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的發展總是充滿著巧合與必然的,偶然性的事情多了,似乎就變成了必然的趨勢。20世紀的前半葉,對于中國來說是一個混亂的年代,也是英雄輩出的年代。在這段時期及之后的幾十年中,有三個“劉鄧”被當作固定搭配出現在世人的眼簾,即劉伯承和鄧小平、劉少奇和鄧小平、劉文輝和鄧錫侯,他們或許殊途同歸,但是都成為了新中國歷史上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中筆者將分別進行介紹與探討。
關鍵詞:中國近代史;劉伯承與鄧小平;劉少奇與鄧小平;劉文輝與鄧錫侯
三個“劉鄧”看似毫無聯系,似乎只是偶然,但是我們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后不難發現其中的必然性。在以劉伯承和鄧小平為代表的廣大優秀解放軍指戰員們的帶領下,新中國被一點一點的拼湊起來,而此時以劉文輝和鄧錫侯為代表的不少國民黨軍事高層選擇起義,這對于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來說無疑是最好的結果,至于新中國成立后的發展,自然脫不了提到劉少奇和鄧小平。
一、劉伯承與鄧小平
提起劉鄧,相信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劉伯承和鄧小平這一對軍事上的搭檔。這也是必然的事情,兩人的戰友情誼長達半個世紀,還有著13年的共同指揮軍隊的戰斗生涯。
兩人都是四川人,劉伯承相較于鄧小平要年長12歲,兩人在相遇前的人生經歷就有些許相同之處。劉伯承在重慶軍政府將校學堂學習后便參加了之后的各類軍閥混戰,并早已成為軍中猛將。鄧小平在早年間并沒有帶兵打仗的精力,他16歲就遠赴法國留學,后來又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在廣西發動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之后于1931年來到中央蘇區,并在這里碰到了從伏龍芝軍事學院學成歸來的劉伯承,從此兩個四川老鄉長達半個世紀的戰友情誼開始了。
兩人在中央蘇區時,思想相對一致,在被降職后一起參加了長征,并在長征后再次被啟用。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后,兩人分別在一二九師擔任軍事主官和政治委員。
在一二九師期間,兩人工作風格迥異,但是形成了良好的默契。劉伯承在工作上“舉輕若重”,對工作極端負責,熱愛人民關心同志,加上年高德勛又平易近人,仿佛慈父一般,鄧小平則是“舉重若輕”,決心果斷、干脆,對干部要求十分嚴格,并且敢于站出來提出批評,讓人感覺像是嚴師一般。慈父與嚴師,一個善文一個好武,世人有“文武雙全,是為強將”的贊譽。
這種工作默契也在抗日戰爭后的解放戰爭中得到了提現。兩人率領的“劉鄧”大軍,先是在艱難的情況下取得了上黨、邯鄲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的大舉進攻,穩住了全國的形式,之后又先后取得了破擊隴海路和定陶、鄄城、晉南、豫北等戰役的勝利;打破了國民黨軍隊的封鎖,取得了戰場的主動權。隨后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跳出包圍圈,挺進大別山與兄弟部隊協同作戰,馳騁中原地區,吹響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戰略反攻的號角,再之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猶如猛虎下山一般橫掃大半個中國,新中國成立后又參加了西南戰役解放西南,進軍西藏,促進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這一個又一個的戰場奇跡,正是二人心心相印、默契配合的真實寫照,兩人率領的軍隊無論是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還是新中國成立后收復領土的過程中,都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總的來說,他們在戰場上配合默契、得心應手,在工作中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帶出了一直英勇的人民軍隊,打出了一片天空。
二、劉文輝與鄧錫侯
相比熠熠生輝的劉伯承和鄧小平這一對“劉鄧”,劉文輝與鄧錫候這對“劉鄧”就顯得有些黯然失色了,但是這不能讓我們否定他們在新中國歷史上的成就。
時間回到1949年,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雖然國民黨的主力部隊基本都已被解決,但是依然有不少殘余勢力盤踞在南方沒有解放的地區,劉文輝和鄧錫候就是其中的代表,以兩人為首的盤踞四川的軍隊數量多達90萬,再加上四川的險要地勢,可以說讓當時的新中國領導人十分頭疼。畢竟當年的劉備就是憑借著這險要的地勢才能與強如曹,吳兩家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即便如此,兩人還是順應了解放的大趨勢,再加上兩人對故土的熱愛,不愿家鄉遭受戰亂,因此選擇了起義。這也讓之前撲朔迷離的局勢變得明朗起來,使得西南的快速解放成為板上釘釘的事情。
這對“劉鄧”雖然沒有那樣的出名,甚至不被世人所熟知,但其在當時的決定,卻在整個新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劉少奇與鄧小平
這一對劉鄧相較于之前的兩對又有些不同,這一對劉鄧在工作上的合作并不多,但是兩人在思想和理論上卻好似領路人與實踐者的關系。
首先我們簡略回顧一下劉少奇和鄧小平的歷史關系,借此來更好的認識劉少奇的探索與鄧小平理論形成的關系。
鄧小平小劉少奇6歲,但卻是同一個時代,為了求索中國社會主義道路,在黨的革命事業處于危難關頭嶄露頭角的任務。兩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曾因為堅持正確的主張而遭受打擊,政治生涯起起落落,這更加堅定了兩人堅持正確的主張的信念。鄧小平一直將劉少奇視為尊敬的兄長,這也自然使得劉少奇的思想風格給了鄧小平深刻的影響。建國后,兩人都曾在中央一線工作,但是之后眾人熟知的坎坷經歷卻擊倒了劉少奇,而鄧小平卻在復出工作后,將其經世濟國的非凡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
可以說因為時代的局限以及其所處地位和歷史使命,導致了劉少奇略顯悲慘的人生軌跡,但是作為其思想的后繼者,鄧小平真正把中國的社會主義引向了勝利。筆者認為,劉少奇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與鄧小平理論形成的關系,是一種開拓、創新與繼承、超越的關系。
四、結語
文章篇幅有限,筆者只是拋磚引玉的討論了中國近代史上三對“劉鄧”在其身處的特定時期做出的不俗成就。或許他們所作所為帶有濃烈的時代局限性,但是這并不影響其成為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歷史人物。
參考文獻:
[1]孫冠楠. 解放大西南彰顯我軍政治工作優勢威力[N]. 中國國防報,2018-12-27(004).
[2]姜淑萍,張曙.“紀念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70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J].黨的文獻,2018(01):109-111.
[3]李永杰. 劉少奇對鄧小平理論貢獻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12.
[4]邱家海.鄧小平與劉少奇在所有制結構理論創新上的比較[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1(0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