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經營模式的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事件,從傳統農業的發展與衰落到文創農業的盛行,其演進過程是值得研究與探討的。本文首先介紹了傳統農業的發展過程,及其走向衰落的原因,然后對傳統農業向文創農業演進的發展歷程進行分析,包括生態型農業的出現、休閑型農業的興起、以及文創農業的發展現狀與前景,最后對這種演進過程的必然性作出分析。
關鍵詞:傳統農業;文創農業;演進過程
前言
從古至今,農產業一直是人類食物的來源,支撐著人類的生活與發展,但傳統意義上的農產業不僅產出率少,還具有勞動量大、效率低等缺點。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口量增大導致對農產品的需求逐漸增加,因此,在科技水平日益發達的背景下,農產業的更新換代是必然的,傳統農業被新興農業代替是時代發展的自然現象,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文創農業應運而生。從傳統農業到文創農業的演進可概括為傳統型、生態型、休閑型、文創型。
1.傳統農業的發展與衰落
所謂傳統農業,是指生產方式與技術均是祖輩相傳下來的,以傳統的生產手段——人力、耕牛來完成種植、收獲等農業勞動,對于自然災害的預防與補救手段也全靠祖輩傳下來的經驗,正如一句古話所說,是“靠天吃飯”。
1.1傳統農業的發展
由于勞動力基本依靠人工與牲畜,勞作手段與工具十分天然,因此傳統農業具有低污染的優點,并且,傳統農業由于技術限制,只能“靠天吃飯”,因此對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較為關注,注重天時、地利、人和以及天、地、人、物四者的和諧性與平衡性,在這種思想觀念的引導下,造就了古代農業注重土地養護、珍惜土地資源、農作物擇地而耕的生產原則,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使得傳統農業的發展較為穩定。
1.2傳統農業的衰落
農產業發展至今,傳統生產模式的缺陷也逐漸被放大,這些缺陷導致傳統農業的發展收到限制,逐漸走向衰落被新興農業所取代。第一,勞動力受限導致農產作業效率不高,傳統農業的勞作基本全靠人工與牲畜來完成;第二,發展速度慢,缺乏創新,傳統農業的產出一般是為了滿足自家的糧食需求,因此不存在商業競爭的關系,導致農業技術的發展速度慢,工作量大且產出量低;第三,產業規模小,傳統農業一般是以戶為生產單位,隨著近年來城市人口增加、農村人口減少的發展趨勢,單一的、僅靠農戶勞作的小規模農產業明顯無法滿足糧食需求;最后,農業生產的不穩定因素多,因為傳統農業無法預防與對抗突發的天氣狀況,對于自然災害也束手無策。
2.生態農業的出現
生態農業的出現彌補了傳統農業產量低下、規模小的缺陷,它的特色在于能夠廢物利用的可循環發展,生態農業的優勢可概括為如下幾點。
首先,產業綜合性強。生態農業不僅包括傳統的種植業,還有漁、牧、林業,這些產業的結合為生態農業的循環系統打下基礎;其次,技術更新及時。當今時代,技術革新速度很快,生態農業能夠合理采用市場上的新科技,使產業鏈的效率達到最大化,這也是它的優勢之一;再次,生產高效化。由于生態農業具備廢物二次利用以及循環系統,因此生產成本較低,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所得利潤,從效率和效益兩個方向實現高效生產;最后,發展穩定,前景光明。生態農業不僅污染性低,還能將廢棄物再利用,為生態平衡作出貢獻,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3.休閑農業的興起
隨著工業的發展,許多大城市空氣狀況出現問題,因此環境良好、空氣新鮮的鄉村成為人們休息度假的旅游勝地,因此,將農產業與休閑娛樂產業相結合打造的休閑農業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產物,它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掘農產價值,還能夠為農民創造新的收入來源。
4.文創農業的發展
4.1文創農業的概念
隨著生態型、休閑型農產業的興起,文創農業也逐漸發展起來,文創農業是指在農業農產的基礎上,增加文化內涵、創新科技以及創意設計,開發農產業的潛在功能,為農業從事者帶來創收的同時,還能為農業的拓展一個新的發展形式。文創農業的發展模式具有多樣性,包括文創農產包裝、文創農業園林景觀、文創民宿等。
4.2文創農業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在黨的十九大會議中,關于用具體項目來發展相關產業的概念被提出,這無疑是對發展三農事業的大力支持。我國的城鄉發展已經步入新的階段,農村事業的開發與興起是當前以及今后的工作重點之一。通過創新的理念與科技來振興農業、發展農業是大勢所趨,這種以文創發展農業的模式是國家具有競爭力的重要表現。
隨著傳統農業的衰落,新興農業的崛起是必然的,將文化元素、先進科技、創新創意等融入農業之中的文創農業也是新崛起的現代農業模式之一,這種令人耳目一新的組合發展前景一片光明,據了解,該模式在西方國家如法國、德國、美國等,以及東方國家如日本、中國的臺灣等地區均獲得了優秀的發展成果。
5.結語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產業具有雄厚的發展背景,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為農業種植養殖等積累了豐富經驗,也為我國人民提供了足夠的物質食糧,因此農業的發展十分重要,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逐漸增加,并且目前處于城市人口不斷增加、農村人口不斷減少的發展趨勢,因此傳統的農業模式已經落伍,新型農業逐漸的出現具有必然性。
參考文獻:
[1]翟治雯.文創農業怎么做?[J].農家參謀,2016,08:54-55.
[2]南農.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正撲面而來[J].南方農機,2018,4911:6.
[3]潘迎麗.互聯網+視角下西安市文創農業產業發展研究[J].時代農機,2018,4507:24-25.
作者簡介:
吳比(1986-),女 ,漢族 ,遼寧省沈陽市人,職務:沈陽化工大學工業與藝術設計系專業教師,職稱:講師,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孔祥麟(1997-),男,漢族,遼寧省大連市人,沈陽化工大學工業與藝術設計系2015級環境設計專業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