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宸陽 張守綱 張夢
【摘 要】隨著休閑農業發展環境不斷改善,產業形態已相對完備,服務體系漸趨善,但仍面臨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發展方式轉變、產業運行質量提高等重任。推進休閑農業產業化,要加快完善行政管理體系、社會服務體系、產業技術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從產業政策環境、產業組織形式、運行機制等方面增強休閑農業支撐保障力。
【關鍵詞】休閑農業;產業化;保障措施
前言
休閑農業產業化具有企業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產品市場化、產業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等特征。休閑農業是一種集約、高效、多功能復合的可持續發展產業。休閑農業將農業從單一的原料生產與供給功能向生態涵養、觀光休閑、文化傳承、就業增收等多功能拓展。對此,本文以促進我國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保障措施研究為題,對其相關內容做出簡要分析與著重探討。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將休閑農業區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一是完善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加強交通、通訊、供電、供水、污水管網、垃圾無害化處理、安全飲水工程、安全保障、衛生服務等方面的投入與建設,加快推進移動通信、網絡通訊、郵政服務網點等信息化設施建設,切實改善休閑農業產業發展條件;二是重點改善休閑農業區道路與交通狀況,建設聯系城鄉的公交及自駕車交通網絡,推進村村通公路建設,實現城鄉路網無縫對接,完善景區交通、照明、停車場等基礎設施,規范交通指引標志,提高休閑農業目的地的可進入性和通達性;三是改善休閑農業生產條件,在設施農業、精品農業、循環農業生產設備和技術設備等方面加大建設力度,為拓展農業功能創造條件;四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劃撥專項費用用于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對新建配套設施建設給予項目投資補貼,并進一步吸引外資、信貸資金及其他資金投入,從而完善農村公共
基礎設施和旅游配套設施建設。
二、夯實休閑農業產業化市場基礎
第一,在休閑農業產業化與市場化發展過程中,重視休閑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一方面,促進資源市場價格的形成,由于制度限制,休閑農業資源如農村土地、歷史文化遺產等不能直接通過市場流通方式獲得,需進一步完善市場定價機制,切實解決市場信息不對稱和供求關系不對應問題,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另一方面,資源利用的比例和利用的方式,在休閑農業項目開發中,需要對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別、方式和資源配置進行評價,并對土地資源用途比例與利用方式進行安排。
第二,休閑農業是資本需求量較高的產業,農戶、農村集體等經營主體投資能力較弱,單純依靠自身力量很難完成資本積累過程,需要借助適當的融資模式進行融資。休閑農業經營規模較小,經營管理不規范,發行股票與債券等模式的制度環境尚不成熟,應采用項目融資和基金融資模式籌措資金,項目融資是以項目本身擁有的資金及其收益作為還款來源,基金融資則利用資本市場擴大融資渠道,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由政府、企業與個人聯合投資,形成休閑農業融資平臺,吸引和支持更多民營企業投資介入。
三、提高休閑農業產業組織化程度
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是提高休閑農業組織化程度的關鍵。土地資源的整合利用與規劃布局直接關系到休閑農業發展規劃制定、產業組織形式選擇與產業標準化推進。在休閑農業項目開發中,農戶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一是土地轉包,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農戶通過轉包形式承租其他村民一定期限內的土地使用權;二是土地互換,是在平等自愿基礎上,同意經濟組織的農戶根據各自需要互換承包地塊;三是土地入股,即農戶以各自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資源入股;四是土地出租,即農戶將土地出租給非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或外來投資商,提高土地資源的整合效率。
休閑農業企業已成為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中堅力量,以休閑農業企業為主體的新型休閑農業產業化組織的建立,實現了土地資源的適當集中和合理配置,解決了個體農戶項目投資資本不足的問題,降低了休閑農業經營風險,推動了休閑農業規模化經營和產業化發展。新型組織形式對企業提出更高要求,休閑農業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能夠有效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產權明晰能夠充分保障經營主體的資產所有權、收益權和處理權;權責明確使休閑農業各參與主體及利益相關者之間明確各自權力和義務,共擔風險;政企分開利于提高企業活力與競爭力;管理科學是在推進休閑農業企業在生產、供應、質量、銷售管理等方面實現科學管理。
四、實施休閑農業產業集群化戰略
首先,構建與延伸產業鏈。休閑農業產業鏈是指在產業分工細化和專業化基礎上,處于不同環節、發揮不同功能的企業以各自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建成的產業網絡鏈條結構。休閑農業產業鏈的構建與發展,能夠挖掘傳統農業生產與鄉村環境中的附加價值,實現農業文化價值的重現與增值,有效促進資金、技術、人才、渠道等生產要素的有序流動,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與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
其次,促進關聯產業集聚。一方面,休閑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將促使大量中小企業在區域內集聚,產業鏈各節點均能促生眾多存在競合關系的企業,可以利用區域內特色休閑農業資源和產品優勢,延長產業鏈,實現相關核心企業集群發展。如臺灣的農產品深加工整合了生產、制作、包裝各環節的資源和技術,極大延伸了產業鏈。另一方面,,以休閑農業產業鏈延伸和升級為核心,合理配置休閑農業資源,發揮休閑農業產業的關聯帶動作用,推動與休閑農業關聯度較高的產業發展,如農業、旅游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醫療美容業、農產品加工業等,促進存在競爭合作關系的相關產業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以及服務機構在區域內聚集發展,形成一個穩定、持續的競爭集合體
五、建立休閑農業產業化人才體系
休閑農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是制約休閑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需求,分類、分級開展休閑農業服務和管理人員培訓,培養專業化、高素質的休閑農業經營管理人員。休閑農業產業涵蓋了農業、旅游、科技、文化、法律、經濟、管理、營銷、環境等多學科的知識,一方面,鼓勵地區高等院校開設休閑農業相關專業,傳授農學、生態學、景觀學、資源經濟學、休閑學、景觀規劃學等學科知識,為休閑農業發展培養市場經營、管理宣傳、規劃設計、文化開發與保護方面的專業人才,提高經營主體的經營意識和旅游開發與服務意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拓展辦學渠道,充分利用地區農林、財經、旅游院校的科研優勢,鼓勵校企合作興辦職業技術學校,進行高科技農業技術人才和高級經營管理人才的教育與培訓。
對休閑農業企業經營者和管理人員進行定期、分批培訓。一是重點開展政策法規、創業理念、信貸融資、生產安全、衛生服務等方面的知識培訓,并定期組織企業經營者到休閑農業發達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學習,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和經營管理能力;二是鼓勵休閑農業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積極參與地區政府或行業協會組織的座談會、研討會、交流會、專題講座、學術會議等,加強經營者間互動交流,共同探討經營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創新經營服務理念;三是加強經營業主可持續經營意識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文化教育,鼓勵經營人員文明經商、公正參與,提高經營人員整體素質。
五、結論
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體系是一個動態復合系統,各地區在休閑農業資源開發與產業化發展實踐中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取開發模式與具體路徑,本文提出的產業化開發模式對各省市休閑農業產業發展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但各地區需要緊密結合實際制定和調整休閑農業產業發展具體實施方案。同時,對不同區域休閑農業發展的產業經營模式、空間布局模式和產業組織模式有待深入探索,以期為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更具實踐意義的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劉超,胡寶貴.休閑農業產業化模式研究——以紅泥樂農場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30):236-237+241.
[2]張艷明.我國休閑農業資源開發與產業化發展研究[J].鄉村科技,2017(09):19-20.
[3]盛彩嬌,郭靜利.休閑農業產業化及其模式探析——以廈門為例[J].農業展望,2017,13(02):27-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