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裕美
(江蘇省海門市平山小學,江蘇海門 226142)
數學學科的語言能力是訓練學生學好數學,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形成有條理的邏輯思維最有效的一種方法,但是由于學生的年齡普遍偏小,語言表達能力非常有限,因此教師要利用數學語言來幫助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思路,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從而為未來的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幫助學生放松心情,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和教學環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開展教學活動,努力創造一個和諧的、寬松的學習氛圍和環境,為學生提供一個能夠自由表達的平臺,并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題思路,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教學《生活中的數》這一課時,教師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隨機說出幾個數字,讓學生快速地回答出這些數字后續的5個連續的數字。因為這節課是學生剛開始接觸數學,因此他們對整個課堂的環境都是較為陌生的,教師不能急于讓學生回答問題,而要采取鼓勵的方式幫助學生解答。如“不要著急,慢慢想,可以從頭開始計數。”“加油,你已經成功了一半?!比绻麑W生還是沒有完成回答,教師也不要急于否定學生,要這樣鼓勵他們:“沒關心,不用緊張,這就是你需要改進的地方,相信通過你的努力,下一次一定可以很好地回答出這個問題?!边@樣一來,不論是否能夠正確地回答出問題,都不再是學生回答問題之前需要擔心的問題,因此整個課堂也就會變得更加輕松和活躍。學生在得到教師給予的肯定和表揚后,不再會因為害怕回答錯誤而不敢表達,能大膽地、堅定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與此同時,這種鼓勵的形式也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為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
數學語言對小學生來說是較為陌生的,尤其是其中包含的一些符號和數字,學生更是難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其含義。因此,為了能改善這一現象,讓學生產生對數學知識的熟悉感,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更多的生活元素,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能根據一定的生活經驗,更好地了解數學概念,解決數學問題,并應用數學語言進行溝通和交流。例如,在教學“乘法口訣表”這一內容時,教師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計算含義,可以先對學生進行提問:3×5是什么含義呢?有學生說,3×5就是3個5是多少;還有的學生說3×5就是5個3是多少,其實這都是正確的。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思考,如果從生活的角度出發,什么時候會出現應用3×5的計算呢?學生說:“去商店買筆記本,一個筆記本3塊錢,買5個筆記本時,就需要用到3×5的計算。”這就是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下聯系到了自己的生活實際,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能很快解答教師給出的算式的含義。在后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學習的知識與實際生活有什么聯系?并讓其結合數學符號和算式嘗試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有學生說:“昨天陪媽媽去買水果,蘋果5元一斤,橘子3元一斤,媽媽買了兩斤蘋果和三斤橘子,一共花了5×2+3×3=19元。”學生用數學語言成功地表達了自己的計算思路。

興趣是增強學生學習動力的關鍵所在,很多學生正是因為對數學語言沒有足夠的興趣,因此產生了一定的抵觸心理。為了改善這一狀況,讓學生有充足的動力學習數學知識,就必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策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強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時,關鍵點在于能否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知識課堂教學中,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讓學生能夠主動地了解數學語言、應用數學語言,從而更好地提高他們的數學語言能力。比如,小學生大都喜歡生動、形象的圖片或視頻等影視資源,不太喜歡枯燥的數學文本知識,所以教師可以在授課時基于多媒體設備的應用,為學生展示相關的圖片、視頻或動畫等教學資源,借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相關數學知識的興趣,促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與應用數學語言,最終達到強化他們數學語言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學《認識圖形》這一課時,有一位教師在課堂的導入環節就利用了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了幾張由基本的平面圖形組成的趣味圖片,讓學生觀察圖片中出現了哪些數學圖形?如三角形、長方形、圓形等,通過這些圖形創意地拼接,變成了學生感興趣的一些卡通人物形象,如米老鼠、功夫熊貓、唐老鴨等。在觀察圖片時,學生就已經被教師展示的圖片所吸引,在這一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分析其中有哪些基本圖形?大小一樣嗎?有幾個?讓學生大膽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這一過程就成了一個有效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促使學生積極思考的教學方式[2]。
良好的師生互動不僅是活躍課堂氛圍,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條件,同樣是提升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存在“一言堂”的教學情況,使小學生只是聽課而不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見解,是無法提升他們的數學語言能力的,也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必須要善于設置一些富有啟發性與趣味性的問題或趣味游戲活動來強化師生互動,并且要引導與鼓勵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大膽發言,但是要盡可能地以規范的數學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與教師的互動溝通中,通過積極發言與溝通來逐步提升自己的數學語言能力。例如,在當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材中對許多數學概念或性質等大都采用簡約的語言來描述,其中涉及的嵌套關系可能會增加小學生理解的難度,容易使學生記混淆。針對這種情況,數學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就“平行四邊形”等某個數學概念,引導學生利用口頭語言或自然語言來進行解釋,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將數學語言轉換成自然語言的過程中,深化他們對有關數學概念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可以有效地提升他們的數學語言能力,提高整體的數學知識學習效果,增強師生關系,可謂一舉多得。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更加輕松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大膽地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觀念和想法,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數學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