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女性在懷孕過程中經歷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變化,產后易出現情緒不穩定的狀況,嚴重的則可能患上產后抑郁癥。本文在參考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綜述了產后抑郁癥的病因,以期為探索降低產后抑郁癥發生率的方法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產后抑郁癥;病因
一、前言
“典型的產后抑郁是產婦產后 6 周內發生的情緒障礙,可持續至整個產褥期或更長時間,一般為產后 6 個月。產后抑郁的臨床表現與一般抑郁癥狀相似,但起因和關注的事實往往與嬰兒或丈夫的事有關,表現為無法克制的長期愛哭、孤僻、悲觀厭世、失眠或嗜睡、注意力難以集中、疲乏及食欲不振、有自殺或殘害嬰兒傾向等。” [1]可見,產后抑郁癥對女性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也會影響到嬰兒的成長和家庭生活的穩定。產后抑郁癥的病因是多方面的,防治的方法也相應不同。因此,通過探討產后抑郁癥的病因來降低其發生率有重要意義。
二、正文
1、病因分析
(1)社會支持不足
社會支持能增強一個人處理事情的信心并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減少精神上的壓力。對于產婦而言,社會支持主要來源于丈夫和父母,并可分為物質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評價支持四種。[2]在物質支持方面,主要受家庭收入高低和孕婦被照顧情況影響。一般來說,家庭收入高的產婦在孕期能得到更好的照料,心情較為愉快;產后如果丈夫常常幫忙照顧嬰兒、整理家務,產婦可減輕負擔。[3]在情感支持方面,調查表明:孕期夫妻關系和丈夫期盼生男孩的程度對產后抑郁的發生有影響。丈夫對孕婦缺少關心或是丈夫表現出重男輕女的思想,會使孕婦感到焦慮,從而出現產后抑郁癥。[4]在信息支持方面,主要是父母和醫護人員傳授各種經驗知識。因為很多孕婦迫切想知道如何當好一個媽媽,產后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幫助,會使孕婦焦躁不安。在評價支持方面,受家人對孕婦的態度影響。在產后期,產婦缺乏別人的肯定和鼓勵易產生負性情緒。
(2)孕期情緒波動較大
懷孕期間生活發生重大變故,如離婚、失業、親朋逝世等,將對孕婦造成巨大的心理沖擊,這樣嚴重的情緒波動易導致精神疾病產生。[5]婦女在孕期會出現心理退化現象,對分娩過程存在恐懼心理,對即將面臨的角色轉變不適應,導致情緒紊亂失控,這些對產后抑郁癥病發會產生影響。[6]
(3) 孕婦身體健康狀況欠佳
產前抑郁與產后抑郁的發生有顯著相關性,研究表明,孕期有焦慮或抑郁情緒的人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也會成倍升高。孕婦出現產前并發癥如水腫、高血壓、子宮過早收縮、胎盤早剝等,會讓她們因擔心母子安全而導致情緒不穩定。
(4)內分泌變化
在懷孕到生產的漫長過程中,體內內分泌會發生巨大變化。有研究表示,臨產前胎盤類固醇的釋放量達到頂峰,患者感覺到愉快;分娩后胎盤類固醇分泌突然減少的落差使得患者感覺抑郁。“產后抑郁癥的發生還與孤啡肽及單胺類遞質密切相關,孤啡肽是近年來才發現的一種重要的生物活性多肽,其在中樞及外周的分布廣泛,提示它可能有較為廣泛的調節整體行為的功能。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血孤啡肽含量顯著升高,而5-HT及DA含量則顯著下降。” [7]
(5) 生產環境影響
分娩時醫務人員的態度、分娩難易程度都是產后抑郁癥的重要影響因素。[8]分娩時醫務人員如果過于不耐會導致產后抑郁發病率提高。分娩時遭遇難產,生產時間過長也會促發產后抑郁。這些都說明分娩過程中,產婦的精神受到刺激會加重產后抑郁。[9]
三、總結
本篇綜述將大量的研究成果重新分門別類地進行分析,不足的是以整理為主,創新還不夠。研究產后抑郁癥病因的主要目的是能為日后的治療提供更多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根據已有的資料,我覺得未來的研究可更多地考慮孕婦自身心理方面的因素,從源頭解決這種危害性極大的疾病。[10]在社會支持方面,家庭固然重要,但外界的幫助也必不可少,需加快建立健全為產婦服務的機制。我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抑郁癥這條“黑狗”將慢慢被馴服。[11]
參考文獻
[1]陳良英, 何仲, 產后抑郁的危險因素及預防. 國際護理學雜志 23, 1-4 (2004).
[2]陸虹, 鄭修霞, 初產婦社會支持與產后抑郁關系的探討. 中華護理雜志 36," (2001).
[3]潘曉放, 盧旨明, 肖娟, 文燕, 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及其心理社會因素研究. 中國婦幼保健 19, 28-30 (2004).
[4]張榮蓮, 王志紅, 產后抑郁癥發病因素的探討. 中華婦產科雜志 34, 231-233 (1999).
[5]K. W, R. J, G. A, Predictor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Nursing Research 50, 275-285 (2001).
[6]崔才三, 隋京美, 韓丹青, 產后抑郁癥病因、診斷及防治的研究進展. 現代婦產科進展 14, 319-321 (2005).
[7]胡電, 古航, 熊英, 洪新如, 曹立萍, 侯慶香, 產后抑郁癥與孤啡肽及單胺類遞質的相關性研究.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9, 321-322 (2003).
[8]A. Josefsson, L. Angelsi??, G. Berg, C. M. Ekstr?m, C. Gunnervik, C. Nordin, G. Sydsj?, Obstetric, somatic, and demographic risk factors for postpartum depressive symptoms ☆. Obstetrics amp; Gynecology 99, 223-228 (2002).
[9]楊怡, 何仲, 產后抑郁癥發生情況與分娩相關因素的調查分析.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19, 63-64 (2003).
[10]王祖承, 謝斌, 產后抑郁的有心理、社會和生物學因素研究.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7, 26-28 (2001).
[11]蔡國華, 蔡雷, 顧平, 產后抑郁癥綜述.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9, 178-180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