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俊敏
【摘 要】近些年,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市場經濟不斷深化,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居民對理財需求空前高漲,隨之對于理財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我國居民的理財意識尚屬于起步階段,人們對理財的概念還不太明確。作為投資者可選的理財產品之一券商理財產品,自2003年12月18日中國證監會令第17號《證券公司證券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以來,在證券行業內大規模地開展起來。本文首先對券商理財產品進行了簡述,然后從我國券商理財產品市場發展現狀入手,在分析券商理財產品市場現存問題的基礎上,探討如何促進券商理財產品市場健康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券商;理財產品;投資者;期望收益
一、券商理財產品的介紹
證券理財產品是理財產品里的一種,它是證券公司的資產業務管理部門發行的產品。資產管理業務指作為資產管理人的證券公司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并且依據管理資產合同所約定的條件、方式、限制以及要求,對顧客資產進行管理經營,給客戶提供證券和其他金融產品理財業務。資產管理服務核心業務有三大類別,首先,是為私人客戶提供定向理財業務;其次是為非個別客戶提供集合資產的管理服務;最后是為特使目標客戶進行專門管理資產的服務。
二、我國券商理財產品市場存在的問題
1、我國證券公司內部經營管理
風險依據可分散性可以分類為系統性風險與非系統性風險。因為受供求關系或政策等外部因素的非間接影響,金融產品的收益水平極易改變,但變化幅度不確定,不能夠使用組合化投資分散風險,這種風險被稱為系統風險,有時候也叫做市場風險,這種風險被明確的反映在股票市場上。當財政政策或市場利率偏向使用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時,股市價格水平也會隨之上揚,股民由于羊群效應心理,就會隨之購買,這種情況使股價進一步抬升。當股價太高于股票的內在價值時,很多股民就會拋售,引起股價大量下跌,后來跟進的投資者會產生嚴重的虧損。除股市外,在銀行業同樣存在系統風險。系統風險只要體現在利率的風險上,不確定的市場利率變化,會隨商品的價格與供求關系改變而產生變化。私人投資者的真實收益與期望收益會產生不一致的情況。當市場利率上升時,投資者期望收益也會上升,私人投資就會隨之提高。但是當市場的利率降低時,真實收益低于期望收益時投資者就會產生損失。
2、我國證券市場的投機性因素
在全部券商理財的產品里,僅從產品的運營和設計上來觀察每家證券公司,并沒有顯而易見的區別,在這樣的情景里,業務同質化現象嚴重,客戶所面對的選擇對象十分有限。
證券理財產品為適應投資者的口味,常常會提高產品的透明度,延長自由贖回和申購的時限,產品在設計上和證券投資基金越來越類似。所以,在市場競爭上就和公募類型基金在同樣的位置上,產品差異性大打折扣,市場選擇空間也大大降低。
證券理財產品很多是券商單位總部運作和設計的,而后被設立在我國各省市的證券營業部門所銷售,所以產品的銷售與開發是獨立的。在這種情況下,銷售人員對于產品設計用途不了解,無法知道詳盡的運作程序。所以很難增強服務質量,因而產生了“只有銷售沒有售后服務”的現象。
3、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現狀
中國公民的理財概念還出于幼稚期,大部分投資者理財觀比較薄弱,在私人理財的學問上還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補齊短板。因為大部分投資者缺少理財知識,同時理財的實踐經驗又非常匱乏,另外由于中國實行分業經營的金融政策,私人理財沒有辦法成長為一種集合類產品方式,因此產生了私人理財方式單一的怪現象。
目前中國在金融產品上的業務宣傳強度和深度開拓能力不強,導致了金融領域的個人理財業務發展很難取得實質性進展。其根本原因主要體現在下面一些方面:首先,中國保護知識產權思維不強,某個產業推出的新產品不難被抄襲,但是這種行為卻不能得到其應有的處罰,這也間接導致了企業的創新意識進一步削弱。商業性銀行可以開展的理財業務范圍非常狹小,開發的新產品在功能上都比較類似,不能滿足客戶的個性化的需要。其次,由儲蓄銀行轉型而成的商業銀行,在市場上的實踐活動不多,成立的時間也不長,對商業化的金融理財服務的發展方式和規則并不是很清楚,沒有復合性的金融人才。最后,各商業性銀行開發新的理財產品,雖然它們的品牌相異,但其業務本質實際上是相同的,產品并沒有其特色,產品界限不是很清晰,沒有建立擁有核心能力的研究開發隊伍。
三、結論
綜上所述,證券投資公司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立足于本土,根據自身條件和當地的真實金融市場的環境,熟悉當地的主要投資的需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適當地調整金融產品的銷售和制定策略。傳統的非綜合的營銷模式早既不能適應目前的經濟發展的現狀,如果不進行改革和創新,對證券公司和投資者雙方都會造成損失,而且十分不利于征信事業的發展和進步,相比來講,無論是僅僅依靠傳統的證券企業進行深化的改革或是依靠更加開放金融投資市場的企業的主導性都沒有辦法從本質上解決人民群眾進行投資理財的擴大的需要,在今后的經營與發展過程中,金融市場上各大金融主體的交融發展共同進步,才是金融市場各個競爭的主體的共同的發展大勢所趨,證券廠商要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對傳統的業務進行進一步的開發和創新性的發展,要更加充分地了解市場的方向和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需要情況,做好自我提升的工作,降低自己的較差的投資比例,提高資產的流動性,為投資者創造更大的收益。
【參考文獻】
[1] Trigeorgis, Lenos: Real Options in Capital Investment –Models, Strategies, and Applications, Westport, 1995;
[2] Gareth D.Myles: Investment Analysis, 2003 ;
[3]馬保明.中小證券公司產品創新能力透視及策略選擇[J].上海金融,2011(4):66-71;
[4]申曉軍.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僅18%實現正收益[N].證券日報,2011-8-24;
[5]姚建麗.證券公司培育理財產品市場的策略[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3(1):79-81;
[6]張欣然.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平均發行規模5年縮水超七成[N].證券時報,2013-3-1;
[7]《資產定價理論》楊大楷著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8]《資本市場》法博齊著,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