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霧霾問題作為我國近年來環境問題之中突出的代表,其建構過程能夠充分地展現出一個環境問題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全貌,因此,本文將先從建構主義角度對我們當前所面對的環境問題的特征進行探究,在此基礎之上再對霧霾問題的建構過程進行回顧,最后對今后霧霾問題的分析與治理進行展望。
關鍵詞:建構主義;環境社會學;霧霾
一.前言
當代中國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霧霾問題,是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有話題性,也是爭議最大的環境問題之一,大量的相關研究表明,霧霾已經嚴重影響到人們的生命健康、公共交通與電力系統等1,與此同時,霧霾問題也成為了國際上許多國家借以抨擊我國的理由與國內許多環保人士樂于探討的話題。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上,長期以來存在著這樣一種與事實稍有偏差的傾向——即將環境問題看成一個純粹的技術層面的問題,有關環境問題的研究也大多局限在自然科學領域,社會科學對于環境問題的研究還很不充分2。可是,隨著環境問題的不斷惡化與擴散,近年來,環境問題本身已經開始不再僅僅被當作一個技術層面的問題,其同特定的社會結構,社會過程以及人們的行為模式息息相關的本質逐漸浮現出來。這一現象也使得關于環境問題的社會科學層面的討論與研究變得極為必要與迫切。
社會建構主義,作為社會學中的一種理論范式,在針對這樣復雜的環境問題而產生的環境社會學當中,找到了最為適宜生長的土壤——“洛基(2004)就指出,環境是經由社會建構的概念,‘可能是環境社會學中最為根本性的概念’。”i3因此,筆者希望能夠從建構主義的角度切入,試對霧霾問題的建構過程進行簡單初步的帶有環境社會學理解視角的探究,本文將先從建構主義角度對當前我們所面對的環境問題的特征進行探究,在此基礎之上再對霧霾問題的建構過程進行回顧,最后對今后霧霾問題的分析與治理進行展望。
二.從建構主義看當前環境問題的突出特征
在研究環境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對環境問題的概念進行澄清,一般而言,環境問題包括生態環境問題和社會環境問題兩大類。生態環境問題始于生態平衡的破壞,而社會環境問題則與社會、文化的失調有著直接的關系2。但一般來講,環境問題指的是前者。而當我們探討這樣的環境問題時,其實往往還暗含著承認了以下的四個前提(1)環境承載力是有限的(2)技術的有限性(3)尊重人類的價值,特別是生命的價值(4)通過人類行動具有改善環境的可能2因而我們看到,環境問題的產生與技術進步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當我們所關注的技術進步與資源環境之間產生了矛盾或是我們的技術足以影響甚至決定某一自然災害之后,環境問題才會誕生。比如,北京的沙塵天氣屬于環境問題,而新疆的沙塵天氣則常常被視作正常的氣候現象。
但是,從建構主義的角度來看,環境問題實際上是被人為構建的社會問題,而非單純的技術問題,因為環境問題擁有著同傳統的社會問題相似的若干要素:(1)客觀存在某種社會現象(2)這種現象妨礙社會的正常運行(3)這種現象損害多數人的利益(4)這種現象引起多數社會成員的注意(5)這種現象必須依靠社會力量加以解決2。
不過,環境問題在這些要素上又不完全等同于傳統的社會問題,這一切就源于當環境問題被呈現在大眾眼前時,人們所要面對的已經不再是一個具體的社會現象,而是一個抽象的物理事實,盡管這個物理事實是由人造成的,但它卻始終表現為一種技術問題比如:我們的耕地不足總是被單純的看作城市發展與農業技術有限之間的矛盾問題,似乎當我們在二者當中找到一個問題對應的技術上的突破時,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社會與政治層面的因素對于環境問題的影響常常被忽略,或者至少被視為及其次要的因素。
