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璇
【摘 要】長期以來,獨立審計質量是投資者和監管部門關注的重點。本文首先對獨立審計質量和盈余管理的已有文獻進行總結與歸納。通過研究發現,審計與盈余管理存在著一定的關系,即當審計質量發生變化時,盈余管理的限制作用也會隨之改變。由此可以看出,有效加強審計工作,可以對盈余管理行為起到一定的規范作用。
【關鍵詞】獨立審計質量;盈余管理
依據企業經濟學的理論,從本質上來說,企業是一種由各種關系形成的機構,企業中的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利益上牽連。通常來說,理性的經濟人會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同時,信息經濟學理論指出,社會普遍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契約的不完備性加之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契約代理問題也隨之產生。詳細來說,代理問題涉及兩方關系,即代理人和委托人,代理人指的是企業管理者,而委托人指的是投資者。企業管理者較投資者要對企業的了解更多,但管理者往往都會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從而很有可能會做出不利于其他投資者利益的行為。此時,注冊會計師就需要對企業的財務報表進行審計,從而維護整個市場的公平公正,并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從中我們可以發現,獨立審計質量與企業的盈余管理存在很大的關聯性。本文就此對相關文獻進行總結歸納。
一、獨立審計質量
有關審計的定義有很多說法,其中最具權威性的是美國會計學會于1973年發表有關審計的概念。美國會計學會指出審計過程十分系統,首先需要對有關經濟活動與經濟事項進行獲取或者評價,在這一過程中,要秉著客觀公正的原則。其次,在獲取相關信息之后,要對其進行認定與合適。最后,公布相關的審計結果。審計的核心在于其獨立性,獨立性是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工作時要具備的一種素質,即要以客觀公正的態度來對審計單位提供的報告出具審計意見。審計質量高低主要取決于兩大要素,一是審計過程是否合理,二是審計人員態度是否端正以及是否具有較高的道德水平。審計人員的獨立性越強,審計意見的公正性越強。
DeAngelo(1981)對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質量的進行了定義,他指出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質量是指注冊會計師發現被審計單位存在違約行為,并將所發現的違約行為報告出來的聯合概率。審計師的專業素質直接影響審計師對違約行為的敏感程度,而審計師是否對違約行為進行報告則直接與其道德素質關聯。理論研究表明,審計質量與事務所規模或者名氣呈正相關關系。然而,我國學者夏立軍、楊海斌(2002)的觀點卻與DeAngelo有所不同,他們指出審計質量與事務所規模并不存在明顯關系。即我們不能通過事務所的規模大小來判斷該事務所的審計能力。另外,李越冬、倪婕(2008)基于盈余管理視角,通過實證研究方式對審計質量進行了探究,指出審計意見可以反映出企業的盈余管理情況。有鑒于此,我們從注冊會計師對盈余管理反應的視角切入,來研究注冊會計師的獨立審計質量。
二、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的概率
美國會計學佳斯科特指出企業管理者選擇什么樣的會計政策并不受約束,所以在利益驅動下,她們勢必會選擇能讓自身以及企業獲益最大的會計政策,而這就稱之為盈余管理。Schiper(1989)指出企業管理層主要運用盈余管理來實現自身利益。Healy和Wahlen從會計準則制定者的層面切入,企業管理者為了向外界展現更好的經營業績會采取更改財務報告的行為,這一過程會對其他投資者的利益以及與此財務報告相關的經濟合同造成影響。基于國外學術研究成果,國內很多學者也紛紛針對中國情境下的盈余管理情況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并發表了各自的觀點。例如,陸建橋(1999)企業管理者為了實現自身利益以及企業利潤的最大化,會在會計準則的允許范圍內做出適度的調整。魏明海(2000)認為管理者為了影響其他財務報告使用者的決策,而做出的更改財務報告的行為。秦榮生(2001)指出由于管理者在選擇使用何種會計政策或者會計估計方法上并不受明顯的約束,所以往往會選擇對自身或者企業最有利的方式來制定財務報告。另外,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在合法的范圍內,通過相關會計方法或手段來實現自身或企業利益的行為。
綜上,各位學者對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盈余管理經濟活動中,其主體是管理者;第二,其主要針對會計信息展開活動;第三,其具體過程為管理者通過非法的方式來操縱會計報表信息來實現自身利益;第四,至于為什么管理者要進行盈余管理,其原因在于管理者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當然,這一過程往往會讓其他投資者的利益受損。需要指出的是,盈余管理與我們平常所熟知的會計盈余作假是存在區別的。會計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在自己的權利范圍之內對會計信息進行調整,而后在則是在自己的權利之外進行非法的行為。會計盈余管理是合法的,而會計盈余造假則是非法的(寧亞平,2004)。
總之,筆者對上述學者的觀點進行歸納后,認為盈余管理即管理者通過合法的會計手段,來實現自身或者企業利益的行為。
(二)盈余管理的動機
盈余管理的動機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1)契約動機,主要體現在這兩個方面:薪酬契約和債務契約。Healy(1985)指出管理者會通過改變應計項來改變企業盈余;DeFond指出管理者為了維護自身的地位、利益以及不違背相關的債務契約會進行盈余管理。
