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九志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這為我們組織開展新一輪鄉鎮(街道)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下一步,如何把握好改革時機,統籌解決鄉鎮(街道)行政管理體制中存在的系列問題,進而實現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亟需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從歷次鄉鎮(街道)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內容來看,改革的方向和目的都是要滿足和適應基層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不斷推進基層管理體制的科學化和規范化。當前,東營市鄉鎮(街道)管理機構的基本框架是2010年鄉鎮機構改革確定的。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東營市還對鄉鎮(街道)安全生產、環境保護、扶貧、人大、政協等機構及工作力量進行了加強。
一、存在問題及分析
總的來看,歷次鄉鎮(街道)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均取得了不錯效果,集中解決了部分基層長期存在的體制機制性問題,提高了鄉鎮(街道)管理體制的科學化和規范化水平。但改革沒有完成時,發展就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并且改革越深入,遇到和需解決的矛盾就越艱巨。從宏觀角度來講,當前鄉鎮(街道)行政管理體制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設計邏輯與實際情況存在脫節現象。行政管理體制的設計要符合政治運行的基本邏輯。目前,我國基層政權只到鄉鎮(街道)一級,鄉村、社區實行的是自治管理。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對鄉鎮(街道)行政管理體制進行設計時,有一個邏輯前提需要考慮,那就是預設鄉村、社區的自治管理是有效的。按照這樣的預設,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作為直接面向有效自治群體的行政管理末梢,從管理科學角度講,將其打造成扁平化、服務型的管理結構,更加符合理論邏輯。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管理面對的情景卻并不是這樣。一方面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廣大農村空心化現象日趨嚴重,大量農民外出務工,致使農村社會破碎化、零散化,加之傳統文化及宗族關系的勢弱,農村有效自治很難實現。城市社區方面,由于工作、生活的獨立性和陌生人社會的固有特質,居民委員會及相關黨組織的作用發揮也受到阻礙。總之,目前來看,農村、社區的自治組織沒有發揮出應有作用,基層治理和公共服務供給的能力比較有限。這就導致了基層群眾的各種需要、訴求以及國家對基層社會治理的各項工作要求,只能又落回到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去承擔。另一方面,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是現行五級政府的基礎層級,各個領域的相關工作通過上級職能部門,都會傳達到鄉鎮(街道)層面。理論上講,鄉鎮(街道)工作的重點應該是提供公共服務和簡單便民業務的終端辦理,但實際情況卻是,大量未完成或未開展的工作被上級部門壓給了鄉鎮(街道),而鄉鎮(街道)由于人手不足,以及沒有相關管理執法權限等原因,又只能把任務再分解并傳達給村居和社區。因此,改革邏輯與實際情況的脫節,造成了當前鄉鎮(街道)行政管理體制低效運行,不能很好地適應基層的管理實際。
(二)縣鄉關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倒掛問題。從管理職能配置角度講,縣鄉兩個層級應作為一個完整的基礎單元來看,縣級層面按領域為基層社會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審批和執法服務,鄉鎮層面則充分發揮就近優勢,為廣大群眾提供相關便民服務和政策宣傳,支持基層自治有效實施。但現實的情況是,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幾乎成了一個綜合性的全能政府,縣(區)直部門的大量管理、服務和執法任務被下放到鄉鎮(街道)層面。這種不合理的現象,隨著“權限下放”“管理重心下移”等工作的開展,更有逐步固定化的傾向。這樣一來,原本應由縣(區)直部門承擔的職責和任務,被分解至鄉鎮層級甚至村社層級,相關派駐機構的作用反而不能夠有效發揮,縣鄉關系逐步出現了倒掛現象。例如,安全生產監管工作,目前的管理線條基本為縣(區)安全生產行政管理部門履行綜合監管職責,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承擔屬地監管職責;同時,縣區直執法部門主要負責安全生產違法處置工作,鄉鎮(街道)執法隊伍負責日常巡查和配合執法工作;再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管理線條基本為縣(區)綜治行政管理部門→鄉鎮(街道)綜治機構→管區或村(社)相關人員,從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工作是由村(社)相關人員完成的。總體來看,雖然縣鄉在管理配合上存在大量不規范、不統一的問題,但主要趨勢很明顯,那就是實質上形成了縣級職責和任務的向下轉移,并造成了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的全能化和村居、社區自治組織的行政化。
