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代表東北抗聯精神發源地的東北地區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其中外宣資料翻譯是推廣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以牡丹江抗日戰爭紀念館解說詞英譯實踐為例,從翻譯的文化轉向視角來探討紅色文化史料的英譯。為拓展東北抗聯紅色文化翻譯的研究視角,明確紅色文化翻譯的目的,闡釋譯者在翻譯實踐中的導向作用,探究東北抗聯紅色文化翻譯的意義提供更鮮活有力的依據。
關鍵詞:紅色文化;牡丹江;翻譯實踐;意義
一、引言
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調研考察期間重要講話精神,弘揚東北抗聯精神,2017年8月“中國抗聯研究中心在牡丹江師范學院掛牌儀式暨紀念東北抗日聯軍組建八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牡丹江召開。研討會緊緊圍繞“如何凝練中國抗聯中心研究特色;如何有序開展中國抗聯研究中心文獻整理工作。”兩大主題進行了深入和細致的討論。因此,認識東北抗聯十四年抗戰史留下了眾多抗戰文物和遺跡,保護和利用好這些文物和遺跡對繼承抗聯精神,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引導和教育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緬懷革命先烈、感受紅色文化、傳承抗戰精神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二、關于牡丹江抗日戰爭紀念館
牡丹江市歷史博物館是黑龍江地區較早建立的一所地方博物館,是由牡丹江市民政局主管的學術文化單位,飽含濃厚的文化氣息。其中的抗日戰爭紀念館作為牡丹江市博物館的重要展館之一,多年來,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抗日戰爭紀念館展出面積1200平方米、展線約560米、展出實物500余件、照片(畫像)400余張。展館以牡丹江地區軍民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的斗爭歷程為背景,其中突出“八女英烈、視死如歸、忠魂永駐、流芳千古”的主題,充分展示為國捐軀的愛國英烈伸張正義、守土有則、不畏強敵、勇于犧牲的民族精神和維護世界和平的高風亮節。展出亮點包括:八女英烈的偉大事跡、鏡泊湖連環戰是中國共產黨人打響的抗日第一槍;建立東北抗日聯軍的中共著名革命家、思想家楊松同志的事跡;中朝人民并肩抗日;蘇聯紅軍解放牡丹江地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后一役。展覽采用幻影成像、故事墻、弧幕投影等科技手段和繪畫、雕塑、場景復原等藝術形式,在展陳藝術和表現手法上力求突破,打造精品展館,使之成為牡丹江市烈士褒揚事業、紅色旅游事業一個新景觀和新亮點。隨著各個地區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特別是對地區傳統歷史文化傳播的需求日益凸顯,博物館展館內容的英譯文本以及英文解說詞就成為了博物館傳播歷史、弘揚文化、對外宣傳和多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牡丹江抗日戰爭紀念館解說詞英譯實踐
作為紅色歷史承載的重要研究基地,牡丹江抗日戰爭紀念館為海內外更好地了解牡丹江開啟了嶄新的窗口。因此,對牡丹江抗日戰爭紀念館的解說詞英譯實踐任務對于傳承紅色革命精神,對外宣傳牡丹江的特色歷史文化及城市歷史發展淵源,增進地域間的文化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也為有序開展中國抗聯研究中心文獻整理工作做出了前期的嘗試。
(一)實踐任務
本實踐任務從牡丹江市歷史博物館開始,主要任務為牡丹江市歷史博物館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六個展廳“日寇鐵蹄下的牡丹江”、“牡丹江抗日烽火”、“中朝人民并肩抗日”、“八女英烈壯歌”、“抗戰的最后勝利”和“英烈千秋”的相關解說詞進行口譯實踐。展廳里展出的日寇侵華時的罪證,如手槍、刺刀等武器裝備,自行車、水壺等日寇的生活用品;抗聯戰士戰斗中用到的沙盤及反映抗聯歷史的故事墻等具有特定地域性質的詞匯以及術語的翻譯,數量較大、背景信息豐富,是本次口譯任務的突出特點。
(二)實踐價值
理論價值
文本功能分類理論
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在《翻譯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提到“翻譯活動即是對文本的翻譯研究,翻譯不能離開文本”(Newmark;11)。紐馬克在布勒的理論基礎上,按照語言功能將文本大致劃分為不同三個類型:表達功能型,信息功能型和呼喚功能型,并針對文本類型的劃分提出了兩種主要的翻譯方法: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博物館解說詞翻譯屬信息型文本,強調\"真實性\",通常用不帶個人特色的現代語言寫成。在翻譯此類文本時,紐馬克建議應遵循“真實性第一”的原則。紐馬克的這一理論為譯者根據不同文本類型采取不同翻譯策略和方法提供了依據,同時此次翻譯實踐對不同文本類型采取的相應翻譯策略進行有效的實踐和細化對比,為進一步探索有效的理論支撐提供了依據。
