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業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工業遺產景觀是對歷史工業文化的傳承以及城市工業特色的體現,在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以工業遺產景觀特征為標準的開放空間設計也是對工業文化的繼承,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坐落于沈陽市鐵西區的中國工業博物館是當前中國最大的鑄造博物館,對博物館南側廣場進行開放空間的工業景觀設計,首先需要了解中國工業博物館的歷史發展歷程與景觀特征,并通過認識設計背景、設計研究與定位以及設計方案與方法三個方面對南廣場的開放空間進行設計研究。
關鍵詞:工業遺產;景觀特征;開放空間;工業博物館
一.引言
本文以中國工業博物館南側的廣場為例,對基于工業遺產景觀特征為標準的開放空間設計方法進行研究,中國工業博物館坐落于沈陽市鐵西區,前身是沈陽鑄造廠其中的一個翻砂車間。南廣場開放空間的設計需要與博物館的整體風格和特色相匹配,通過對中國工業博物館歷史發展歷程以及南廣場場地基本情況的認識,對南廣場進行整體的改造方案研究,確保南廣場經過改造后能夠凸顯工業博物館的文化特征。
二.中國工業博物館的歷史發展歷程與景觀特征
中國工業博物館是在鐵西區的工業發展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經歷了殖民工業階段、建國初期的發展階段以及新時代的振興階段。中國工業博物館眾多展館中以鑄造博物館為代表,其前身為沈陽鑄造廠中的翻砂車間,沈陽鑄造廠成立于殖民工業階段,由七家日資企業投資建立的,為了滿足日本在中國的殖民行為所需要的工業需求。在建國初期階段,中國政府開始管理日本遺留下來的工廠企業,伴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工廠企業也呈現出飛速發展的景象,在確定了以社會主義工業化為核心的指導思想后,沈陽一舉成為了國內主要的重工業基地。新時代的振興階段是國家提出重新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鐵西區開始了整體的搬遷工作,沈陽鑄造廠搬遷到了鑄造工業園內,僅僅留下了翻砂車間,后來發展為中國工業博物館,是當前中國最大的鑄造博物館。
三.中國工業博物館南廣場的改造方案研究
對中國工業博物館南廣場整改方案的確定實施,需要注重歷史和文化的延續,突出表現工業改造的價值和藝術美。
(一)設計背景概述
1.場地基本情況和改造原因
中國工業博物館南廣場位于老館鑄造博物館南邊位置,新館和老館之間的占地面積約為四萬平方米,整體形狀呈現為長方形。對南廣場的改造屬于中國工業博文館的外圍建設工程,致力于重振東北老工業產業基地,以打造文化景觀為目的,保留老工業基地原有的特色,通過對南廣場的改造促進中國工業博物館和周邊環境品質的整體提升。
2.基礎場地評定
位于老館鑄造博物館南部位置的廣場原有路面是水泥混凝士鋪設的供汽車行駛道路,同時輔以紅色、黃色以及灰色的壓力磚進行修飾。在廣場的南邊位置設置了少許用混凝土制作的仿木綠化帶,呈直線狀延展開來,綠化帶出現了多處損壞。廣場內的綠化以楊樹、京桃、植被以及灌木花卉等品種為主,其中楊樹因為體型碩大、枝繁葉茂最能吸引人的注意力,楊樹的生長狀態良好。廣場內堆放了各種工業生產時期的貨物,擺放隨意,現場混亂。綜上所述,南廣場原有路面鋪裝是以水泥混凝土為主,綠化總面積占廣場總面積不足30%,對廣場內各區域功能沒有進行明確規劃,材料應用落后并且破損現象隨處可見,設計樣式單一、乏味,不能夠突出老工業基地的特征特色,工廠搬遷遺留物件較多并且擺放隨意,現場凌亂,沒有很好的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原南廣場總體呈現出廠房建筑比較老舊,許多景觀材料破損比較嚴重,車行道路路面損壞造成坑洼不平,三色壓力磚鋪設的景觀路面損壞嚴重同時磚面上長滿了雜草,整體現狀糟糕,和中國工業博物館的整體環境不協調,因此需要對原南廣場進行改造,恢復原南廣場自身功能、文化和環境質量方面的風貌。
