雕件上鑒賞人員可以明顯觀察物體的各個角度。在圓雕創作過程中比較常見的就是人物。但是圓雕創作中的人物想要有神,一定要先具備形,只有堅固神形才能夠使創作更加形象生動。也僅有真正的創作能力,才可以展現出人物作品當中真正的情感。
在進行雕刻創作時,應該首先確認適合雕刻頭部的地方,再按照石材的實際大小來明確人物身體的形態。之后根據石料的外觀來確立作品整體的構圖,在石料中雕刻出人物形象的線條,從上到下進行肩部的打磨、胸部、臂膀還有整個身體。在進行人物題材的圓雕過程中,筆者創作的大多是彌勒佛,壽星,而在壽山石的圓雕作品《壽星童子》中講究人體部位比例分配是否精準,形態是否輕松自然,面部五官是否飽滿,表情是否情緒多樣,服裝紋絡用到是否流暢。觀賞與發揚壽山石圓雕奇石包含很多個細節,我們還要不斷去學習和整理。
壽山石石材的外觀有些時候避免不了會有部分砂格、裂痕、紋絡與其他雜質的產生如若不對其工藝上的修整裝飾一定會影響到原石的品質,所以創作者一定要在保存原石外觀的根本之上利用獨特的技術工藝對出現的瑕疵進行修補或者防御。這樣的現象給“平薄”薄意雕刻技法的出現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薄意”在壽山石雕刻技術工藝當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屬于一種特殊的展現手法同時它和其余傳統石雕技術工藝同樣能夠有效的展現出我國傳統工藝創作的審美理念和標準。
目前對壽山石雕刻工藝乃至我國傳統美術工藝的傳承和革新以及研究“薄意”雕刻工藝的審美標準和歷史意義具有密切的關聯。伴隨目前傳統的中西方工藝理念的有效結合,壽山石更需要學習與吸取現代藝術的創作思路——追求自主,突破所有固定或者現有的方式乃至于觀念,從創作思維上突破傳統工藝,真正實現藝術創新。
鏤雕、鏈雕在圓雕手法中屬于絕技雕法。鏤雕還可以叫做鏤空,其實是將石材當中不具備表現力的地方掏去,不過需要在石材中保存原石材具有表現力的地方。比如古代雕龍,對龍的口腔進行掏空的時候,應該將口腔內的一顆“珠”。因為這顆它屬于原石材中能夠表現物象的部分,雕刻創作者用細刀小心謹慎的通過窄小的“龍嘴”,向內鑿,鑿出一顆“珠”的形狀。要求這顆珠“脫離原石材讓其能夠隨意滾動,不過要比“龍嘴”大以保證不會滾出龍嘴,1955年一位福州的壽山石雕藝人陳靖翔創作了《求偶雞》,這是一個經典的壽山石鏤雕作品。它利用一塊壽山石雕刻出了一個雞籠的形狀,之后在雕刻出雞籠的籠架將刀伸到雞籠里去用原石雕出了一只雞,十分生動形象,被北京人民大會堂做為藏品。從此福州壽山石雕刻藝人都紛紛向陳靖翔學習如何進行鏤雕、變成了壽山石工藝的一種代表。
進行鏤空雕刻的原石材料,一定要保證質量精細精純,特別是鏤空的部位,更加不應該存在裂痕與高密度的砂格,這種現象容易導致斷裂。進行鏤空雕刻時的使用工具,除了普通的工具雕刻以外還會用到特定長臂鑿、鏟底刀、扒剃刀還有小鋸刺等專業的刀具。
“鏤空”手法的運用經常和圓雕或者其他手法融合在一起變成作品中的一個部分。因為鏤刻內部裝飾的用刀被約束,只能憑借拓展入刀方向的方式來解決操作方面的問題所以鏤空的景物雕刻,大多是多方面透空,普遍來講透空的方向越多,空洞越密,促使鏤刻更加容易,鏤刻成果也越好[1]。
2注重神形兼備,塑造意境神韻
無論是一幅畫、一首詩或是一幀書法,其實它們的藝術成就,品質的好壞,通常是要透過塑造的意境高低來進行判別的。壽山石的雕刻創作相同,從歷史幾千年至今創作的雕刻作品當中都能夠看出雕塑家在作品中創造的意境以及對意境的追求。那么,站在雕刻視角來說,意境指的其實就是“雕刻作品展現情調的方式與韻味”,是個性、是精髓、是立意、是品質,還是時代的代表。
唐代詩人王昌齡對于詩歌曾提出“三境”的觀點,包含“意境”“物境”“情境”。在壽山石的雕刻當中也包含這三個層次。“意境”表示作品包含的情調、品味、個性以及立意等等讓作品本身更加能夠切實傳遞出創作人員內心的感情。“物境”表示作品著重講求的是壽山石素材的客觀物象與石材質量色彩形態的展現,是能夠展現出創作家創作觀念的一種媒介。“情境”表示創作人員在創作的時候把固定的藝術形態和平時生活中的感情科學融入到了一起。
那么,怎樣才可以根據壽山石石材的品質與美感創作出真正的生動形象呢?應該對雕刻對象有深刻的認知,要抱以熱烈,真誠的思想情感,意境來源于雕刻創作人員的內心,還要強化自身的藝術文化素養,讓自身的藝術品味,藝術境界能夠達到較高的層次。另外,還應該在每一次的創作中去感受生活,如此一來才能夠確保對石材的認識根基之上外加文化基礎功底作為靈感的源頭,能產生創作的個性創意[2]。
結束語:
壽山石雕刻工藝是一門獨特的藝術,能夠整體展現色彩、手法、刀法、造型,一個優質的雕刻作品更需要從石材的挑選運用,形態掌握還有內含方面去傳遞作品的概念。還需要時刻堅定持守我國傳統的文化命脈,正確看待人生,熱愛生活,能夠不斷地挖掘和總結出現實生活中的藝術亮點,在這個根基之上壽山石雕刻創作者才能夠擁有更多的優秀作品。
參考文獻:
[1]武新逢, 崔文元. 壽山石的礦物學研究[J]. 巖石礦物學雜志, 1999, 18(2):186-192.
[2]湯德平, 姚春茂, 解小建. 一些壽山石新品種的寶石學研究[J]. 寶石和寶石學雜志, 2005, 7(4):1-6.
作者簡介:
任明(1978-)男,福建省福州市人。民族:漢,學歷:大專;單位:福州市壽山石行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