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笛
【摘 要】會計具有重要的投資者保護功能,且與投資者保護之間處于一種共生互動的關系。投資者保護目標的實現需要會計改革的支持,而會計通過其具體機制的變革和發展服務于投資者保護目標的實現。下文以投資者保護變遷與會計改革的共生互動性為中心,主要探索了會計改革與投資者保護變遷的關系,以供參考。
【關鍵詞】投資者保護;會計改革;共生互動
引言:
以會計的投資者保護功能為基礎,投資者保護與會計始終處于一種共生互動的協調狀態。投資者保護的完善需要會計的支揀,而會計也能夠通過有關具體機制的變革和發展服務于這種完善。在會計的支持下,旨在保護投資者的有關制度得以順暢運作,由此也帶來了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
一、會計改革推動投資者保護目標的實現
(一)會計改革的功能
投資者進入市場首先面臨的是逆向選擇問題,會計通過向潛在參與者傳遞信號、重新調整市場中的信息分布,有助于維持和改善外部市場的流動性。這時會計的作用就表現為,將內部信息可靠地轉化為外部信息以控制可能的逆向選擇。為投資者提供有助于形成正確資產定價和投資決策的相關信息,減少由于錯誤定價或決策帶來的損失,這正是會計實現投資者保護的定價功能。道德風險是委托代理關系確立后投資者面臨的另一個信息問題。由于投資者無法觀察其行為,代理人可能為了最大化私人收益而侵蝕投資者財富,激勵相容契約的提出正是為了緩解這一代理問題。由此,會計就在旨在約束代理人機會主義行為的契約中得到了運用,為反映代理人的努力程度提供了衡量尺度和相應的反饋制度。協助締約并監督契約的履行情況,保證投資者獲取相應投資回報,這就是會計實現投資者保護的治理功能。
(二)會計改革為投資者保護目標的實現提供具體機制
會計的投資者保護功能的實現,是以一定的信息質量為基礎的。從程序理性角度出發,在存在相當不確定性的環境中,如果保證了行為程序的理性,那么行為的結果就是可接受的。會計信息之所以能取信于市場,正是因為從信息的收集、加工、提供到為投資者所接受這一過程中,存在著會計準則、信息披露規則、內部控制、證券分析師、會計立法等一系列旨在保證信息質量的具體機制。而會計信息若想被市場認可則需要遵循相應的規范制度,只有會計不斷變革,才能確保會計相關規范制度的與時俱進,從而確保會計活動的規范性、提升會計信息質量,實現對投資者的保護。
二、政府背景下投資者保護與會計改革的共生互動性
首先,作為強制性變遷過程,我國的投資者保護與會計改革共同受制于政府力量。政府管制放松被視為轉型經濟中更為有效的投資者保護途徑,從改革角度分析我國的投資者保護問題,政府在其中的主導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其次,雖然共同受制于政府力量,但我國的投資者保護變遷與會計改革之間仍然存在著共生互動的協調性。以經濟改革作為管制放松背景,我國的投資者保護可分為側重外商投資者保護、側重國有出資人保護、更加關注市場投資者保護這樣一個三段式發展歷程;最后,隨著投資者保護與會計的動態協調不斷推進,各時期的投資者保護目標逐步實現,也帶來了我國國民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的良好發展態勢。會計改革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的對外開放和引進外資、完善了市場經濟體制、推動了資本市場發展,也維護了社會公眾的利益。
三、不同時期對不同投資者保護的側重與會計改革的共生互動性
(一)側重外商投資者保護與會計改革
投資者保護特征:第一,以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外商投資者的獨立產權主體身份和相關權益首先得到承認和維護;第二,國有經濟改革主要圍繞國家與企業之間的分配環節展開,尚未觸及產權層面的變革;第三,整頓經濟秩序是這一時期國有經濟管理的另一工作重點。
會計改革:第一,在非國有部門側重服務外商投資者保護需要;第二,另在國有經濟領域,主要是為了順應當時國有經濟管理的需要。
(二)側重國有出資人保護與會計改革
投資者保護特征:第一,國有經濟改革向產權層面深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相分離,改革在承認國有出資人獨立產權主體身份的同時,也提出了要維護出資人的相關權益;第二,作為國企轉制的配套措施,證券市場開始得到重視和發展,但向國有經濟傾斜是這一時期發展證券市場的主要定位;第三,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使得國內非公有經濟的發展開始受到關注,證券市場系列財務舞弊事件也凸顯了中小投資者的維權問題,但由于改革指導思想上還未做出明確規定,對國內非公有產權主體的保護還未成為改革的主流。
會計改革:第一,為了服務國有出資人保護;第二,與證券市場發展引發的市場中小投資者保護問題密切相關。國有出資人保護的會計改革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在確立市場經濟改革目標之初,國有企業改革方向上提出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國家以出資人而不是公共管理者的身份介入企業經營活動。相應地,會計信息既要反映企業的獨立法人財產權,也要體現國有出資人的產權主體身份并服務相關權益要求;第二,這階段會計改革的重中之重,是通過立法、會計準則、內部控制、獨立審計等方面的完善,維護國有出資人的信息要求權。
(三)會計改革服務證券市場中小投資者保護
雖然這一時期對證券市場中小投資者的保護尚未成為主導,但是證券市場作為國企改革配套制度的定位以及市場的籌資功能,使得監管層必須關注中小投資者的維權問題,這主要體現在信息披露制度和對證券分析師的監管方面。但在會計立法上,中小投資者卻面臨著違法行為民事賠償制度不健全的問題。信息披露制度在這一時期,形成了由首次披露、定期報告、臨時報告和其他披露組成的披露框架,并提出投資者或者客戶因咨詢機構、從業人員的執業活動違法或犯罪而遭受損失的,可依法提起民事訴訟。在法律責任方面,雖然《公司法》、《證券法》等對造成損失的部分會計違法行為提出“應依法承擔賠償責任”,但均未規定具體處罰措施。
(四)市場投資者保護與會計改革
市場投資者保護特征:第一,在改革方向上,開始提出為各類產權主體營造平等的外部市場環境;第二,在對外開放上加入WTO推進了我國的市場化進程。
會計改革:第一,服務證券市場中小投資者保護;第二,主要是配合加入WTO加速市場化進程的需要。首先,在會計立法上主要表現為逐步建立虛假陳述等違法行為的民事賠償制度。相關文件的下發,暫時彌補了我國證券民事賠償制度中實體法和程序法上的欠缺,也為這一時期多起證券市場民事賠償案件的受理和審理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據;其次,在立法上,新修訂的《公司法》、《證券法》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要求。首次明確要求上市公司必須制定信息披露事務管理制度。會計準則在這一時期的發展,突出表現為通過推進我國的市場化進程、構建平等參與和公平競爭的國際環境。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投資者保護導向由側重外商投資者保護、發展到側重國有出資人保護、直至目前更加關注市場投資者保護,這一歷程中會計在各階段的主要變革,明顯服務于相應投資者的保護需要。我國會計改革不斷推進的同時,也較好地促進了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有關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陳勝藍,魏明海.投資者保護與財務會計信息質量[J].會計研究,2006(10):28-35+95.
[2]宋在科,王思.會計投資者保護、大股東持股比例與會計穩健性[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7,35(01):75-85.
[3]李樹根.投資者外部保護與會計信息質量的關系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6(01):1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