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忠波
【摘 要】近年來,濟南市體育設施日趨完善,但是與體育產業發達的城市相比,濟南市體育產業還存在不少問題。本文在分析了濟南市體育產業現狀和發展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濟南體育產業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濟南;體育產業;對策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體育消費需求日趨旺盛,極大地促進了體育產業發展。目前,我國體育產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并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體育產業不僅可以滿足人民群眾強身健體的需求,同時對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內需、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因此各地都將發展體育產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希望通過體育產業的發展提升城市整體競爭力。
一、濟南體育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濟南市體育設施日趨完善,體育產業整體規模不斷擴大,隨著整個城市發展進入快車道,濟南體育產業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主體產業日漸成型,相關產業穩步推進,外圍產業前景良好,體育產業的綜合實力不斷提升。但是與體育產業發達的城市相比,濟南市體育產業還存在整體規模偏小,體育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缺乏品牌以及空間布局不合理等問題。這與濟南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有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體育產業管理體制、體育基礎設施規劃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濟南市體育產業發展對策
(一)增加體育人口
體育人口首先要具有健身意識。因此可以多渠道、多層次、多角度開展培養健身意識。通過挖掘、整理,提供豐富多彩的適應不同群體的健身項目,例如適合年輕人的籃球、足球等,適合老年人的太極拳、健身路徑健身,適合上班族的工間操等等。可以有國際性的項目,也可以有民族傳統性的項目;有突出競賽性的項目,也可以有突出健身休閑性的項目。關鍵是要根據不同的經濟、文化、地域,加強針對性。
(二)創建品牌賽事
2010年以來,先后主辦和承辦了過倫敦奧運會女子足球亞洲區預選賽決賽、全國田徑錦標賽、全國籃球、足球、乒乓球聯賽等國內外重大體育比賽,但是總結來看缺乏品牌賽事,建議可以從以下兩點做起。
(1)挖掘現有資源
濟南是山東魯能足球隊、黃金男籃的主場所在地,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頂級足球隊、籃球隊主場的城市之一。濟南需要進一步開發管理模式,轉變經營思路,從賽前賽中宣傳報道、現場球市球迷文化建設、比賽組織管理等各環節提升整個賽事的質量,打造中國的金牌球市。還可以像北京一樣引進NBA季前賽或歐洲五大足球聯賽的某些重要單場賽事等,以此與國際接軌,形成濟南的以足球、籃球為主的品牌賽事。
(2)開發泉城特色
休閑時代的到來,體育賽事舉辦地的文化底蘊格外引人注目,體育賽事成為城市的又一張文化名片。濟南作為聞名天下的“泉水之都”,素來有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有著豐富的泉水資源、南部山區旅游資源,濟南可以結合本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環境,開展與其有著天然契合點的運動項目,例如大明湖龍舟比賽、冬泳比賽、濟南泉水垂釣、南部山區漂流、登山、山地自行車比賽、高爾夫、攀巖、森林越野、探險等競技型、觀光休閑型體育等,注重賽事內容的特色、堅持周期性原則,打造具有泉城特色的品牌賽事。
三、打造龍頭企業
作為全國體育著名的體育城市,濟南面臨著一個嚴峻而尷尬的現實:濟南體育產業的產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遠遠低于其他全國省會平均水平,2010年濟南體育產業產值為GDP的0.06%,這與濟南競技體育在全國的位置極不相稱。前文說過目前充斥在濟南各大商場的要么是耐克等國際品牌,要么是紅雙喜、李寧等國內品牌,濟南的本土品牌幾乎是無跡可尋。體育器材方面,只有除奧森、動之美、魯泰雙威等企業稍具規模外,大多數企業則還處于成長階段,也無法與其他國內品牌抗衡,濟南市每年的全民健身路徑,以及各類體育場館、學校的體育器材設備,都需要從市外購買。另外,濟南的體育中介、體育保險業也是寥寥可數。為此,濟南市體育產業迫切需要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具體可從以下方面做起。
四、優化濟南市體育產業發展空間格局
空間是體育產業的載體,優化空間格局也是濟南體育產業結構升級、效益提升的重要途徑,優化空間格局可以結合濟南體育設施總體規劃中“一軸、兩心、三片”的結構,充分挖掘山東省體育中心和濟南奧體中心優勢,聚力打造經十路開發示范帶,建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重點功能區,促進體育產業與城市建設的良性互動,打造重點突出、體系合理、功能強大、帶動有力的產業發展空間格局。
五、創新濟南市體育產業發展管理體制
(一)提高體育產業的市場化管理水平
濟南體體育產業的發展要注意政企分離,優化資源配置,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減少無謂的行政干預,建立健全的體育產業經營管理制度,積極穩妥地拓寬體育產業的投資融資渠道,大力開拓、發展體育產業市場,盡力把體育產業發展成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二)提高體育市場的法制化管理水平
制定和完善各項體育產業發展的制度和法律。進一步放寬體育產業市場準入機制,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投資融資機制,廣開門路籌集發展資金,發展體育資本市場,進一步制定和完善諸如體育市場法、體育彩票法、體育經紀法、體育保險法等法律法規,切實保護體育產業的發展和體育產業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利益。
(三)提高政府宏觀調控能力
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盡力為體育產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制定可行的發展規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加強指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廣州恒大集團和富力地產之所以大規模投資體育產業,并為廣東足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得益于“政府支持+社會投入+有力保障”的“廣東模式”。“廣東模式”是“政府不唱獨角戲,要發揮社會組織的力量,興辦文化體育事業”,也就是“在經費投入、政策保證、工作手段等方面給予有力支持,使熱心、熱愛群眾性文體活動的人員政治上有名譽,經濟上有支持,社會上有地位”。“廣東模式”對濟南體育產業的發展,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借鑒。
【參考文獻】
[1] 田克敦.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及其可行性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3):308-310;
[2] 鮑明曉.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
[3] 王良炬.我國現代體育產業發展研究[D].中國學位論文數據庫,2003;
[4] 王淑莉.我國城市體育產業和體育消費的現狀入發展趨勢[J].體育函授通訊,2002(9):67-68;
[5]楊年松.論體育產業的界定[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