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瓷枕是中國古代物質生產的主要品種之一,我國有很多窯廠燒造瓷枕,其中燒造瓷枕較多的屬磁州窯,磁州窯是我國北方古代著名的民間瓷窯,宋代磁州窯的瓷枕是比較典型的,其造型之多,裝飾技法的豐富極具特色,裝飾內容與民間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關。本文以宋代磁州窯的瓷枕為落腳點,從宋代風俗畫、戲曲、文學角度加以分析。
關鍵詞:瓷枕;宋代;磁州窯;風俗畫;戲曲;文學
磁州窯是我國北方最著名的、也是最大的一個民間瓷窯。它位于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和峰峰礦區。它是以邯鄲市的觀臺窯和彭城窯為中心窯場。北朝開始燒制青瓷,五代至宋初,則開始燒制青瓷、白瓷等,其典型品種為北宋初年燒制的白地黑花瓷。它的一些生活實用品為今天研究、鑒賞提供了豐富民俗文化內涵的藝術珍品。磁州窯的裝飾內容極具北方的民俗性,故還被譽為“民俗博物館”或“民俗字典”[1],是我國瓷器史上一枝絢麗多姿的奇葩。
宋代隨著農業生產力的逐步提高,商業的空前興旺,在比較發達的城市里,集中了許多小商人和手工業者,因此形成了廣大的市民階層。在許多的文學作品中,過去那種格律嚴密的詩詞歌賦等藝術形式,已不能表達此時市民階層的豐富思想情感。宋代經濟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市井文化”的發展。如開封的勾欄瓦舍,大小瓦子的講說演唱活動,雜技、馬戲、熊戲等等,還出現了眾多的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民間藝人,極大的豐富了社會文化市場,逐步促進社會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宋代幾個皇帝都極其愛好書畫合蹴鞠,例如宋徽宗善書工畫創立了“瘦金體”。在這富有濃郁文化氣息和藝術氣息的氛圍里,宋代磁州窯的一類瓷枕是我國陶瓷工業中也是堪稱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
陶瓷枕,據考證,它始于隋代,發展于唐、五代,繁盛于北宋、金、南宋、元時期,這個時期也是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宋代陶瓷枕對于人們而言,則是暑季納涼的好寢具,北宋詩人張來在《謝黃師是惠碧玉瓷枕》詩中寫道“鞏人作瓷堅而青,故人送我消炎蒸。持文入室涼風生,腦寒鬢冷泥丸驚。[2]”由此可見瓷枕的作用。陶瓷枕也是傳播中國古代文化的一類重要媒介載體,其承載的文化幾乎包含了古代中國所有領域的文化元素,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藝術、戲曲、體育、民俗、地理、歷史、儒釋道等。本文我們將從宋代瓷枕的風俗畫、戲曲、文學方面來淺析宋代磁州窯的瓷枕。
一、風俗畫
宋代的磁州窯瓷枕具有濃厚的民間情趣,它的表達畫面內容不少來源于世俗生活,且題材豐富。兩宋的風俗畫中,兒童題材是較多常見的專門畫題。
1945年,河北省邯邢臺市曹演莊出土的磁州窯腰圓形白地黑花垂釣紋枕,高77厘米,長28.8厘米,寬22.1厘米,胎質粗松、呈淺灰色、釉色乳白,枕呈橢圓形,枕面出檐,外高內低,中間微凹,平底露胎,枕面周邊繪外粗內細的兩道墨線,內畫童子垂釣圖,是一件意趣十足的作品。可以說作品是非常寫實的,創作題材來源于生活,樸素真摯的畫面上傾注制瓷匠人最淳樸的感情。
宋代磁州窯生產的瓷枕上所表現的兒童題材,除了上述的宋磁州窯腰圓形白地黑花垂釣紋枕外還有騎竹馬紋枕,踢毽子紋,放風箏紋等,都是對宋時下層社會兒童生活的真實寫照。這些都是匠師們通過描繪童子們玩耍的各種模樣,側面地揭示活在民間孩童的情趣,以最簡練、嫻熟的筆法突出主題,畫面構圖簡單,線條流暢,生動活波,頗富于濃郁的民間鄉土氣息。
二、戲曲
宋代都市已經有了勾欄瓦舍,內設大小勾欄,由此可知宋雜劇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勾欄瓦舍匯集各種民間技藝,吸引了一批“書會才人”與藝人們共同創造。在這樣的條件下,宋雜劇應運而生,成為當時十分盛行的戲劇藝術形式。
據考古資料,河南安陽發現的隋開皇十五年張盛夫婦合墓墓中的相州窯小青瓷枕模型是最早的瓷枕。瓷枕發展到北宋時期,體形逐漸增大,枕形增多。宋代的瓷枕與戲曲文化也有一方相關的,為珍珠劃花腰圓形枕,這是北宋時期河南窯廠產品。此瓷枕枕面為珍珠地劃花工藝,側面為深剔花。枕面劃有六個人物,左前面五個人物裝扮、發型和神態相似,他們身穿闊衣褲、短袖、赤足、光頭、腰間均有一鼓,一手持鼓杖擊鼓,一手輔助拍鼓。鼓面邊緣飾以花瓣,整體的葵花狀,最右邊一人穿花衣,帶角巾,似喬裝婦人。此枕上裝飾的六人表情滑稽,充滿喜感,動作夸張有力,這場景似乎與宋時期描述的社火歌舞表演中的喬婦人相類似。
三、文學
宋時期的文學作品—宋詞,則為我們全面解讀磁州窯文字現象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依據。宋詞則也作為瓷枕的裝飾之一。
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強虜)飛灰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樽)還醁江月”。
從宋詞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文字同樣會出現很多今人看來像是別俗字的文字,正因為它們高深的含義,所以有了枕的制發者發出“既入詩家之手,忻置讀書之屋”這樣的話。也是因為當年藝人對枕的歸宿的一種向往和期盼,因此藝人們用瓷枕作為一種文學載體將宋詞裝飾在其上。私人收藏的宋觀臺窯瓷枕有書“立身之本,行孝為先。與人有乂,不又神天?!逼渲小皝V”似乎是“義”字少寫了一點,而“佑”確是以“又”來代替。那么“與人有乂”是否有錯呢?“乂”音聲都與“義”相同,是指“安定”之意。我們可從留存下來的珍貴的宋代書籍中,可看到這個字。宋版《愧郯錄》中有此字的身影,其字含有與人和睦相處,不用祈求上天保佑之意。由此可看出,古代的磁州藝人非常清楚這個字的含義,絕非是錯別字。也側面反映出那個時代,“乂”字的普遍使用情況。這些詩詞曲賦書寫在瓷枕上,不僅起到美化的作用,還傳播了文化知識。
四、結語
生活是生命的載體,所有的實體藝術形式其實都可以說成是生活藝術。如果說藝術是一部長篇歷史話劇的話。宋代磁州窯枕在匠師們的創造下,其造型優美,裝飾內容豐富,構圖巧妙,筆法嫻熟,繪畫生動,頗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小小的瓷枕,呈現的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大世界。通過對宋代磁州窯瓷枕的淺析,不僅是展現工藝和技術上的演變和進步,更多的也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人文與藝術內涵方面所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內容。
參考文獻:
[1]李肇.《國史補》卷下,唐.
[2]郝良真.趙學峰.馬小青.《磁州窯古枕》,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