(三)機構設置人員配備按自有邏輯運轉。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的全能化,造成了按照既有模式設置的管理機構無法滿足基層管理的實際需要。目前,鄉鎮層級機構設置、人員配備按自有邏輯運轉,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契合實際的機構得到有效運轉。歷次鄉鎮機構改革,對規范基層管理體制運行產生了積極作用,部分機構設置符合了基層實際,且職能作用發揮正常,如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以及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辦公室,等等。二是部分機構成了“符號”機構。由于對基層綜合設置管理機構的定位以及人員編制方面的限制,使得部分機構不能滿足鄉鎮(街道)具體工作的需要。目前,鄉鎮(街道)一般采用“工作分攤”和“責任到人”的方式落實各種繁雜任務,這就使得鄉鎮(街道)不得不在既定機構設置基礎上,按照實際工作的需要,再進行分設,比如成立了統計、計生、黨建、人事、文化等工作組,有的甚至將其制度化、固定化,原有機構卻成為了“牌子”或“符號”機構。另外,人員方面也是如此,根據我們的調研,目前一個一般鄉鎮(街道)維持正常運轉,所需人員超出了為其核定的編制總量,這也是基層管理長期面臨的一個實際問題。
二、改革前瞻與思考
改革不能回避問題。我們要通過改革,因勢利導、興利除弊,切實解決目前鄉鎮(街道)行政管理體制存在的不合理問題,進而為基層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一)正視基層管理實際。通過調研,我們認為,目前鄉鎮(街道)行政管理體制存在的系列問題,很大一方面是因為改革設計不能完全符合基層實際。在村居、社區基層社會實現有效自治前,大量群眾生產、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務以及基層產生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仍需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去提供和解決。在縣鄉關系理順前,大量黨政行政管理工作和相關領域執法任務,仍需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去完成或配合完成。所以,目前來看,短期內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無法改變全能政府的定位。那么,下一步改革,就應該正視這一問題,否則再理想的改革方案,最終也只能落實到紙面上。
(二)改革存在突出問題。正視基層實際,要落實到解決具體問題上。目前,鄉鎮(街道)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有三個:一是縣鄉關系理順問題,應盡快配套研究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權責清單”執行方案,可探索制定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執法事項清單,通過“清單”切實厘清縣鄉職責分配,讓縣區直部門切實發揮相應作用,承擔相關責任,為鄉鎮(街道)減輕負擔。二是規范鄉鎮(街道)人員編制。一方面要根據基層實際制定標準,對鄉鎮(街道)進行重新核編,編制增幅專項下達;另一方面要全面梳理鄉鎮(街道)甚至村社現有各種類型的財政供養人員,制定可行措施進行規范管理或科學處置,真正解決鄉鎮(街道)用編用人問題。三是合理設置機構。在根據基層實際確定人員編制基礎上,本著既規范又符合實際的原則下放機構設置權力,確保機構既能科學設置又能有效運轉。
(三)嚴肅機構編制紀律。改革成功與否,關鍵要看落實。改革舉措的落實,一方面是由改革方案的科學性決定的;另一方面還要靠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執行來保障。在鄉鎮(街道)層面,要切實強化“機構編制就是法”的概念,加強機構編制紀律的宣傳和執行力度。改革實施后,對未落實、不落實改革舉措的,要加大問責力度;對違反機構編制紀律,違規私設機構、私定編制以及不按要求配備領導干部的,要堅決查處。要通過嚴肅機構編制紀律,確保各項改革措施落到實處,進而切實提高基層行政管理體制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
關鍵詞:鄉鎮? 街道?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