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照杰
【摘 要】近些年,我國影子銀行問題逐漸顯現,影子銀行因其難以被監管的特點而被人們熟知,影子銀行通過金融創新發展迅速,雖然對我國還沒有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但是其中隱藏的風險也需要全社會的關注。本文通過三個部分分別介紹了影子銀行的發展歷程、對我國的負面影響、現在的監管現狀和改善建議。通過以上的介紹大體上論述了影子銀行對我國的影響,探討了進一步深化金融監管的可能性。
【關鍵詞】影子銀行;消極影響;風險監管
一、影子銀行發展歷程
1.影子銀行的產生
“影子銀行”產生于上世紀60-70年代的美國,這一時期美國出現了所謂脫媒型信用危機,即存款機構的資金流失、信用收縮、贏利下降等。為了應對這種脫媒型信用危機,不僅政府大規模放松金融部門的各種管制,而且激烈的市場競爭形成一股金融創新浪潮。“影子銀行”體系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2007年,影子銀行的概念由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執行董事麥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廣泛采用。
2.影子銀行在我國的定義
在中國,“影子銀行”的概念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一般認為只要涉及借貸關系和銀行表外業務的都屬于影子銀行。在中國的市場現實中,影子銀行主要涵蓋了以下幾塊:
①一些采用混合資金池運作模式實現資金期限轉換的銀行表外“理財產品”。
②一些以滾動發行的方式將短期資金投入到中長期項目的“信托產品”。
③開展融資活動的非金融機構包括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融資性擔保公司、私募股權基金、及各種民間借貸等。
④貨幣市場基金通過購買金融債券和投資銀行存款,為企業提供債務資金支持等[1]。
二、我國影子銀行產生的主要負面影響
1.放大了商業銀行的總體風險
與傳統商業銀行相同,影子銀行主要經營和交易的對象是資金,隨著人們投融資需求的增長,影子銀行規模也一直處于快速增長的狀態。
從2011年至2014年其規模呈現出極度膨脹的態勢,但是從 2014 年到 2015 年的數據來看,由于委托貸款的減少,影子銀行有平穩發展的趨勢,已部分替代了商業銀行的業務和功能,對于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業務具有一定的替代效應[2]。
本文中根據央行的相關數據整理出了2008—2016年人民幣理財產品規模以及其中未納入風險準備的非保本型理財產品的規模如下圖1-1所示:
可以看到未納入風險準備的非保本型理財產品的數量在總的理財產品數量中所占比例與日俱增,由于未納入風險準備的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其沒有計提風險準備,所以這放大了商業銀行的整體風險。
2.影子銀行降低了貨幣政策調控效率
影子銀行從信貸補充的邊緣金融市場角色轉變成社會融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改變了我國金融市場的傳統結構,由于影子銀行的實際融資規模難以統計,且部分影子銀行的運作未納入貨幣政策調控范圍內,對貨幣政策工具的執行效力構成沖擊,增加了貨幣政策的調控難度。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影響貨幣政策工具的執行效力
影子銀行的貸款規模占到社會融資總量一半左右,這在客觀上必然影響了中央銀行通過利率、存款準備金率等常規貨幣政策工具,實現抑制通貨膨脹等貨幣政策目標的效果,干擾了貨幣政策工具的正常傳導。
如銀行理財產品資金主要由存款轉化而來,按照目前規定,保本性產品資金納入一般性存款統計,計提準備金,而其他理財資金則不受準備金制度約束,導致法定存款準備金計提范圍縮小。
(2)高杠桿率的風險
影子銀行的高杠桿率主要源于其特有的業務模式。如下圖1-2所示根據2011年至2016年央行的中國影子銀行季度監測報告顯示[3]:
影子銀行可以提升杠桿率,因此社會融資總量可能低估了杠桿率的提高。傳統銀行體系其資金主要來源于存款,在留取一定存款準備金后再做貸款,其以零售為主導,并受到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與傳統銀行體系不同,影子銀行采取了一系列所謂的金融創新,能夠在短期內迅速發展起來,突破了現有的銀行監管制度與體系,把金融衍生品的設計建立在不存在的假定之上,并形成了一套高風險的運作方式。盡管通過金融杠桿提高盈利能力是金融機構獲利的模式之一,但過高的杠桿率使得金融機構在面臨重大的非預期損失時,將迅速喪失清償能力,由此導致這類金融機構追求過高的杠桿率而形成巨大的潛在風險。
三、我國影子銀行監管改善建議
(1)建立風險備付金制度
我國影子銀行在正常運作的時候可能出現經營風險和信用風險,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風險備付金制度。針對影子銀行可能存在的經營風險和信用風險,我們可以借鑒期貨市場上的風險備付金制度,向貨幣需求者按照信用等級收取一定比例的保讓金,控制放貸人借貸業務的風險,并嚴格規定所貸資金除彌補風險損失外不得用作他途。
(2)建立借貸市場資信審核系統
建立借貸市場資信審核系統也是影子銀行為了防范經營風險和信用風險的有效措施。我國影子銀行在給企業發放貸款之前,應要求其提供由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的中長期財務報表,要求其詳細分析其信用的材料。在審核之后,可以對借款企業發放貸款,但要繼續保持對其實時監管和披露,提高企業的透明度,從源頭上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引起的經營風險,對貸款企業在借貸活動中的誠信情況作出記錄并建立誠信檔案。
【參考文獻】
[1]張世強,張青超,影子銀行規模估算與監管研究[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3(5):95-100.
[2]袁增霆,中外影子銀行體系的本質與監管[J].中國金融,2011(1)
[3]徐軍輝,中國式影子銀行的發展及其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J].財經科學,2013(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