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林峰

摘 要:當代水彩畫藝術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語言形式不斷地推陳出新。在教學中我們應當如何適應當代水彩畫語言發展的新面貌?其中水性材料語言研究就是高校水彩畫教學中重要的實驗性課題,在繪畫實踐中如何綜合運用材料,已成為繪畫語言變革的重要部分。文章從紙本和水性媒介材料的拓展入手,通過對相關教學案例的研究,總結得出相關的教學方法和建議為水彩畫教學提供佐證。
關鍵詞:水彩畫教學;水性材料語言;多元化
[課題項目:佳木斯大學2014-2015年度教學研究項目“繪畫專業水彩畫語言教學研究與實踐”(編號:JYWG2014-17)]
水彩畫發展歷史經驗證明,水彩畫中媒介材料技法運用的合理性、多樣性和獨特性一直是水彩畫家們追求的目標。從媒材出發談技法、談表現,不空談創作與風格是對媒材技法研究的主要問題,以免風格的枷鎖束縛媒材可能的生機勃勃的潛力。總之,水彩畫的媒材技法是作為藝術表現的媒介物而存在的,它們本身具備的功能并不是藝術所要達到的目的,而僅僅是手段而已。其中水性材料語言的多元化拓展是高校水彩畫教學中的實驗性課題,也是目前高校水彩畫教學中所缺失的重要環節,不同的材料和媒介使水彩畫具有了獨特的表現語言。但是,在傳統水彩教學中常常將其作為色彩基礎和寫生造型訓練來傳授,很容易成為一門純技術的課程。長期以來,這也讓我們的水彩畫教學基本上只停留在純技術的層面上,學生的個性和思想在單一的媒介下無法得到積極的、有效的傳達。因而我們在水彩教學中,要注重理論講授與課堂實踐訓練相結合,特別是有關繪畫語言方面的理論講授要講深、講透,使學生對水彩畫語言從了解到理解直至掌握,不僅能夠拓寬水彩畫語言的表達方式,而且能夠豐富個人的繪畫語匯。
在水彩畫繁榮的今天,突破傳統畫種所使用的工具材料,在繪畫中根據需要綜合使用材料,已成為繪畫語言變革的重要部分。西方繪畫發展到20世紀,高科技工業化的迅猛發展,直接影響了藝術家藝術觀念的變化,從關心藝術材料的思維認識,發展出對材料藝術的關注,藝術家們在長期的創作中逐漸地認識到材料本身的審美價值及內涵的精神意義,把材料提升轉化為藝術語言的主要地位,材料本體成為人們關注的直接思考與對話的重要形式,從而實現了物質材料自身強有力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家的創造價值。與此同時西方的藝術教育也提倡主動的學習方式,強調“材料、制作與表現”。也就是說,是材料引發藝術沖動,或者是在產生一種藝術構思后,去發現和選擇材料,由材料啟發表現方法,經過“制作”——材料與表現方法的重復溝通,最后形成藝術表現。所以這個過程也可解釋為由材料引發的“體驗與創造”。把發現和選擇材料放在首位,目的是啟發調動學生在藝術表現上的主動性,不設條條框框,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發展空間,自由地去想象、發現和選擇,然后指導他們把這些材料合理應用在藝術創作中,表現出他們所追求的藝術效果。教師的責任是在學生對材料和表現方法有了比較深入的體驗之后,引導和幫助學生把握二者的關系,順暢完成藝術表現。應該說,這是比較符合當代藝術規律的一種教育方式[1]。具體可以通過紙本和水性媒介材料的拓展在教學實踐中展開。
在傳統水彩畫中,紙是承載水和媒介的主要載體,水彩畫所表現的也是水與色的透明感和暢快,一幅幅小品式的裝裱在玻璃后面的小幅畫作也是人們對水彩畫固有的概念。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承載水彩顏料的“紙”在概念上也得到了多元化的延伸。首先,紙的種類日益豐富。由于紙本尺寸的限制,傳統水彩畫的尺幅都相對較小,所以人們對于水彩畫的概念是“小畫種”。如今造紙技術的進步,很多水彩紙已經可以突破很大的尺幅,在全國的各大美展中水彩畫在尺寸上的距離正和其他畫種接近,有的甚至已經超過了很多畫種,以至于策展方不得不限制水彩畫的尺幅。其次,是紙的克重也不斷增大,這樣更有利于在水彩畫創作過程中在肌理和底層的運用上實現更多的可能性。最后,紙的概念也在不斷延伸,很多水彩畫已經突破“水彩紙”的范疇開始運用皮紙、宣紙、卡紙、銅版紙等進行水彩畫創作。魯迅美術學院水性媒介工作室在水性媒介的實驗性教學中甚至利用絲綢、尼龍、麻布、木板、水泥板等載體進行水彩畫創作,畫面會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在繪畫的基層為你提供了廣闊的領域、無限的可能,擴大了水彩表現的舞臺,使水彩畫以一種全新的視覺沖擊力展現在人們面前。