(2)資本市場動機,Burgstaher(1997)指出管理者會為了企業的財務盈利采取盈余管理的措施。林舒、魏明海(2000)IPO效應很大程度上都來源于盈余管理。蔣義宏、魏剛均指出企業為了增發或配股資格線,會讓凈資產收益率達到10%左右的水平。
(3)迎合或規避政府監管動機,當公司有重大事項發生時,都會有操縱盈余管理的傾向。
操縱盈余管理的方式主要體現在這兩個方面:第一,管理者對會計方法或者會計估計方法進行變更;第二,通過交易來達到目的。
我國上市公司在進行融資時傾向于采取股權融資的方式,但融資資格審核制度較為嚴格,加之我國市場環境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這一系列因素促使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的發生,例如美國的安然事件、我國的“銀廣夏”、“鄭百文”事件。
三、高審計質量是否能識別盈余管理
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日益完善,獨立審計的重要性也越來越明顯。學界逐漸開始探究審計質量與盈余管理是否存在關系以及存在何種關系。盈余管理即管理者更改會計方法來實現自身利益或企業利益的行為。通過這一更改,會改變企業的財務報告信息,可能本來企業是虧損的,但通過變更會計方法可能就會呈現出盈利的結果。可以看出,盈余管理掩飾了實際的財務情況,并向外界呈現出不真實的財務報告。明顯不利于其他財務報告使用者做出科學的決策。另外,更為重要的是,企業的盈余管理還不利于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會加大審計風險,誘發注冊會計師的舞弊行為。總之,盈余管理會直接影響審計報告種類,間接影響審計質量。
《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五十三條規定:“注冊會計師要尤其關注企業重大會計政策的情況,尤其是對于管理者選擇什么樣的會計方法或者更改了會計估計手段等情況進行詳細的考察,看其中是否隱含著管理者試圖操作企業利潤的目的。”六十三條規定“當注冊會計師發現管理層的會計估計方法并不符合會計準則的要求,注冊會計師要對其行為進行評估并判斷是否存在重大錯誤。對于管理層的會計估計方法,注冊會計師對其進行識別判斷,從而得出管理者使用這一會計方法的真實目的,是為了增大收益還是降低收益,還是為了實現一些其他特殊的目的。”
管理層的盈余管理行為無疑增加了注冊會計師的舞弊行為,會計準則明確指出,注冊會計師要具備識別和評估舞弊等重大錯報風險的能力和素質。那么,對于盈余管理的識別和計量,我們可以采取什么樣的方法呢?
(1)應計利潤分離法:即將應計利潤分為操控性應計利潤和非操控性應計利潤,其中操控性應計利潤可以反映盈余管理的大小。總體來說,應計利潤分離法在會計中應用已經較為廣泛,但是由于其存在的一些弊端,這也讓其備受爭議。同時,很多學者都對應計利潤分離法進行了研究,也發表了大量的文章。應計利潤分離法可靠性、客觀性較差,不同的監管環境、不同的上市公司以及上市公司不同的會計方法都會影響應計利潤分離法的結果。由此,應計利潤分離法盡管可以反映盈余管理程度,但是也有很大改進的空間。
(2)具體項目法:即對某一項目進行單獨的研究,從而對其應計利潤進行識別。該方法使用較為便捷,研究者只需要基于會計學知識就可以對應計利潤是否存被操縱的情況進行判斷,但其缺點在于對于大樣本的研究缺乏有效性,往往只可以針對較小的樣本進行研究。
(3)分布檢測法:即檢查報告盈余的分布情況來判斷公司是否有盈余管理情況。通常來說,我們在判斷盈余分布的情況時,會借助于這項數據作為參考,比如:盈余為0,上年的盈余情況,本年度盈余預測情況,以及監管部門的盈余要求底限等。這種檢測方法的優點在于,操作較為簡單,通過對比常見的一些數據,并觀察本次檢測的盈余分布情況,就可以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進行初步的判斷。但是這種方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即這種方法只可以判斷出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為,但是對于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以及采用的方法,卻并不能夠獲知,只能在特定情境下適用。
在我們國家,由于股權融資成本較低,所以企業對股權融資方式較為青睞。但是股權融資也有其一定的限制條件。當證監發布相關的特別處理或者暫定交易等政策時,就會對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行為造成很大的影響。研究表明,我國股票市場中針對配股政策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較為明顯。Chen和Su(2001)基于1995年至1997年我國上市公司滬深A股數據為研究對象,并以監管政策為研究背景,從注冊會計師對盈余管理的反應為視角考察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質量問題。研究發現,監管政策會對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即,盈余管理的識別會影響到注冊會計師是否能否發現并評估重大錯報風險。但是引起重大錯報風險的原因是復雜的,盈余管理只是其中一種,比如上文我們提到的監管政策就會對重大錯報風險產生影響。
部分學者指出,審計質量對盈余管理并沒有效果。例如,李東平等(2001)以我國1999年至2000年間的更換會計事務所的企業為研究對象,研究企業應收賬款、存貨變動與審計意見之間是否存在關系。研究發現,注冊會計師并不能識別出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夏立軍等(2001)以我國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研究了監管政策與審計意見之間的關系,他們通過考察上市公司ROA是否在證監會規定的“保牌”和“保配”區間內,來判斷審計意見是否受監管誘導性盈余管理影響。最終,他們通過研究發現公司的財務狀況越差,則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標準保留意見。但對于具有邊際ROE的公司來說,其財務情況并不會對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質量產生顯著的影響。總之,她們指出上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并不能被注冊會計師敏銳的察覺發現,這一方面表明了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需加強管理,但也表明我國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質量存在很大提升的空間,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質量讓人擔憂。