文化中的歸化異化理論
翻譯文化學派代表巴斯奈特和勒弗維爾在1990年正式提出了“翻譯的文化轉向”的概念,之后翻譯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逐漸提高。美國翻譯家韋努蒂在其著作《譯者的隱形》中提出了翻譯的歸化與異化的概念,在翻譯理論界引起了巨大的歸化與異化傾向的爭論。隨著“翻譯不僅是語言信息的轉化過程,也是文化信息的移植過程”這一理論影響的深入,翻譯的異化為主并加以注釋進行文化闡釋的翻譯理論概念逐漸發展起來。翻譯活動在體現文化傳播這一功能上,譯者也同樣會面臨歸化與異化的選擇,本實踐活動通過這一理論尋求更加靈活的、適合地域文化信息傳播的翻譯經驗,為拓展這一理論的外延空間做出了嘗試。
應用價值
第一,牡丹江抗日戰爭原始素材的紅色史料翻譯積累。本次實踐是牡丹江市抗日戰爭紀念館第一次通過解說詞翻譯的形式進行的介紹活動,彌補了牡丹江抗日戰爭紀念館尚未設英文講解員,缺乏英語翻譯服務的缺憾。第二,文化地域性譯介下的翻譯任務。本次實踐任務是具有特定地域特點及特殊歷史時期的語料,在準確還原原有語料內容的同時,還將牡丹江特有的地域文化得以呈現,成為拓展東北地區紅色文化研究視野的又一實踐案例。第三,對譯者導向性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次實踐首次以抗日戰爭紀念館解說詞作為內容背景,語言上可參考借鑒的資源十分有限,因此使譯者在實踐過程中得到最大化的鍛煉,加強譯員針對性應變能力、反應能力,為今后從事紅色文化翻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三)實踐內容
本次實踐以牡丹江市抗日戰爭紀念館的中文解說詞為材料展開。旨在借助文本功能分類理論、文化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理論等對口譯實踐過程進行分析、研究,探索能指導并影響源語料到目標語成功譯出的有效策略,即將相關理論與翻譯原則、技巧合理結合,從而指導翻譯過程順利、有效進行,最終形成有價值的紅色文化史料翻譯語料庫,對東北抗聯紅色文化翻譯研究提供有效的資源支撐。此外,實踐內容將鮮明的地域歷史文獻翻譯和服務社會、服務地方的外宣翻譯實踐任務相結合,涉及的牡丹江地區抗日戰爭史料翻譯填補了這一研究內容的空白,體現了鮮明的實踐意義。
四、紅色文化翻譯的意義及問題解決
東北抗聯紅色文化史料翻譯涉及的范圍很廣,不僅局限于一般旅游景區的文字介紹,更涵蓋如歷史事件、重要人物介紹、特定時期的詩、詞、歌等以及方言表達等諸多內容。而且這些資料存在大量的文化差異,如何通過更加有效、合情并且合適的翻譯將東北抗聯紅色精神的精髓通過這點滴且厚重的史料宣傳給外國友人,是研究東北抗聯紅色文化翻譯的重要現實意義。誠然,這一研究絕非牡丹江抗日戰爭紀念館解說詞英譯實踐這一個案就能完全解決的,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作為譯者,應通過實踐總結問題提煉方法,不斷積累相關的實踐經驗。如譯員作為交流人員幫助聽眾進行語義和情境的重構,幫助聽眾更好地了解特定意義背景下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作為東北抗聯紅色文化的傳承人,在通過翻譯實踐這一手段傳播弘揚紅色精神的時候,還要注重紅色文化的傳承性,將更合乎歷史真實的規范的譯文予以呈現,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展示東北抗聯如何在14年艱苦的戰爭中從幾近絕滅的逆境中最終走向共產主義信仰下的民族勝利的歷史進程。
參考文獻
[1] Bassnett,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 (Third Edi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
[2] New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 匡曉文. 導游口譯的特色及策略探析[J].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12).
[4] 勞倫斯.韋努蒂. 《譯者的隱身:一部翻譯史》[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5] 劉宓慶. 《口筆譯理論研究》[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6] 王青. 涉外導游詞的翻譯:歸化?異化?[J]. 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10(11).
作者簡介:
趙一奇,1981-12,女,黑龍江,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