水性材料顧名思義是以水為媒介的繪畫材料,傳統水彩畫中所涉及的水性材料不外乎水彩顏料、水粉顏料和一些特殊技法的媒介如牛膽汁、阿拉伯樹膠等。傳統水彩畫教學也將水彩畫中水性媒介所表現出的透明、水痕以及水色淋漓感作為水彩畫好壞的教學成果評判標準。但在各畫種間界限不斷模糊的的今天,這樣的教學標準顯然已經遠遠落后于時代的審美評價體系,與當代藝術蓬勃發展的今天顯得格格不入。因此,在水彩畫教學中對于水性媒介的拓展就有了一定的必要性。湖北美術學院水性材料技法工作室對于水彩畫傳統水性媒介的拓展做了很多大膽的嘗試。首先,在教學中將所有可能溶于水的繪畫材料進行嘗試,湖北美院青年教師邵昱皓將丙烯顏料、國畫顏料與水彩顏料共同使用,利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創作了《青花魚》系列作品,在全國各大美展中獲得了評委們的一致認可。其次,湖北美院的青年教師白露洋還利用透明水色進行水彩畫教學嘗試,使畫面的顏色飽和度和純度更高,克服了水彩顏料干后變灰、變暗的缺點,使水彩畫也具有了油畫般的視覺沖擊力。另外,湖北美院教師李寧將油性媒介瀝青運用到水彩畫創作和教學實驗中,利用瀝青不溶于水的油水分離的特點創造出帶有偶然性的肌理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水彩畫的表現效果。
綜合材料繪畫在當代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種和研究方向,之所以叫“綜合”就是因為它不受媒介和材料的限制,在表現空間上存在著無限的拓展性和可能性。也正是綜合材料的這種強大的“包容性”給了它與水彩畫相互結合的契機。水彩已不僅僅是水與彩的交融,而是在綜合材料的介入下去增加畫面表現的趣味性和偶然性。綜合材料水彩帶來了新的畫面語言和信息,同時也產生了新的美學價值。正確運用綜合材料可以拓展和豐富水彩畫的表現力,使得水彩畫產生出多樣的藝術效果和視覺美感,給人以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綜合材料在水彩畫中的運用,改變了傳統水彩畫以塑造形體為主的觀念,使材料本身的結構美感成為畫面表現重要一環,每種不同材料因材質的不同產生了特殊的美感,它既是一種藝術語言,又是藝術家個性和氣質的體現[2]。正是因為綜合材料與水彩畫的這種碰撞,在當代高校水彩畫的教學當中,綜合材料的運用已經受到很多美院的重視,并將其列為水彩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水彩畫教學中綜合材料的運用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通過對材料進行長時間的“嘗試-失敗-嘗試”的實驗性積累而達到對材料的感性和理性上的雙重認知。另外,教師還要在教學中將所應用的材料的物理屬性與材質特點和學生對于材料的個人理解、繪畫經驗、藝術修養等多方面相互結合起來,讓綜合材料與水彩處于可控的、富于變化的藝術創作中,讓各種不同的材料間的偶然效果與學生的創造力相結合,從而引發學生在畫面語言處理上的新思考,這樣學生在日常創作和繪畫實踐中產生出的藝術效果才可以充分彰顯其個性與氣質。在綜合材料水彩畫的教學中應注意避免學生的“炫技”現象,讓學生認識到綜合材料和相關的技法只是一種水彩畫的表現手段,一味片面追求玩弄各種材料所產生的特殊效果而不注重畫面的內容內涵和精神氣質的表達是一種舍本求末且沒有意義的做法。無論是什么樣的材料和多么精湛的表現技法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表現畫面的內容,內容是事物的內在諸要素的總和,形式是內容的存在方式,內容決定形式,形式依賴于內容。因此,在高校水彩畫綜合材料的教學中要將內容與形式的辯證關系加以強調,加強學生對材料和內容的雙重認識,從而避免了在教學和藝術實踐中所出現的空洞和浮躁。
隨著文化的發展水彩畫語言觀念方式也在發生著轉變,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繁榮發展,新的物質材料的不斷出現,為水彩畫語言提供了新的媒介材料,同時也開辟新的研究角度與途徑。這種變化帶來了水彩畫語言教學方式的拓展及多樣化。水彩畫教學只要充分利用好這個契機,就能創造出新穎奇特的語言效果,豐富水彩畫的內涵,使水彩畫的藝術表現領域更為寬廣,中國水彩的藝術語言也更為豐富和多樣化。
參考文獻:
[1]胡偉.繪畫材料的表現藝術[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1.
[2]李方華.中國當代水彩畫本體語言上的多元化[D].南京師范大學,2008.
作者簡介:
張軍,碩士研究生,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水彩畫教學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