這樣的認知偏差是因為對于特定區域和特定人群來說,未必具有環境破壞或資源短缺的客觀事實,即便有,也不見得就能夠被身處其中的人們所注意到。人們的注意常常并非是自己直接的體會,而是通過新聞報道而“了解到”的危害4。換言之,大多數人對于哪怕是自己身邊的環境問題的關注都是源于政府宣傳或是新聞媒體,而非自身。就在這樣一種距離之中,環境問題被“構建”出來了。所以,環境問題當中的政治與社會因素其實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往往是決定性的。
在這里,人們常常會誤解建構主義,認為它是在否定環境風險的存在。事實上,這不過是一種 “錯誤簡化論”,建構主義并不是要否認客觀上環境問題的存在, 而是說我們需要更加細致地考察社會的、政治的以及文化的過程,正是通過這些過程,特定的環境狀況才被定義為不可接受的有危險的,并由此參與創造出了所認知的“危機狀況”ii。而這種創造行為,是由于科學本身的不確定性與新聞的片面性與去背景化以及政治行動的確定性與預防性行為傾向共同造成的。畢竟,盡管科學作為一種抽象的學術概念或許是可以保持客觀中立的,但是科學技術要由科學技術的載體——科研人員來掌握,后者所從屬的特定的組織、階層所具有的特定的目標與利益追求是會影響到他們研究與發言的內容與傾向的,比如:環境問題相關的評價指標往往是人為規定的5。也就是說,“事實上的環境問題”有許多,但是這些“事實上的環境問題”造成的消極影響的范圍、程度甚至是否真的會造成嚴重的消極影響,這一切在科學上都是不確定的。但當它們被暴露在公眾面前之時,宣傳機構便會賦予它們一種不可逆的確定性,被報道的環境問題似乎被轉化為一種無可置疑的自然規律。
三. 我國霧霾問題建構過程回顧
當我們看到霧霾問題的相關研究與分析時,我們常常會看到關于霧霾問題早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倫敦便受到關注的說法6。然而我國的霧霾問題真正走入大眾的視野還要追溯到2012年人大代表提出的 “進一步治理大氣污染,提升空氣質量”的議案7。在此之前,霧霾問題盡管實際上一直存在,可是除了美國大使館在這項議案提出前不久借此對我國做出相關的政治性的批評10之外,大眾對于霧霾問題的研究與討論幾乎是一無所知。
然而,什么是霧霾呢?霧霾是對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含量超標現象的統稱,其中常常帶有許多對于人體極度有害的金屬元素。而對于霧霾的具體來源實際上也是眾說紛紜,只能說大部分研究將其歸因于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等因素8。
在這里,我們看到媒體善于將科學研究當中的不確定性轉化為公眾視野中的確定性的特點暴露無遺:首先,霧霾的成因本來并非定論,其次,對于霧霾來源的分析依據,竟然是“大部分研究推論”,我們知道,這顯然是危險的。畢竟,科學共識也曾確信地球是平的iii。當然,筆者在這里的論述并非想要否定霧霾問題的存在。只是想要說明霧霾問題的作用方式與影響程度的呈現顯然是受到了人類建構的:霧霾問題的治理與研究被抬高到如此之高的優先順序之上,并不是實際的客觀需要決定的,而是反映了議程設定的政治性,是作為政治行動或是社會行動的一環而產生的。
多年以來,大眾傳播研究者將“客觀”的可以被證實的事實以及事件的存在視作理所當然:洪水與颶風,政治上的勝利與辭職都被認為是脫離開新聞編輯室而客觀存在的。直到20世紀70年代,一種新的理論的出現打破了這種誤解:事件只有經過新聞工作過程才能轉化為新聞,而不是由于事件本身的客觀性特質iv所以,我們看到緊跟著霧霾問題的風起云涌,一系列帶有明顯的目的性或指向性的分析與報道接踵而至9這些文章的作者,不論是相關的科學研究者還是新聞工作者,比起如何解決霧霾問題本身,他們似乎更加關注這樣的分析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與關注度10。
除此之外,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作為影響環境問題走向的決定性因素的特征也在霧霾問題的處理過程之中被體現的淋漓盡致。從國家角度來看,霧霾問題的背后是國家、地區之間矛盾的產物例如,我國的霧霾問題影響我國人民生活這一觀點的最早提出者卻是美國10;而從民間角度來看,霧霾問題則是爭取經濟利益與大眾關注度的一次大好機遇,例如柴靜以公益的名義拍攝《穹頂之下》實質上卻是為了推銷空氣凈化器11。
盡管我們看到官方與民間的輿論導向方式有所不同,前者更加注重體系化的正規話語表達,后者則偏重離散化的日常話語模式11但同樣的是,它們大多都回避了科學問題當中最為重要的實驗背景與假設,利用新聞的片面化與去背景化,直接將尚待討論的研究成果之中能夠支持自己觀點的只言片語剪切出來,而將大量的篇幅用于陳述與自己的目的相關的話題,例如新產品的特別功能等。
