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佩
【摘 要】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認為現在所有國家都應當意識到,迫切需要對氣候變化采取全球性的長期對應措施,不但要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還要適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國際上,許多大國在綠色金融方面采取了相應的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比之下,我國在綠色金融方面的研究還處于理論探索階段,因此我國應借鑒國際綠色金融發展經驗,提升國民綠色金融意識,讓我國朝著綠色金融發展大國的道路努力奮斗。
【關鍵詞】綠色金融;綠色金融意識;完善法律體系
一、國際綠色金融發展趨勢及分析
近幾年來,隨著全球氣溫的回升,人們越來越關注環境問題,特別是經濟發展給環境帶來的影響。面對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壓力,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相繼頒布了有關綠色金融的政策及相關法律法規。2013年美國花旗銀行發行了大量金融債券,這些金融債券為支持對中美能源太陽星項目提供了融資,這將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項目。美國花旗銀行的這一行為向綠色經濟的發展邁出了一大步,其作用是不容小覷的。同年,以德國一家政策性銀行德國復興信貸銀行為龍頭,全世界共有1200個機構投資者簽署了負責任的投資原則,由于德國政府參與和支持運用資本市場對環境項目進行投資,以及對環保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研發投入使德國的國際競爭力和經濟得到了不斷加強。在日本,政策性銀行在綠色金融領域也充分發揮了協調作用能力,采用優惠貼息刺激性政策促進了日本環境友好型的融資業務。其中在2003年,日本瑞穗實業銀行宣布加入赤道原則,成為第18個赤道銀行。而中國在2008年7月1日通過了關于興業銀行申請加入赤道原則的議案,興業銀行由此成為了我國首家公開表態將申請加入赤道原則的中資銀行[1]。
二、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前景及存在的問題
(一)發展前景
在全球綠色金融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也緊跟國際趨勢。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在2035年我國將要建成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美麗”也由此成為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并列而不可或缺的五大特征之一。報告表明,我國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未來還將繼續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環境友好”,推動全球綠色發展,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2]。2017年杭州G20峰會上,作為輪值主席國,中國首次將綠色金融作為G20峰會重點議題,這一舉措體現了中國積極推動經濟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方向轉型的決心,也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發展大國的責任與擔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2018年,我國進出口銀行向“綠色”傾斜的力度正不斷加大,同時進出口銀行還將重點圍繞國際經濟合作和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兩個領域,為企業提供更具針對性和適應性的綠色金融服務,真正讓綠色金融理念成就綠色發展。《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了35項發展綠色金融的具體措施,成為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的“基本法”,開啟了系統性的綠色金融制度體系建設進程。銀行、證券、保險以及環境產權等各領域的制度體系加快成型。部分金融機構也對綠色金融業務管理和創新的不同領域,展開了深入的探索[3]。
(二)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1)綠色金融的發展戰略難以展開,工作進程比較緩慢。
雖說近幾年來,我國的金融市場通過不斷地創新,把經濟與環保融合起來,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但目前綠色經濟的發展領域還未全面涉及。我國的綠色金融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想構建完善高效的綠色金融體系任重而道遠。因此發展綠色金融的首要前提是把綠色金融提升到我國金融機構的戰略層面,讓金融機構有效展開組織保障、企業文化(還有信貸文化)、人才、政策的戰略準備工作。銀行也應該加強對綠色貸款的風險評估和管理,減少不良貸款的出現。而政府可通過財政政策,對綠色信貸提供優惠補貼。
(2)發展綠色金融成本較高。
目前我國大部分銀行及企業對于綠色金融的發展還停留在制定相應的文件上,并沒有執行具體的措施。由于發展綠色金融成本較高,缺少足夠的資金,一些金融機構很難制定出相關的監管措施和內部實施細則。所以降低綠色金融產品的融資成本顯得尤為重要。
(3)綠色金融的發展意識薄弱
我國公眾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強制性政府指令多,缺乏自愿性行為市場氛圍。因為我國企業和個人“綠色消費”意愿還不夠強烈,對金融機構的監督不足,政府部門應建立起對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的激勵機制與綠色金融配套的制度執行機制。商業銀行可發起全民參與低碳環保的公益活動向社會群眾介紹綠色金融,發出倡議信,倡導客戶選擇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進一步激發客戶的環境意識、節約意識、生態意識。在國外政府,綠色金融的發展主要靠市場主導,而我國的綠色金融還處在政策推廣階段,這反映了企業和投資人對綠色金融不夠重視和了解,所以因從銀行業開始向社會乃至人民群眾推廣綠色金融的概念和綠色金融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
三、國際綠色金融發展對我國啟示
(一)完善我國綠色金融法律體系
國際上大部分國家意識到經濟的發展需要以環境友好為基礎,因此許多發達國家制定了相應的綠色金融法規,保證環境保護與綠色金融有法可依。雖我國已出臺《關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指導意見》、《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環保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文件,但均只停留在部門規章層面,沒有較強的約束力和執行力,缺乏一套較為完整的引導綠色金融長期發展,規范社會行為和各方權責的綠色金融法律制度體系。
(二)提高我國金融機構和國民的綠色金融意識
金融機構是綠色金融發展的主要參與者,銀行和企業在綠色經濟發展方面起著引領作用,因此國際發達國家十分重視發揮金融機構在強化綠色環保的社會責任意識、倡導綠色消費理念中的引導作用。興業銀行作為我國一家唯一加入赤道原則的中資銀行,這表明我國在綠色金融意識方面有一定的表現,政府應當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國民綠色投資意識,提出有效的激勵和增信措施。
(三)合理安排綠色資金的運作和使用
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路上存在著資金短缺的困難,要想解決這一難題,需合理的安排資金的運作和使用。如2009年美國政府對可再生能源和電力傳輸技術等綠色項目進行貸款擔保,并寫入當年經濟刺激方案;德國對綠色項目貸款則給予一定的貼息和利率優惠,貼息和利率優惠部分由財政支出[4]。由此,我國政府在資金方面要保障綠色金融資金的高效公平使用,在綠色項目選擇和融資上公正透明,引領并協調好各類金融機構在綠色環保中資金的合理利用。
【參考文獻】
[1]中國綠色經濟發展研究[M].復旦大學出版社.劇于宏著.2013年.
[2]金融時報.2017年11月09日.
[3]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人民銀行.2015年12月.
[4]福建日報.2015年0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