(二)設計研究與定位
中國工業博物館南廣場是屬于博物館外側的開放空間,在對其進行改造時,要保證和博物館之間在文化、風格樣式以及功能性方面相一致。
1.工業文化及風貌景觀的研究和定位
南廣場是工業博物館的外側開放空間,是博物館文化景觀對外顯示的載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南廣場的設計要遵循博物館的總體設計要求,展現出博物館的工業文化與風貌景觀定位。追溯中國工業博物館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鐵西區的工業發展對博物館的重要影響,使得博物館擁有自身的文化景觀特色。因此,在進行南廣場的改造研究中要重點凸顯文化和特征,南廣場工業文化與風貌景觀設計必須牢牢抓住鐵西區的歷史文化以及傳統工業的特色景觀風貌,將兩者融入到南廣場的改造中去,為南廣場的改造注入特別的精神面貌。
2.空間功能的研究和定位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進步,傳統工業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傳統工業進行功能轉型是順應時代的潮流,中國工業博物館的前身是沈陽鑄造廠,自身的功能也從生產制造轉變為文化傳承。所以,需要重視博物館南側的開放空間由于功能轉變而出現的過渡問題,對南廣場的開放空間的研究和定位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南廣場的開放空間功能定位主要有三個方向,首先是定位為城市休閑娛樂場所,打造環境優雅、輕松的氛圍,供人們參觀旅游,是城市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其次是城市文化創意示范園,傳承工業文化精髓,展示文物景觀以及工業生產制造情景;最后是綠色生態公園,為人們提供空氣清新的生活場所,弱化工業場景的展示,為城市提供綠意。
上述表達的三個方向的功能定位所服務的人群和對象各不相同,南廣場改造的功能一方面服務群體為文化愛好者,所要體現的功能是提高城市的文化氣息和人們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南廣場作為一個開放性的空間,需要擁有展示功能,是博物館的內部空間的對外伸展;最后,南廣場是與城市環境緊密聯系的,要為城市環境增添光彩。
(三)設計方案與方法
1.設計方案
對南廣場的開放空間改造要實現博物館的環境建設、推進附近地區的共同發展以及提高環境的整體品質,致力于打造出集環境優雅、文化氛圍濃厚以及功能完備為一體的工業遺產景觀,推動城市工業文化的發展,改變周圍環境的綜合品質,力求達到帶動周圍地區經濟發展的目的。
2.設計方法
(1)功能規劃與景點設置
對南廣場的設計需要考慮多個方面,要結合工業博物館的發展歷程、文化積累以及自身特有的景觀特性,最終將南廣場分成四個功能分區,在文化景點設置上分別設置了“鐵流清泉”、“前進機車”、“電車小站”、“熄焦車”以及“鑄造之聲”五個文化景點。
四個功能分區分別是南廣場中間的“工字”廣場、工業文化展示區、“鐵流清泉”門口的展示區以及鐵石庭院露天餐廳,每個展區體現出了不同的風格和用途。第一,南廣場中間的“工字”廣場的面積高居全國首位,可以舉辦大型的表演活動,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并在關鍵時刻幫助人流疏散,廣場地面通過將磚塊鋪設成“工”字形狀體現出工業文化景觀的主題。第二,工業文化展示區是對工業博物館文化的傳達與繼承,為參觀游客提供工業文化服務。第三,“鐵流清泉”門口的展示區是對“鐵流清泉”文化景點的指引,將“中國工業博物館”的字體設置在展區的門口處,“鐵流清泉”作為進入博物館的第一個景點,對整個博物館的文化傳承起到了畫龍點睛作用。第四,鐵石庭院露天餐廳是結合餐飲文化以及博物館工業產品景觀進行的設計,將工人的食堂由室內延展到室外,形成別具一格的餐廳環境。
(2)道路規劃