四.結語:霧霾問題分析與治理的未來
從當下來看,以技術性問題討論為主導,而輕視環境問題所具有的社會性與政治性的分析與治理方案仍舊會占據主導地位。而具有生態現代化理論特色的,認定工業化、技術進步、經濟增長不僅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具有潛在的兼容性,由工業化導致的環境問題可以通過“協調生態與經濟”和進一步的超工業化(superrindustrialisation),而非“去工業化的途徑來解決”12的觀點,與純粹的想要徹底“去工業化”的環保主義觀點以及純粹的功利主義觀點之間的爭論也仍舊會持續的進行下去。
然而,如果我們總是滿足于此,那么這樣的爭論將永遠無法得出一個令人相對滿意的結果,因為當我們忽略了環境問題作為社會問題的本質的時候,我們已經將問題抽離了現實,并搭建在一個貌似穩定客觀,實則充滿了主觀判斷與不確定性的地基——科研結論之上了。那么我們得到的結果也必定會隨著不斷地科技進步與科研人員的輪替而被不斷地推翻,永遠無法得出一個在污染治理與經濟發展之間相對平衡的體系。
因此,從以上的分析來看,只有將社會問題與政治問題納入到霧霾問題的分析與治理的框架之中,結合各地具體的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這種方案也必然是既包含有暫時性的,靜態的技術層面的策略又包含有長期性的,動態的社會層面的策略的整體上擁有不斷變化的能動性的動態的分析與治理體系。這樣在各個層面上同時解決霧霾相關的環境問題,才能夠既不會杯水車薪一般毫無效果,也不會產生惡劣的副作用或嚴重的反彈,進而真正的解決霧霾問題。
注釋:
iJohn Hannigan【加】著,洪大用等譯:《環境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P29
iiJohn Hannigan【加】著,洪大用等譯:《環境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P30
iiiJohn Hannigan【加】著,洪大用等譯:《環境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P31
ivJohn Hannigan【加】著,洪大用等譯:《環境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P84
參考文獻:
1孫鵬鵬等:霧霾天氣的危害及其應對措施,現代農業科技,2013年23期
2洪大用:試論環境問題及其社會學的闡釋模式,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
3John Hannigan【加】著,洪大用等譯:《環境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4洪大用:中國城市居民的環境意識,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1月20日
5洪大用:公民環境意識的綜合評判及抽樣分析,科技導報,1998年9月15日
6楊拓,張德輝:英國倫敦霧霾治理經驗及啟示,當代經濟管理,2014年4月11日
7周濤,汝小龍:北京市霧霾天氣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8劉曉紅,魏斌賢:霧霾成因_監管博弈及其機制創新,中國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4年第3期
9周恒星:洛杉磯霧霾之戰,中國企業家,2013年第5期
10劉子溪:探究霧霾污染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啟示,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3年第9期
11王慶,余紅:泛娛樂化與自媒體霧霾環境風險傳播,當代傳播,2015年9月15日
12洪大用:經濟增長,環境保護與生態現代化——以環境社會學為視角,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