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抽象且不具有唯一性,所以它一直被人們所推崇。但藝術又使人感覺高不可攀。本文就是要以打破人們固有思維重新定義藝術,對藝術做出新的思考,凸顯出藝術來源于生活且將生活又反作用于藝術的實際。
關鍵詞:藝術;生活;應用
藝術被稱之為人類的精神表現,它依托于一些現實存在的物質載體,但是他是直觀的,真實存在的。甚至有些又是抽象的,具體的。但毫無疑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精神寄托,藝術所誕生的作品不僅僅只是被美觀,大方。漂亮這些名詞所環繞,因為藝術需要把生活中的人物,事物,和景物的內在和外在同時表現出來,就像小學時學寫作文被老師要求需要明確文章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是一樣的。缺一不可,不然那么所表現出的產物就是不完整的,是有缺陷的。藝術所表現的不僅僅是一件工藝品。因為它來源于生活,所以它需要帶給人的最直觀的感受應該是身臨其境,如《口技》中主人公一樣用自己的作品將眾人帶入所要表達的情景之中。《口技》是一篇清朝初年的散文,寫的是一場精彩逼真的口技表演,它表現了三個場面:一家四口人由夢而醒,由醒而夢,火起后眾人的慌亂惶恐。這就是一門藝術,你說其簡單卻又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你說其復雜可是他又僅僅用到了一桌,一椅,椅驚堂木這些簡單的道具。
藝術來源于生活。這句話常常會被當做設計理念提及。藝術來源于生活,但是往往卻高于生活。但是生活這個詞語時刻圍繞在我們耳邊卻要你解答出來卻又無從開口。其實生活這個詞指的是人們在自然中所做的一切事情,比如:工作、學習、睡覺等等。藝術是什么?藝術就是從這當中提煉出的精華,通過加工并且把它呈現出來。例如:繪畫中用紅色的顏料表現夏天太陽的炙熱,樂曲中用調子的快慢表達事件的緩急,表演中用各色各樣的服裝表示主人公的喜怒哀樂。總而言之就是用藝術解釋自然生活的規律和邏輯。把廣闊的大自然以藝術的形式呈現出來。其目的不言而喻:主觀上使人們了解自然。認識自然。從而更進一步溶于自然、以至于更好的和自然協調發展。實際上他將會透過藝術表現出某種精神和文化。從而使人們學習這種精神。凈化自己的心靈,陶冶自己的情操。例如耳熟能詳的司母戊大方鼎,最初人們制造出來的初衷是用于烹煮,隨著封建王朝賦予其權力的象征,其用途發生根本變化,從而用于祭祀。到如今他的藝術價值又發生了巨變,成為了純粹的藝術品,讓人們又真實的去感受作品本身所帶來的價值。再如《狼牙山五壯士》油畫該副畫被收藏在國家博物館中。畫家雖然沒有運用多少色彩,但用象征手法把五位壯士跳崖的瞬間定格了出來。這樣的作品就不能只看其主觀表現了,因為任何一個人在這幅油畫前。都會止步凝視久久不愿離去。因為被畫中所透露出的氣勢所震撼到了。這就是藝術所變現出的精神和文化。
毫不夸張的說生活中處處是藝術,從視覺上,可以看到一條小河穿過樹林彎彎曲曲地流向遠方。河水清澈見底,明鏡一樣的水面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著點點銀光。;從聽覺上,我們聽到海浪拍打礁石的聲音,樹上鳥兒的爭鳴聲;從嗅覺上,我們可以嗅到花朵的清香、成熟的稻谷散發出的陣陣稻香;從身體上,我們能感知冬天的寒冷,夏天的炙熱。能感知柳絮的輕盈。我們可以從生活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但是好夢易碎,生活是有限的,因為生活是在自然之中。不是每個人都跑過馬拉松,不是每個人都登陸過月球;宇宙之浩瀚,我們沒到達過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那就能得出結論:我們不了解馬拉松,不了解月球么。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可以從視頻中,書本上,圖片上甚至百度上了解并學習到。因為視頻中圖片中的作者到過那個地方,他的作品所呈現出就是那個地方。這樣生活就為藝術做好了鋪墊。生活中處處是藝術,人們同時也需要藝術所能呈現出的東西。
生活中不全是藝術,藝術的展現是需要擇去的,提煉的。不是純粹的復制于大自然,復制于生活之中。舉一個人人都知道的例子:都知道金子是從沙子里提煉里出來的,但是沙子里出來的并不全是金子,我們想要得到金子就必須的提煉。如果把金子比作藝術,那么沙子就是大自然。我們想要獲得什么樣的金子,就先要準備好所需要的工具,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通過準備,選擇,提煉。會不會篩選,會不會提煉。是我們能否創造出被人們傳頌的優秀藝術的關鍵點。這一觀點在新聞編輯部最能體現出來,新聞編輯部每天收到的文章和新聞就如沙子。但是他們所要做的就是從沙子里找金子,他們需要找到讀者所需要的信息和事件。這樣一步一步最終提煉出信息滿足讀者需求最多的肯定是最受歡迎的書刊。善于發現和提取的藝術家們會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素材,靈活的運用到藝術中。當藝術呈現出來的作品又反過來充實著人們的生活。用流行詞形容就是接地氣,真實的變現。但是藝術是從沙中提金,礦中取鐵。有取有舍地在生活中獲得素材。但是在這個獲得的過程中。因為每一個發現者所處的環境不同,感知不同,甚至所處的時代不同等等原因。所以產生的作品肯定也是不同的。但是這不是不好的。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不同。所以才滿足了不同的人的需求。人們站在不同的高度去審視,觀察著藝術作品,從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
藝術來源于生活,但是卻又高于生活。從遠古時期擁有人類文明開始,藝術就伴隨著人們的生存而出現,圖騰文化就是一種藝術的象征。人類藝術活動與人類早期設計融為一體,隨著社會的分工不同,專業性的不斷加強,使得藝術從技術中分離出來,使其藝術也在觀念上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任何事物也都將與藝術發生著碰撞。它和文化與教育的關系一樣:他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自然、生活給藝術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而藝術盡可能地表現自然,表現生活,并使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我們在自然、生活中體驗到雪花融化、樹枝的發芽、鳥兒的歌唱、江河的奔騰、。過認知,產生感悟,雪花因為為什么融化?樹枝為誰發芽?江河為誰奔騰?抒發我們對自然、生活的情感;再把這些情感轉換成其他的藝術形式,如書法、舞蹈、音樂、繪畫等等,使我們能更好地融合在自然中。生活和藝術環環相互緊扣,相依相存。就如廣為流傳的一樣: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其實細心點就會發現藝術與我們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