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琦
一、個人所得稅的含義與現行政策
(一)個人所得稅定義及作用
個人所得稅是調整征稅機關與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個人所得稅作為其重要稅種,不僅與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調節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維護社會穩定的方面起到了尤其重要的作用。
(二)個人所得稅稅收模式的分析
我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的稅收模式是分類稅制。分類稅制,是將個人的全部所得按應稅項目分類,對各項所得分項課征所得稅。其特點是對不同性質的所得設計不同的稅率和費用扣除標準,分項確定適用稅率,分項計算稅款和進行征收的辦法。
(三)國家個稅的政策解讀
1.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主要背景和必要性。現行個人所得稅制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如采用分類稅制模式,稅率結構較為復雜,工薪所得稅率級次過多,低檔稅率的級距較短,難以充分體現公平負擔的原則等。
2.個人所得稅法修改的意義。最新修改的個人所得稅法,大幅度減輕了中低收入者納稅負擔,適當加大了對高收入者的調節力度,減輕了個體工商戶和承包承租經營者的稅收負擔,方便了扣繳義務人和納稅人納稅申報。
二、個人所得稅結構與阻礙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是我國經濟總量和國民財富增長最快的時期,經濟發展的各項指標均走在世界前列,其中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個人所得稅的金額和數量也在飛速發展,在社會調節中的作用也變得不可或缺。然而在實施的過程中也存在諸多障礙,需要及時的找到解決障礙的對策以使之更好的發展。
(一)個稅結構
1.個人所得稅結構
我們根據收入的多少可以劃分不同的社會群體。而不同社會群體對個人所得稅的影響也很大。2016年不同社會群體所占個人所得稅的比例為:工薪階層69.19%;富人5.38%;中層白領23.69%;底層窮人1.74%。現實表明,個人所得稅在調節收入差距上并不很成功
2.個稅征收中面臨的問題
(1)個稅占稅收總額比重過低。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個人所得稅占稅收總收入的比例在30%以上,美國早在1994年就達到了43.16%的水平,而發展中國家的個稅比重平均也在15%左右。但中國到2009年這一比重才達到6.64%,相較以上國際水平還有較大的差距。
(2)征管制度有待健全,偷稅漏稅現象比較嚴重。在所有稅種中,個稅納稅人數最多,征管工作量相當大,必須有一套嚴密的征管制度保證。目前,我國個稅征納以代扣代繳為主,自行申報為輔。這種稅收方式漏洞較大,中國九級稅率檔次中只有前四個稅率檔次實際普遍使用,后五個稅率只為不足10%的高收入者設置,最高稅率45%基本上形同虛設。
(3)調節貧富差距的功用逐步減弱。在我國,處于中間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工資薪金的階層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占全部個人所得稅收入的46.4%,作為個人所得稅繳納主要群體的上層階層(包括在改革開放中發家致富的民營老板、歌星、影星、球星及建筑承包商等名副其實的富人群體)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只占個人所得稅收入總額的5%左右。稅收的貧富差距的調節作用在縮小。
(二)阻礙個稅征收的原因分析
1.公民納稅意識淡薄及社會評價體系的偏差。“納稅光榮”還僅停留在口頭上。相當多的人,當自己的純所得在免稅范圍內時高唱“納稅光榮”,一旦應繳納稅款時,心里總不高興,于是就使出渾身解數逃稅。越是高收入者逃稅的越多。
2.對涉稅違法犯罪行為處罰力度不足。我國現行稅收征管法規定,對偷稅等稅收違法行為給予不繳或者少繳稅款五倍以下的罰款。由于稅務機關只注重稅款的查補而輕于處罰,致使許多人認為偷逃稅即便被查處了也有利可圖。
三、個稅改革的方向和途徑
(一)政府層面和個人層面分析
1.政府完善個稅改革的政策。在經濟體制轉軌后期,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指導下,我國個人收入分配格局產生重大變化,個人收入分配差距不合理性進一步加劇。為緩和社會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性,西方國家主要運用個人所得稅予以調節,政府積極調控收入分配。
(1)完善稅前扣除制度。為了公平稅負,稅收的“支付能力”原則要求按納稅人的支付能力在稅前作必要的扣除。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稅前扣除,以適應社會物價指數的適時變化。首先,建立完備合理的個人所得稅的稅前扣除制度,直接對低收入階層的應稅所得給予多種必要的扣除,例如撫養扣除、高齡納稅人醫療費用、社會保險費扣除;其次,建立適應各地個人收入和生活情況的稅前扣除標準,緩解地區間個人收入差距的矛盾。
(2)確立以家庭和個人為對象的納稅申報主體。目前,我國以個人為納稅申報主體,西方發達國家的納稅申報主體呈多樣化,可以是個人,可以是家庭,甚至夫婦可分別申報,較多以家庭為納稅申報的主體或單位。
(3)建立雙向申報制度。為加強對個人所得稅納稅收入的有效監控,現代個人所得稅制一般實行雙向申報,即納稅人既自行申報,又向納稅人支付收入單位申報。納稅人既應在取得單項收入時申報,也應在年終時匯總申報。
2.培養公民的納稅意識。培養公民的納稅意識是世界各國都比較重視的事情。就我國的情況而言,由于受計劃經濟的影響,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納稅都由企業代勞的,而與普通老百姓的關系不大。沒有納稅的機會,自然也就很難養成納稅意識
(二)個稅改革的啟示與反思
1.不足方面:前路漫漫、任重道遠
個稅政策尚需進一步完善:個稅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征管技術和管理體制與之配套。比如說,如果實行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稅制,征管上要求比較高,要求全部納稅人都要向稅務局申報納稅,稅務局也要核實每個人的具體情況。
2.積極因素:前景光明、值得期待
(1)從社會個人來說:個稅改革在減稅方面的效果,對中等收入者的益處更大。改革后或將使大部分工薪族適用最低的一級或兩級稅率,同時符合最高稅率的高收入者數量也會增加。伴隨著個稅起征點的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得到了增長。同時也帶動了新一輪的經濟消費,對拜托由經濟危機帶來的消費低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從政府層面來說:個人所得稅以個人所獲取的各項所得為課稅對象,只要有所得就可以課稅,稅基廣闊,因此個人所得稅便成為政府稅收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因此,積極尋求個人所得稅的改革不論是對政府還是個人都具有重大的意義,當然在其制定過程中應遵循著公平的原則,不能只偏重一方,尋求雙贏才是最終的目標。
(三)完善措施與建議
1.調整稅率結構,公平稅負。稅率模式的選擇,不僅直接影響納稅人的稅收負擔,而且關系到政府的一些政策目標能否順利實現。因此,應根據全球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基本趨向和當前我國收入分配的現狀,結合稅收模式的改革科學地設計個人所得稅率。
2.合理確定個人所得稅的減免扣除。稅前扣除應進一步規范。為了構建和諧社會,完善扣除額應有利于低收入階層,將其排除在納稅人行列之外,并減少高收入者偷漏稅的漏洞。
四、結論
本文通過對個稅改革政策的研究,分析了個稅改革的出臺背景與重要意義,并結合各種文獻資料和調查中出現的問題分析了個人所得稅的稅收現狀和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法。闡明深化個人所得稅改革,其效應無論從政府層面還是個人層面來講,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作用是明顯的。盡管現階段人民對個人所得稅的改革仍頗有微言, 但有改革的過程是逐步的,其不同階段帶來的作用都是積極的。
相信經歷過改革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可以成為調節收入分配與增加財政收入并重的有力財政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