南廣場的道路設計分為主干道和輔助道路,主干道設置為紅色瀝青道路,連通四個功能區以及五個文化景點,紅色代表著工業的血脈。使用功能方面,主干道要滿足日常的行車需求以及消防設計要求,也是游客參觀博物館的主要路線。輔助道路設置為紅色透水磚鋪設道路,路面硬度較為柔軟,適合游客在上面的行走,與主干道相互配合形成網格狀的道路體系,確保將游客引導到南廣場的各個區域。道路的設計不僅要滿足行車、行走的基本要求,還要與博物館的工業遺產景觀特征相匹配,紅色的主干道點綴了工業博物館的主題,同時與周圍環境的綠色植被相映襯,提升南廣場的整體視覺效果。
(3)綠化設計
綠化設計方面首先增加了原南廣場的綠化面積,減小了道路面積的占有比例,將原廣場道路面積占有率由原來的77%降低為39%,盡可能的增加綠化面積的占有率,這一大膽改變也是對南廣場設計中突破性的改革。這種規劃的核心思想是利用綠化植物的柔性之美與工業遺產的剛性之美相結合,降低工業遺產帶來的冰冷感覺,與工業遺產建筑的碩大體型相結合增加空間上的層次感,也是順應政府的號召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系統,為城市建設增添一份綠意,制造更多的氧氣,也給游客帶來了更良好的感受。
綠化的具體布局上,要堅持“保護為主,合理添加”的指導方針。“保護”是指對原廣場內符合綠色經濟設計原則的植物進行保留,例如楊樹、京桃和灌木植物等,這些原有的植物經過長時間的生長枝繁葉茂、長勢良好,同樣也具備保護價值。“添加”是指在原有植物種類的基礎上進行添加新植物,豐富廣場內的植物品種,增強植物塑造的空間層次感。新添加的植物主要包含花卉、盆景以及灌木等,在原有植物過渡的地方或者露天餐廳處添加樹木和灌木球,植物的主體區域由平整的草坪、楊樹和新添加的花卉構成,空間層次感強,通過優美的園林風光體現出工業遺產景觀的文化美。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中國工業博物館南廣場的開放空間設計方案進行研究,確定了南廣場改造的主要方案,摒棄原廣場的各種設計弊端,對南廣場進行了功能規劃與景點設置,劃分了四個功能區并設置了五個文化景點,同時對南廣場的道路進行了重新規劃,做到特色鮮明與工業博物館的特色相符合,增加了綠化面積占有率,以“保護為主,合理添加”的指導方針對綠化進行規劃布置,襯托出工業博物館的藝術美。
參考文獻:
[1]楊帆,鐘卓乾,曾天.“鋅鋅”向榮,城市雙修視角下后工業景觀公園設計——以第七屆“艾景獎”銀獎作品長沙鋅廠工業遺產公園改造設計為例[J].住區,2018(03):96-103.
[2]高明,成斌,王禹,陳玉.山地工業遺產改造更新文化創意產業園策略探析——以綿陽市126文化創意園保護規劃為例[J].四川建筑,2018,38(03):4-7.
[3]孫亮,何依.舊城更新背景下工業遺產景觀化的規劃探索——以寧波市甬江北工業基地為例[J].華中建筑,2018,36(01):79-82.
[4]喬治.工業遺產的價值鏈重構與景觀活化——以西北第一印染廠半坡國際藝術園區改造為例[J].中國園林,2017,33(10):96-100.
[5]蒲培勇.三線建設城市老工業區改造中的遺產價值再塑——以攀枝花席草坪工業遺址片區改造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17(02):94-100.
[6]黃大明,趙紅紅,周昊天.高密度環境下的城市空間設計策略探析——以廣州國際金融城起步區為例[J].規劃師,2016,32(03):54-60.
[7]朱曉青,翁建濤,鄔軼群,王竹.城市濱水工業遺產建筑群的景觀空間解析與重構——以京杭運河杭州段為例[J].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2015,42(03):371-377.
[8]駱奕,張一兵,顧賢光,張月.基于“脈絡”理念的哈爾濱“紅房子”工業遺產景觀改造設計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4,29(04):256-260.
作者簡介:
楊鑫航(1997—),男,漢族,河北秦皇島人,在校學生。
胡曉宇(1984—),男,漢族,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