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崔橋小學)
美術教學注重學生的實踐過程,即學生嘗試并運用美術知識技能進行美化創作,感受學習美術的樂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美術實踐過程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有效組織學生主動參與到美術實踐過程。
練筆教學是學生對美術知識和技能技法的內化過程和對已有美術知識技能的再現過程,為學習新知識技能提供平臺。練筆教學注重學生學習實踐體驗的過程,而不是單一的技能技法的學習。
1.學生造型表現能力相對薄弱
現階段的小學生對美術創作具有強烈的表現欲望,但學生的創作水平在校與校之間、班與班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出現兩級分化現象。其原因在于部分學生無法參與系統的、長期的美術教學實踐活動。部分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體驗美術學習所帶來的樂趣及獲得成功的體驗,效率低。還有部分學生的行為習慣影響并制約美術學習與創作。
2.教師對美術教材的理解不夠系統、完整和透徹
美術教材的編寫遵循了美術學科教學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來編寫教材。在十二冊小學美術教材中,美術知識存在一定的邏輯結構和內在聯系。而部分教師對美術教材缺少整體的認知和把握,尤其對美術單元主題教學的設計缺少整體設計構思。部分教師理解教材設計意圖存在偏差,難以把握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部分教師盲目跟從教材,根據教材來設計教學內容,忽視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征。
3.信息技術影響小學美術教學的發展
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整合是美術教學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師嘗試運用信息技術整合美術教學資源,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增加學生創作體驗過程。而部分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過多注重信息技術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完全依賴信息技術,忽視美術教學的實踐性和趣味性。部分教師運用程式化的教學過程固化美術教學的思維過程,偏離美術學科教學特征。
通過對本區域15所小學,1000名學生和20名教師進行《美術課堂教學中使用筆工具》問卷調查,回收率100%并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其中著重對學生在美術課堂中筆工具的使用種類和教師對美術筆工具的認知情況進行分析。

從圖1中可見本區域內大多數學生使用筆工具種類在1~2種,學生對筆工具的認知不足,較多運用單一的筆工具。從圖2中可見本區域的教師對筆工具的使用上大多數教師主要使用4種以內,顯示教師對筆工具認知和使用上也存在不足。結合兩者數據發現,教師對筆工具認知情況直接影響學生筆工具的使用種類。基于問卷調查和分析結果,結合小學美術教材,對小學階段的筆工具進行整體歸類并設計《小學階段美術筆工具的表現效果》的資料匯編。
在資料匯編中,主要將筆工具分為實物類工具和App類工具。實物類工具主要以鉛筆、水彩筆、記號筆、油畫棒、鋼筆、水粉筆、毛筆等常見的筆工具及表現效果的資料收集,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筆工具進行表現和創作,掌握其表現方法,體驗筆工具獨特表現效果和藝術美感。App類工具所帶給學生一種全新的美術實踐體驗。
設計練筆教學內容緊扣教學內容中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通過練筆過程,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較為單一嘗試體驗,為學生創作提供一次實踐基礎和創作平臺。結合蘇少版小學美術教材,逐課進行練筆內容設計,構建《蘇少版小學美術練筆教學內容體系》。

以《蘇少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上冊練筆教學內容設計》為例,在設計練筆教學內容中,教師對三年級上冊美術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梳理,對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重難點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全冊美術練筆教學內容的設計利于教師對小學階段美術教學內容的整體理解和把握。
練筆教學為學生搭建從現有水平達到下一發展階段水平的學習平臺和實踐的過程。在練筆教學實踐過程中,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結合美術教材內容,以提升學生的創作表現能力和認知能力出發,讓學生體驗美術練筆教學所帶來的樂趣。
1.“學—練—評—創”的練筆教學流程
“學—練—評—創”的練筆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組織下進行有效學習之后,圍繞教學過程中某一個知識點,嘗試運用相關素材進行練習創作,體驗美術豐富多樣的表現效果,為美術創作提供一次實踐的機會和奠定創作基礎。
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立足教材、整合信息技術App軟件設計練筆教學流程。第一環節:小組自主學習,重復微視頻。引導學生小組自主學習重復微視頻并在學習之后小組討論重復的相關知識。第二環節:嘗試素材練習,探究重復規律。引導學生在WPS軟件中以“魚”為基本形,設計重復的圖案。學生在WPS軟件里面進行實踐操作,探究重復的不同排列規律,體驗WPS軟件提供的美術學習的樂趣。其中設計App軟件練筆意圖在于引導學生在App工具平臺上實踐操作,優化實踐過程并呈現豐富多樣的表現效果。第三環節;分享探究成果,小結評價。學生介紹重復的不同排列規律和分享探究思路想法。教師就學生探究成果和過程進行適當評價并引導學生小結歸納不同的排列規律。第四環節:自由創作圖案。學生運用畫圖App軟件設計基本形并在WPS軟件中進行重復的排列設計。
2.“練—評—賞—創”的練筆教學流程
“練—評—賞—創”的練筆教學是基于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結合教材開展練筆教學過程。整合學生所學的美術知識和技能,進行再學習、再創作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美術學習的樂趣。
例如,蘇少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下《鳥的紋樣》是以鳥為主題的單元教學的第三課。學生在學習《鳥和家禽》和《我是一只小小鳥》的基礎上,掌握鳥的基本特征。在《鳥的紋樣》教學中,學生基于掌握鳥的基本特征,對鳥的外形進行夸張變形,并添加點線面的紋樣進行裝飾,創作鳥的紋樣作品。
基于教材內容和對學生實際認知水平,設計練筆教學流程。第一環節:探究案例——變鳥。引導學生實踐體驗在三角形、橢圓形、四邊形等幾何形的基礎上,添加鳥的特征,變成鳥。練筆教學設計基于三個目的。其一,引導學生回憶鳥的基本特別并嘗試在任何形狀上添加變鳥。其二,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對鳥的外形進行夸張和變形。其三,引導學生進行嘗試掌握變鳥的方法和體驗變鳥的樂趣。第二環節:探究紋樣——點線面裝飾方法。引導學生分別用點、線、面中的一種來裝飾,實踐點線面裝飾的基本裝飾方法,體驗點線面組合所帶來紋樣的獨特美感。本次練筆教學的目的在于對所學點線面知識的再次嘗試和體驗。基于兩次練筆實踐體驗,引導學生進行評價和探究鳥紋樣的基本特點。第三環節:欣賞作品——鳥的紋樣。引導學生欣賞多元的鳥的作品,進一步認識豐富鳥紋樣創作的視角。第四環節:實踐創造——字母變鳥。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英語字母進行創造,使其變成鳥,并運用點線面進行裝飾美化。
基于練筆教學在美術課堂教學評價中的過程性、多元性和發展性。從教師行為、學生活動和教學效果三個方面建立《練筆教學優化美術課堂教學評價表》。在教師行為上,關注練筆教學的設計是否符合教學理念、學情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和教學設計。在學生活動上,關注練筆教學的設計是否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參與度和生成度。在整體教學效果上,關注練筆教學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評價方式采用等地制并對練筆教學優化美術課堂教學進行整體評價。
總之,練筆教學提供學生美術實踐體驗過程,為學生的美術創作提供平臺,提高學生的創作水平,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練筆教學的實踐讓美術教師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時刻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認知水平,了解多元的練筆工具,加深美術教材內容的整理理解。通過練筆教學豐富美術課堂教學方式方法,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