同時,也有很多學者指出,審計質量與盈余管理具有負向關系。李玲、陳任武指出審計質量高低與注冊會計師的對盈余管理的容忍程度存在很大的關系,若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質量很高,則其對盈余管理的容忍限度就很小,反之,當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質量較低時,就很有可能意味著其對盈余管理的容忍限度就相對大一些。徐浩萍指出,我國的注冊會計師對于盈余管理的程度具有一定的識別能力,并認為當企業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則其越有可能被注冊會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企業對非經營性應計利潤進行更改的方法,很容易被注冊會計師識別并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獨立審計質量對正向盈余管理識別能力較強,而對負向盈余管理則相對較弱。李維安等對企業規避虧損動機的盈余管理與注冊會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關系進行研究,研究發現,企業規避虧損盈余管理的動機越明顯,越有可能被注冊會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陳關亭、蘭凌對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展開了分析,指出“四大”事務所在盈余管理識別上更有效。并指出,排名靠前的審計事務所的審計質量較高,另外,對企業進行雙重審計也會提高審計質量。蔡春、黃益建、趙莎研究發現,被雙重審計的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要弱于非雙重審計公司,而排名靠前的審計公司其盈余管理行為也要弱于排名靠后者。
四、結論和啟示
本文,對國內外與盈余管理與獨立審計質量相關的文獻進行整理,并結合本文對盈余管理即獨立審計質量關系的理解,最終得出以下結論,為了進一步優化我國上市公司的經營環境及為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并結合我國現階段盈余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針對性的意見。
(一)結論
(1)高質量的審計意見必須要能夠為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息,同時還要能反映出公司的盈余管理情況。從上述文獻回顧中,可以看出,盡管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正相關關系,但是并不顯著,即審計意見并不會顯著的影響盈余管理。
(2)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仍有很大提升的空間。通常,即使注冊會計師發現了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情況,也不會對其出具相應的審計意見。然而,注冊會計師對于一些財務指標則具有較強的考察能力。例如,總負債、速動比率、現金流動等財務指標。這也反映出我國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雖有限,但其綜合素質卻在不斷提升。這表明,審計意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對投資者而言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投資者應高度重視財務報告。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質量有很大提升的空間。
(二)建議
綜上,本文提出下面對策:(1)要以完善公司的規章制度、治理機制等公司內在方面來提高審計的質量,從而優化公司的整體經營環境。(2)通過加強市場監督和法律約束來改善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市場環境,同時提高注冊會計師的自律意識。(3)擴寬配股的條件,從而讓管理者不再有盈余管理的自私自利的行為。(4)相關監管部門要認真核對審計報告,保證審計報告的公正性。
【參考文獻】
[1] 肖家翔,李小鍵.盈余管理定義解讀[J].會計研究,2004,(9).
[2] 寧亞平.盈余管理的定義及其意義研究[J].會計研究,2004,(9).
[3] 夏立軍,楊海斌.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反應[J].審計研究,2002,(4).
[4] 陳小悅,肖星,過艷曉.配股權與上市公司利潤操縱[J].經濟研究,2000,(1).
[5] DeAngelo,L. Auditor Size and Auditor Quality [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1981,
[6] 曹金臣. 上市公司獨立審計質量與盈余管理關系實證研究[J]. 財會通訊, 2013(3):24-27.
[7] 吳立杰. 我國上市公司審計質量與盈余管理的實證研究[D]. 沈陽工業大學,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