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準噶爾汗國是17-18世紀中期中亞新疆地區存在的,以準噶爾蒙古人為主體的政權。在汗國存在的一百多年的時間中,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在多種力量的角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準噶爾人的生產方式是以游牧業為主,汗國所處的位置位于各種力量角逐的十字路口,民族成分相對比較復雜,這也使得準噶爾汗國內部的生產方式呈現多元的特點。
關鍵詞:準噶爾汗國;經濟
一、對“準噶爾汗國”的界定
準噶爾汗國是17世紀逐漸形成的,以衛拉特聯盟為基礎的政權組織形式。16世紀中后期,衛拉特聯盟中居于領導地位的是和碩特部。17世紀20年代之后,和碩特部的動亂和準噶爾部的實力增長,使得衛拉特的部落的領導權逐漸向準噶爾部轉移。17世紀30年代,和碩特部內亂之后,元氣大傷。但是在形式上仍然保留著衛拉特汗的地位。17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雖說在衛拉特聯盟范圍內,準噶爾在實際上居于主導地位,但是在名義上,和碩特和準噶爾在衛拉特聯盟處于共同統治地位。因此,筆者認為準噶爾汗國形成的起始點,應被定位在1676年額齊爾圖車臣汗被攻滅之后。但是出于寫作方便的考慮,對準噶爾汗國的經濟的論述的時間起點會有所提前。對于準噶爾人的定義,本文根據敘述語境的不同,兼采廣義和狹義的兩方面【1】。
二、準噶爾汗國的畜牧業
準噶爾汗國的主體民族是準噶爾人,是衛拉特蒙古族的一支。因此,畜牧業是準噶爾汗國主要的生產方式。畜牧業的種類,對于不同的民族來說,內容略有不同。準噶爾人的畜牧業,“主要是馬,牛,羊,駱駝四種牲畜。四種牲畜,以數量而論,羊最多,馬次之,牛與駱駝大致相等,位居馬之后。”
畜牧業的重要地位,主要體現在1640年制定的《衛拉特法典》中眾多的以牲畜作為計量單位的財產刑罰。“并未公然作戰而爭奪邊界,侵入愛馬克或和屯者,應歸還所掠之物,并拿出甲胄百領,駱駝百峰、馬千匹作為賠償。”“與高級僧侶發生口角的人,罰八十一頭牲畜,辱罵下級僧侶的人,罰四十五頭牲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對準噶爾汗國畜牧業的研究,比較重要的是蔡家藝發表在《民族研究》上的《準噶爾的畜牧業--準噶爾社會經濟初探之一》一篇專文。全文分四個部分論述了準噶爾畜牧業的重要地位,準噶爾的放牧的牲畜種類,準噶爾的畜牧方式,準噶爾的畜牧業與其他以牧業為主民族的不同。其中,論文的第四部分,作者總結準噶爾的畜牧業的特點有兩點,其一是:“存在以‘和屯’為單位進行集體放牧的習慣。”其二是:“使用較多的戰俘奴隸。”【2】
三、準噶爾汗國的農業
準噶爾汗國是一個境內擁有許多民族的政權,所以在準噶爾汗國的統治范圍內,有一定的農業存在。準噶爾汗國的農業人口的組成,完全是由其他民族的人口構成嗎?答案顯然又不盡然是如此。首先,藏傳佛教的傳播使得僧俗貴族和一部分屬民走向定居。其次,《準噶爾汗國史》引用1654年由俄國去中國的途徑準噶爾的使者費多爾·貝科夫對巴圖爾建立的城市的記錄:“據說,小城是黏土建筑的,其中兩個殿是石頭的神像殿,城里有喇巴(喇嘛,筆者注)和種地的布哈拉人。”這條記錄說明布哈拉人(似是中亞農業民族)在準噶爾汗國中的重要地位。其三,根據乾隆初年的檔案記載,在烏魯木齊種田的人當中,維吾爾人有三百余戶,準噶爾人有五百余戶,漢人有三十多戶。這體現在準噶爾汗國的領土范圍內,從事農業的民族的多樣性。
準噶爾汗國的農業屬于經典的旱作農業。作物以糧食作物為主,多有引水灌溉。準噶爾人的農田和牧地多是分開的,而且牧地和農田之間通常間隔著相當遠的距離。不同于漢地的精耕細作,準噶爾的農業多廣種薄收,很少進行田間管理。且多實行輪作。這是準噶爾農業的特點所在【3】。
四、準噶爾汗國的商業
準噶爾汗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準噶爾汗國的商業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由于資料的缺乏,準噶爾汗國的國內的商業發展缺乏相關的資料,學界的研究重點一般是在于同中原的貿易和同俄國的貿易。準噶爾同中原的貿易以朝貢互市,熬茶貿易和民間的貿易三種形式存在。
準噶爾和清朝的貿易,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在巴圖爾洪臺吉和僧格時期,準噶爾汗國與清朝的民間經濟聯系不多,僅局限于上層的朝貢和回賜。在噶爾丹時期,朝貢貿易的規模不斷擴大,使團的人數不斷增加,也影響到了清朝邊境安全和邊境居民的正常生產生活。噶爾丹時期清朝和準噶爾的關系整體是趨于惡化的,但是就是在軍事對峙的時期,這種經濟聯系也沒有中斷,只是被嚴格限制在歸化城一地。在策妄阿拉布坦時期,準噶爾汗國的經濟不斷發展,逐步進入了全盛時期。準噶爾和清朝的軍事沖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雙方的經濟交流,但是并沒有完全中斷。北京在這時期逐漸成為清準貿易的重要據點。在靠近準噶爾邊境的肅州,也形成了另外一個貿易據點,以后貿易據點又進一步的擴大到哈密。
準噶爾汗國統治時期,也發行了自己的貨幣,并在很長時間內對新疆地區的貨幣制度產生影響。18世紀初期策妄阿拉布坦發行了印有自己名字的貨幣,并把一部分錢幣運往北疆。這種錢幣的名字叫做普爾錢。在噶爾丹策零時期,他也發行了印有他自己的名字的錢幣,并按照比例兌換舊幣。清軍收復新疆時,準噶爾錢幣被改鑄為中國傳統樣式的錢幣,但“普爾”這一名稱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
五、余論
準噶爾汗國史,特別是經濟史的研究,在很多領域都產生了很重要的成果。但是尚呈現涉及領域不夠全面,有很多領域的細節問題待完善的情況,這就迫切的需要懂得多語種的學者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蘇聯】 И·я茲拉特金著、馬曼麗譯:《準噶爾汗國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156頁。
【2】隋春兆:《準噶爾諸問題研究》,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第8頁。
【3】齊清順:《準噶爾汗國的經濟發展》,《西部蒙古論壇》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