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若凡
【摘 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這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配合。而財政則通過收支活動推動經濟發展、優化資源配置、進而保證國家職能的實現。本文擬從財政的視角談談如何借助財政的力量, 全面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關鍵詞】供給側;財政;稅收;措施
稅收作為國家財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既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同時也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工具。我國現行的很多稅收政策都對提高經濟有效供給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但是在經濟新常態下如何實現政策制定和實施的精準有效,仍然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提出進一步的完善。
一、財政政策促進供給側改革的途徑分析
財政政策包括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兩個方面,所以,財政政策有效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途徑,可以從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兩個方面入手。
(一)從財政收入政策角度的改革路徑分析
財政收入主要包括債、利、稅、費四個方面,其中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最大,故促進供給側改革的路徑,主要是降稅減費,從而增強企業活力。在短期,企業會因此擴大生產影響總需求,但從長期來看則是影響供給的,因為這樣的政策使企業可以進行資金積累,有更多的資金改變自己的供給結構。總體而言,財政收入角度的改革路徑即通過減少稅收收入和非稅收收入在表面上從總量方面對經濟進行調整,實際卻可以實現對產業結構的調整。
(二)從財政支出政策角度的改革路徑分析
財政支出政策角度的主要是通過優化財政支出進而影響供給,影響產業結構,達到改革的目的。在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前,我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結果不僅沒有解決供需矛盾,而且還造成了產能過剩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在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的提出就十分必要。我們必須改變以往直接從需求側對經濟進行調整的方式和手段,通過改變財政支出的方向和比例,不僅為企業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還要為企業培養必備的人力資本、科學技術等。使我國企業能更好更快的融入全球價值鏈的高端環節。
二、財政收入方面的具體對策
(一)減稅
1.鞏固“營改增”成果并完善增值稅制度。及時完善“營改增”政策,幫助納稅人用好、用足抵扣政策,擴大減稅效應; 盡快推動增值稅立法,簡化增值稅稅制,優化納稅申報手續,實現增值稅的法定、規范和簡化,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2.降低企業所得稅稅率。目前各國的企業所得稅稅率不斷降低,而我國企業25%所得稅稅率則屬于較高稅率。為此,建議適度降低企業所得稅稅率,加大支持企業研發投入的力度,采取鼓勵企業創新的稅收政策。
3.加快個人所得稅改革。建議加快研究推進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改革,在稅收抵扣上除了確定合理的費用扣除額之外,還應將贍養老人、教育支出、大額醫療和房貸利息等家庭基本生活花銷納入扣稅范圍,減輕工薪納稅人的納稅負擔,提高工薪階層的消費能力,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5.推進財產稅收改革。建議加快房地產稅立法,改革財產稅收,遏制投資和投機房地產行為,達到擠出閑置房、增加房屋供給、實現抑制房價的目標。同時,出臺鼓勵個人購房的稅收政策,對二手房交易中的個人所得稅等進行減免并將房貸利息納入個人所得稅扣除范圍,化解房地產業過剩產能。
(二)降費
清除不規范性收費。不規范性收費一直是制約企業經濟成本的一大因素,同時提高了企業審批過程中的時間成本。2016 年取消違規設立的政府性基金,停征和歸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擴大1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的免征范圍,極大地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給企業和個人帶來實惠。在接下來的改革進程中,一方面要繼續通過嚴格規范地方政府收費內容與方式避免地方政府亂收費,暗收費,保護企業的盈利空間。另一方面要繼續降低制度交易成本。對于新興產業和中小型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無疑是發展路上的一座大山,高稅費以及融資成本、難度常常制約企業發展的步伐。降低這一成本有利于掃除行政障礙,激發企業活力,為企業增強創新能力提供支持,提高企業供給的質量和效率。
三、財政支出方面的具體對策
(一)改革政府間財政關系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政府幫助市場通經活絡,無論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還是降成本、補短板,都需要一個有效、公平的外部環境,這就要求各級政府間不越位、不缺位、善補位。明確中央的財政事權由中央承擔支出責任,地方的財政事權由地方承擔支出責任,中央與地方共同的財政事權區分情況劃分支出責任,避免任一方財政負擔過重或管理權重復。這對協調市場參與者的利益關系,保障和改善民生,妥善應對改革過程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十分重要。
(二)優化財政支出存量結構
優化財政支出存量結構實質是為了解決財政支出結構固化問題。要化解這一固化格局,一要下決心加大打擊力度,打破部門間利益勾結,合理分配和管理財政資金,比如借助金融業的市場化改革來盤活存量資金,建立健康持續的增量資金增長機制。同時也要整合中央對地方的各種補助項目,有保有壓,打破支出固化的制度基礎。二是推動預算績效管理改革的規范落實。預算績效管理包括事前評估、事中監測、事后評估、分配資金四大方面。其中涉及結構性調整中的每一個政府決策,每一項財政支出,都必須要配套的績效目標考核、績效動態監管、績效按目標完成程度配給財政資金。
(三)優化轉移支付制度
在優化轉移支付制度方面,首先,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規模和比例,降低專項轉移支付的比例和數量,使地方政府擁有更多可供自由安排和處置的財政資金,根據自己轄區內結構性調整中出現的薄弱環節和落后領域有針對性地扶助,優化財政資源配置,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其次,優化設計轉移支付的模式,在上下級政府與同級政府間建立一套基于財力的轉移支付責任機制,將縱向轉移支付與橫向轉移支付結合起來,尤其是對困難地區的轉移支付和財力補助,使各級政府有能力也有動力跟得上深化結構性調整的步伐。只有各級政府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與職能,這對創建一種良性互動、相互協調的財政關系,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的助攻作用。
四、結語
總之,只要措施和方法、手段合理,財政政策可以從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方面有效促進供給側改革,達到調整產業結構的長期目的。在利用財政政策促進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財政資金不要直接去支持某一個產業,而是要通過塑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培養優質人才以及促進科研等基礎領域的建設去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黃英.基于供給側改革視角下的財稅政策調整[J].地方財政究,2016
[2]劉再杰.財政政策助力供給側改革的經驗與政策建議[J].經濟研究
[3]郭永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積極財政政策轉型研究[J].地方財政研究,2016(7):17-23.
[4]?;鄯?,溫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財稅政策研究[J].中共太原市市委黨校學報.2011(01).P:29-31.
[5]張曉艷,戚悅.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財稅政策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5(01).P:78-81.
[6]薛曉,朱軍生.促進長三角都市圈產業結構調整的財稅政策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08(05).P:187-190.
[7]倪紅日.經濟新常態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財稅政策[J].稅務研究.2015(04).P: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