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民族民聲表達中是對音樂題材的一大創新,聲樂作為表達內心情感的載體,其可以通過音韻和節奏的起伏將傳統文化的精髓充分表現出來,此外,在聲樂中加入傳統文化元素,也有利于增強聲樂的文化底蘊。其主要描述的是字正腔圓的、聲情并茂的神態美,顯示的是一種對聲樂崇敬態度,這一現象也對民族聲樂審美傾向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主要探討傳統文化在民族聲樂表達中的變遷、實質以及趨勢。
關鍵詞:傳統文化;聲樂;變遷;實質;趨勢
我國的聲樂歷史悠久,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中產生了許多有價值的聲樂理論。但大多數的聲樂理論并非是聲樂家創作的,而是文人留下的筆墨。比如唐宋著名科學家沈括所作的《夢溪筆談》,清朝精醫工文的飽學之士徐大椿所作的《樂府傳聲》等。這些聲樂理論之所以大部分出自于文人之手,是因為中國古代盛行科舉制度,文人地位高,而樂曲的演唱者受到眾人歧視,地位低下,因而古代并沒有為其提供良好的創作環境,文人則能更好地受到文化熏陶,記載下對聲樂的認識,這便是傳統文化可以融入到民族聲樂中的重要原因。隨著古代制度的不斷變革,文化逐漸呈現出繁榮狀態,文人所作的聲樂理論也和歌唱藝人的音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最終形成了依字行腔、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等民族聲樂美學原則。本文主要探究傳統文化對民族聲樂審美傾向的影響,從側面去理解和認識中國聲樂的發展歷程,加深對聲樂文化的理解。
1 傳統文化助力歌者的藝術表達
聲樂是一門注重情感表達的藝術,最忌諱是用庸俗的言語進行表達,這可能導致詞不達意的現象。而文化的融入能夠提升歌唱藝人的藝術表達,增強聲樂的藝術美。實踐證明,在聲樂表演過程中加入真情實感,能有效降低平鋪直敘式的枯燥感。因而在聲樂中加入文化中所強調的聲調控制、優美句式,能更好地通過情意的對比起伏彰顯聲樂的主題,增強歌者的藝術表達,提升聲樂的感染力。
2 “依字行腔”是文人“吟詠”的發展與總結
中國漢字和語言構成具有豐富內涵和美感,古人吟詠詩歌時會在字間稍加停頓或加強聲調,使得詩歌在抑揚頓挫的語調中富有音律美,這能更好地表達真情實感。“依字行腔”是對文人“吟詠”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民族聲樂起主要影響作用的審美特征。在古人的眼中,歌唱的藝術精髓不僅在于嗓音,更在于對觀眾清晰地傳送詞曲信息,演唱者要將詞曲中的每一個字都清晰地送到觀眾的耳朵里,這也是對聲樂演員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掌握好聲樂的語言表達技巧及其藝術表現形式,才能更好地向觀眾傳達歌唱理念。“依字行腔”強調的是語言的精準度和歌唱的音律美,也是中國人對聲樂審美發展觀念的轉折點。總而言之,聲樂的美學原則是不斷變遷發展的,并且對傳統文化起著促進的作用。
3 文人的文學思維促成了“字正腔圓”美學原則的建立
“字正腔圓”一詞雖最早出用于漢字的書寫中,但在后續的聲樂發展中也融入了“字正腔圓”這一說法,成為聲樂界公認的美學原則,這是對文人文學思維繼承和發展的結果。文學思維的連續性也寓意著字正、腔圓與其它歌唱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它們之間所存在的邏輯聯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聲腔達到標準,才能讓聲樂整體的表達更加富有感染力。因而說“腔圓”是對用腔的方法與水平的高度凝練,讓潤腔達到更加美好無暇的高端境界。“字正腔圓”不僅停留在感性層次,隨著美學原則的不斷完善和對歌唱方法的高度概括,其已將歌唱的感覺上升到理性認識層面上。“字正腔圓”,有利于使行腔變得更加圓潤,促成聽覺上的美感。這也是文人的文學思維對聲樂美學原則長期探索的結果。
4 “聲情并茂”滲透著中國文人的文藝美學思想
聲情并茂追求的是一種全方位的歌唱效果而不僅僅局限于字或腔調上,它是民族聲樂上的又一項美學原則,它滲透著中國文人的文藝美學思想。有其聲必有其情,聲樂之美不在于平鋪直敘,更在于演唱時出現的情感波瀾,為了達到整體的歌唱效果,文人的論述重點在于美學思想的表達,以建立更好的聲樂形象。在文人文學《列子·湯問》中描述秦青的聲音“聲振林木,響遏行云”;韓娥的聲音“余音繞梁,三日不絕”。記載的便是他們對“聲情并茂”的美學原則的演繹,表現中國文人的文藝美學思想。中國文人所言說的“聲情觀”,起源于古人的美學思維,并且融入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歌唱藝術的美學原則上追求的是心聲相合,不只是簡單地操控聲音,而是要充分融入演繹者的情感。唯有如此,才能讓歌唱具有藝術美感。
5 結束語
隨著時代快速發展,傳統文化也在不斷地變遷,民族聲樂是表達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因而將傳統文化運用到民族聲樂中的趨勢也日益明顯。“以字行腔、字正腔圓、聲情并茂”是中國民族聲樂的主要概括詞匯,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結晶。傳統文化對民族聲樂的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影響作用,在后續的民族聲樂藝術發展中,歌唱家根據傳統文化的美學原則對聲樂的內容進行創新,使其實質內容得到最大限度的補充完善,從而讓民族聲樂更富有傳統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王驥德:《曲律》,載《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 4集),中國戲劇出版社,2015年版,11-15.
[2]沈寵綏《度曲須知》,載《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5集),中國戲劇出版社2015年版,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