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珍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鎏金銅蠶”為國家一級文物,是西漢時皇帝褒獎蠶桑生產的御賜獎品。2017年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鎏金銅蠶”作為見證絲綢之路歷史的重要文物被多次提及,引起世人關注。
關鍵詞:鎏金銅蠶;絲綢之路;一帶一路
一、見證了古絲綢之路的鎏金銅蠶被發現
2017年5月14日,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演講中,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漢代“鎏金銅蠶”見證了古代絲綢之路開拓的歷史。
“鎏金銅蠶”現珍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1984年12月20日,陜西石泉縣池河鎮譚家灣村民譚福全帶領子女到池河岸邊挖了一個兩米多深的“金窩子”淘取沙金,其長子譚可寶在沙坑里發現了一枚和真蠶大小一樣的金蠶,這便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的唯一一枚“鎏金銅蠶”,周圍還伴有五銖錢若干。金蠶通長5.6厘米,胸圍1.9厘米,胸高1.8厘米,首尾9個腹節,呈昂首吐絲或眠狀,體態逼真。
這件金蠶后來經專家鑒定,定為漢代鎏金銅蠶,屬于國家一級文物,1986年第二期《文博》雜志刊載的《石泉縣首次發現漢鎏金蠶》一文中寫到:石泉出土的鎏金蠶經初步鑒定為漢代遺物,以紅銅鑄造后施以鎏金工藝,在全國是首次發現,且僅有一條。
作為西漢時皇帝褒獎蠶桑生產的御賜獎品的“鎏金銅蠶”,顯得非常珍貴。在中國歷史典籍中很早就有關于金蠶的記載,比如晉代陸翽的《鄴中記》就曾提到,永嘉末年,在春秋霸主齊桓公墓中所發現“金蠶數十箔,珠襦、玉匣……不可勝數”,南朝梁任昉的《述異記》中也記載吳王闔閭夫人墓中發現“金蠶玉燕千余雙”……而 “金蠶”究竟長什么樣,人們一直無從得知,直到鎏金銅蠶的出土才真相大白,也將陜西石泉縣這個養蠶圣地養蠶的歷史推前到漢代。
二、興桑養蠶與絲綢之路的興起
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為當時的首都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絲綢之路始于西漢,路線是從長安出發,西出玉門關,經中亞國家達到地中海的陸上交通線路,這是常說的陸上絲綢之路。其實中國古代并沒有絲綢之路的說法,這種說法是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出來的,因為這條貿易通道路況非常復雜,從中國運輸出去的貨物以絲綢為代表,所以就取名為絲綢之路。之后,德國歷史學家郝爾曼在20世紀初出版的《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經過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交往的通道,絲綢之路的名稱也就在世界范圍流傳起來。
長安作為漢代的首都,成為絲綢之路起點并不意外。這條源于長安的交通線路到唐代達到鼎盛時期,絲綢之路沿著首都向四周進行輻射,無論是貿易外交還是軍事都是以它為中心向外擴展。從漢武帝時代到唐代,對西域的經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著這條貿易通道。在古代,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絲綢之路路途遙遠,要經過高原、高山、荒漠、戈壁,整個運輸過程對商品也有一定的要求。絲綢比其他商品更好運輸,不易在途中損壞,所以一直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之一,也是古代貿易清單中知名的奢侈品,對當時的歐洲具有標志性的意義。
從地理位置來看,“鎏金銅蠶”的出土地譚家灣位于歷史上著名的要道——子午古道。歷史上,石泉縣境內的子午古道和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是相連的,子午古道開辟于新漢王莽時期,南起安康市石泉縣池河鎮,北至西安市子午鎮西的子午谷,途徑子午關、秦嶺梁、月河、池河鎮等地。通過這條秦嶺南北相通的古道,石泉及漢江流域的蠶絲等物品源源不斷地運往長安,再從長安經絲綢之路,直達西歐。貫穿石泉南北的子午古道,是古代絲綢之路的源頭線之一。
絲綢的制作離不開蠶,早在距今三四千年以前,中國人就已經開始養蠶,并能夠利用蠶絲織絹。宋代史籍中有“嫘祖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勝”,王禎《農書》中有“黃帝元妃西陵氏,始勸蠶事”,民間普遍視嫘祖為先蠶祭祀。通過發現的鎏金銅蠶,以及史料記載和文物考證,我們知道石泉縣興桑養蠶歷史悠久,早在西漢時期,石泉就是蠶桑絲綢生產的重要產區和絲綢外貿商品出口基地,已成為聞名天下的“蠶桑之鄉”。
“鎏金銅蠶”是西漢時期朝廷勸課農桑的最高獎勵,據《石泉縣志》記載,石泉縣古代養蠶業就很興盛,加之鎏金工藝的發展,因而有條件以鎏金蠶作紀念品或殉葬品。由此推斷,“鎏金銅蠶”出現在安康石泉也就不足為奇了。畢竟絲綢之路是一條貿易通道,需要大量的貿易貨品,這也是絲綢之路上貿易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
三、鎏金銅蠶見證了21世紀的“絲綢之路”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歐亞一起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東盟國家一起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設想,使各國聯系的更緊密、更深入,在古絲綢之路的基礎上形成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同時還提出要加強“五通”,也就是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以造福各國人民。而“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在一起也就是“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建設提出5年多來,為探索蠶桑產業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的新契機,石泉縣在原有的蠶桑文化底蘊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蠶桑產業,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現在的石泉縣依然是西北地區的蠶桑大縣,養蠶農戶超過1萬戶。 2016年全縣蠶桑產業總產值達15.36億元,其中農民蠶桑產業綜合收入3.5億元,規模以上絲綢工業產值11.86億元。2017年全縣蠶桑產業實現總產值16億元,其中農民蠶桑產業綜合收入4億元,規模以上絲綢工業產值12億元。
3000年前就已經開啟的蠶桑種植,在3000年后成為石泉人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之一。現如今,石泉縣的蠶桑產業已經形成制種、養蠶、烘繭、繅絲、織綢等一套完整的產業鏈條,展現出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而鎏金銅蠶不僅是絲綢之路情緣的使者,也見證了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和互利共贏,體現了21世紀的絲路精神。
參考文獻:
[1] 厲以寧,林毅夫,鄭永年等.讀懂一帶一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 林欣浩. 哇,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學1[M] .四川: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2016.
[3] 強躍. 國寶手記[M] .陜西:陜西旅游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
李融融,1987年4月,女,漢,北京人,在讀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中共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