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化強國”戰略的時代背景下,一些主流聲音不斷涌現,例如,“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及“讓中國文學走出去”等,可見新時代背景下“文化”一詞的重要地位,鑒于文學本身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本文將從文化差異視角出發,挖掘提升中國文學英譯質量的方法,以更好推動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響應“文化強國”的戰略需求。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中國文學英譯;對策研究
一、文化差異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關于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1]。而文化差異是指因地區異同,各地區人們所特有的文化異同而產生的差異[2]。在世界經濟發展一體化的背景下,文化差異的存在阻礙了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交流、融合,甚至會引發沖突。因此,各國、各民族對于文化交流的呼聲日益高漲,都渴望了解彼此文化、增進溝通、促進發展,而文學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其價值不言而喻,故本文將從中西文化差異視角出發以中國文學英譯為研究對象,通過英譯中國文學的方式打開與西方的文化交流、實現求同存異共同發展。
二、文化差異影響中國文學傳播
中國文學要想走出國門、打開西方市場毫無疑問要借助于“翻譯”的方式,因而翻譯質量的高低就關乎中國文學能否成功打開西方市場,事實上,在文學翻譯實踐過程中,由于中國文學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部分體現,,因此,在翻譯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此基礎上找到相應解決方法,才可能實現中國文學走向西方舞臺的目標。在文學翻譯中常見的文化差異主要來自地理環境、思維認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
2.1地理環境下的文化差異
由于受不同的地理因素影響,使得不同民族之間對于同一事物卻有不同的認識和表達,從而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比如同樣是風,只是風向不同,在東西不同文化中就有不同寓意,在西方,風從大西洋彼岸吹來,吹綠了歐洲大陸,因而在西方人眼中,“西風”象征著“溫暖、美好”,但在東方人眼中, “東風”往往喻義“和煦、希望”之意,在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詩歌”中就有很多詩句與“東風”相關,比如“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及“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等等,但鑒于地理差異產生的文化差異,在英譯此類詩句時就應靈活處理照顧西方讀者的文化背景。
2.2思維認知下的文化差異
價值觀念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理念孕育不同的價值觀念,中國自古以來多受孔孟思想、“天人合一”等影響,因而中國人歷來崇尚美德、通常比較自謙,相比而言,西方則強調個人價值、尊重人的個性獨立,所以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國人的“自謙”性格是無法被理解的。比如,中國人被贊美時往往會謙虛的回答“哪里、哪里”。因此,在英譯此類中國文學時,應結合東西文化固有的思維差異對文本做適當處理,切忌直譯、硬譯。
2.3民俗文化下的差異
民俗文化主要是對民間百姓風俗生活的統稱,通俗的說就是指生活在相同國家、民族、地區的人們所共有的特定生活習慣[3]。每個國家、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民俗文化,而不同的習俗文化往往會成為國家、民族間交流的障礙,尤其在中西方之間巨大思維差異下往往使得彼此很難理解對方的風俗習慣,例如在中國,人們見面打招呼時通常問候彼此“吃飯了嗎”,而在西方文化中人們打照面時常常談論天氣。因此,英譯的中國文學作品中若有此類體現東方特色的描寫時,在翻譯中就需要恰當處理,否則會讓西方讀者疑惑。
三、注重文化差異,提高譯文質量
鑒于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迫切需要,中國文學作品是否得以傳播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是因為文學作品往往題材廣泛、包羅萬象,因而堪稱是了解一個國家、地區的最好途徑,而其本身特點決定了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善于處理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文化現象,這是因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如果處理不好勢必會影響到中國文學走出去。那么在英譯的文學作品中如何處理這些文化現象呢?首先,譯者應強化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認知,這樣才能夠在翻譯過程中有的放矢,比如,在中國文學中涉及人物描寫時常出現這樣句俗語:“女大十大變”,如果譯者不具備基本的中西文化差異、忽視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很可能將其直譯為“The girl would have eighteen changes in her womanhood”,與東方的模糊思維相比,更重科學性的西方讀者肯定不認可這樣的譯文,又怎能實現向他們傳播文化的目標呢?可見譯者具備文化常識的重要性;其次,譯者在譯前準備階段應加強對文學體裁的分析,就中國文學而言常見的題材主要有詩歌、小說、散文等,事實上詩歌在英譯過程中體裁相對比較容易識別,譯者要做的就是確定詩歌類別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再在翻譯過程中思考將其處理為相對應的哪種英文詩歌題材比較恰當,至于小說和散文的英譯,譯者在譯前準備階段同樣要判定體裁,如果題材是小說的話,那么譯者在翻譯中應重視對情節、敘事的把握,而若是散文,譯者在翻譯中應關注意境、語言,只有這樣西方讀者才能了解到地道的中國文學,從而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最后,譯者在文學作品翻譯中應善于借助動態對等理論,這是著名翻譯家尤金.奈達在“對等”理論中提出的,他將翻譯分為兩種對等——形式對等、動態對等[4]。認為動態對等包括詞匯、句法、篇章文體的對等,強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關注語句層面,同時還要重視篇章中的文化信息,因此,用動態對等理論指導文學翻譯實踐,可以弱化文化差異,讓中國文學在傳播過程中更受西方讀者的青睞。
四、結語
中西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決定譯者在進行文學翻譯中要時刻警惕文化差異帶來的交流障礙,譯者要加強自身文化修養,培養自身在翻譯過程中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此外,譯者也應加強翻譯理論及實踐基本功,力求呈現利于西方讀者接受的譯文,只有這樣西方讀者才可能接受我們的文學,我們的文化也才可能為西方社會所認可。[5]
參考文獻:
[1]書名: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_包惠南,包昂編著ISBN:7119034065出版社:北京:外文出版社
[2]文化差異_百度百科,
[3]民俗文化_百度百科
[4]動態對等理論視角下《警察與贊美詩》的翻譯探究 邱吟佳《海外英語》2017年9月
[5]英語文學翻譯與文化差異的處理分析" 何雁《瘋狂英語理論版》 2018年第1期
作者簡介:
岳崇愉,女,河南固始人,河南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翻譯學、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