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欣
【摘 要】自中國加入WTO以來,國際糧價對國內糧食市場價格的影響越來越大,國內糧食價格面臨國際糧價的壓力,國際糧價成為國內糧食價格上漲的天花板;而另一方面,國內糧食的生產,由于生產成本使得糧食的成本價格不斷高漲;地板的抬升,天花板的下降,造成了農業生產利潤的不斷降低,針對反映在農產品價格上面的農業生產的種種矛盾,文章認為應該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改革糧食價格形成機制以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矛盾。
【關鍵詞】天花板價格;地板價格;農產品價格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國內市場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農業領域,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對國內影響也不斷擴大。2004 年以后,我國糧食購銷市場和價格全面放開,國家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等價格支持政策來保護農業發展。但近年來,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逐漸走低,國內農業生產成本的不斷高企,給我國農業發展帶來極大挑戰,農民增產不增收,糧食收儲財政壓力也日漸擴大,新時期農產品價格矛盾亟待破解。
一、農產品的天花板價格下降
中國加入WTO以后,農業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國外大宗農產品大量進入國內市場,在國內市場比重逐漸上升,“洋面”“洋油”“洋米”等大量充斥著中國市場,甚至在國內的小城鎮也屢見不鮮。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01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79.2億美元,2017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2013.9億美元,其中進口1258.6億美元,出口755.3億美元。短短17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擴大倍,伴隨著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增加7倍多,海外農產品對我國農產品的價格影響也越來越大。
與此同時,在國家“以糧為綱”的政策指導下,我國國內糧食產量逐年增加,2017年,達到12358億斤。市場經濟下,商品糧必須通過出售才能取得其價值,糧食豐收,面臨競爭加大。
市場競爭的核心是價格,國外大宗農產品價格在市場上構成了我國農產品價格的天花板。因為作為低價格彈性的生活必需品,我國居民對口糧的需求有限,而農產品食品加工業,在利潤追求下,為盡可能縮減成本,總是追求低的原料成本,所以農產品價格無法高于海外農產品完稅價格,否則就會出現銷售困難。
隨著近年來國際大宗農產價格的走低,我國農產品價格面臨的價格壓力越來越大,關稅的低價,導致我國農產品不受保護。我國不少農產品面臨市場價格與海外農產品完稅到岸價格倒掛的尷尬境地。
農產品天花板價格,給農業帶來了極大壓力。降低了農產品的利潤空間,降低了農業的比較收益,導致了農民增產不增收。由于農產品價格彈性小,波動大,為維持農產品價格穩定,保護農業,我國實行糧食收儲,大量農業品帶來了極大的收儲壓力。
二、農產品地板價格上升
農產品地板價格主要是指農產品的生產成本。近年來,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快速上升,從2005-2015年,小麥、玉米、大豆每畝平均生產成本增長8.9%。2015年,中國稻谷單位產量總成本比美國高46.6%,小麥高29.7%,玉米高116.4%,大豆高110.1%①。
農產品生產成本的迅速上升,主要是由于農業生產所需的土地、人工、農資等成本的快速上升,其中尤其是土地和人工,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土地和勞動力要素成本迅速增長,體現為土地流轉成本的增加和雇工費用的大幅增加。此外還包括化肥、農藥、種子、農膜等農業生產資料的快速上漲,據調查,2004-2014的10年時間,糧食綜合價格僅上漲41%,而四類農資價格上漲卻高達186%②。
面對天花板,農業無法根據供求關系調節抬升價格,面對地板,受成本因素影響也無法降低生產成本,農產品天花板價格下降和地板價格的抬升,降低了農業利潤,大大擠壓了農業是生存空間,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甚至威脅到了我國的農業安全。
三、農產品價格沖突的解決對策
(一)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已由總量不足轉化為結構性矛盾。結構性矛盾體現在部門、產品等結構性矛盾上。40年的改革開放帶來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也大幅提高,人們已經不滿足于“吃的飽”,轉向于“吃的好”,“吃的綠色、健康”。綠色生態優質的農產品,在市場上即便價格較高,也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
農業生產要適應農產品需求變化,優化生產結構。優化部門生產結構,增加肉類、奶制品、禽蛋類、魚類等產品生產。優化產品結構,增加綠色生態高端農產品,從具體品種來說,增加大豆、棉花、食糖、奶制品的供給。同時發展農產品的標準化認證,提高農產品生產質量。
(二)改革土地制度,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我國農業生產主要以家庭經營為主,農戶家庭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規模小,分散,地塊眾多且細碎化,戶均耕地面積不足8畝,耕地規模小,細碎化,導致農業生產無法產生規模經濟,也很難進行機械化推廣,農業生產效率低下。
改革農村土地制度,為擴大經營規模奠定要素制度基礎。實行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三權分立,在保證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同時放活農村土地經營權,通過建立土地流轉市場等方式,推動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實現農業經營的適度規模化。
培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通過農業補貼、財政政策、信貸政策等推動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如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快速發展;加強職業農民的培養,通過專業培訓、競聘上崗等方式培養農業的職業經理人,吸引大學生返鄉創業。
(三)改革糧食價格支持政策,形成合理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
長期以來,以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為主的糧食價格支持政策,為我國的糧食增長,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扭曲了農產品的供給,造成農產品生產結構失衡。過高的收儲價格,造成了糧食庫存的持續增加,財政負擔加重。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已發生了階段性變化。隨著人們消費水平提高和人口增長趨緩,我國糧食生產能力已遠超口糧需求。從農業生產主體看,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已經取代傳統農戶成為農產品商品化的主體。從農戶收入結構看,種糧收入在農戶家庭收入比重也大幅下降。農業實際發生變化,當前的糧食價格支持政策也亟待改革。
糧食價格支持政策要以提高農產品供給效率,發揮市場在農業生產領域的決定作用為改革目標。降低農產品最低收購價,將農產品最低收購價維持在成本左右,避免谷賤傷農,實行農產品的價補分離,發揮價格信號對農產品生產的指引作用。完善農產品目標價格政策,出臺農業保險政策,特別是農業的目標價格保險,增強農戶的抗風險能力
注釋:
①魏后凱.中國農業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及其政策轉型[J].中國農村經濟,2017(05):2-17.
②宋亞平,宋菲菲.拷問農產品價格“天花板”現象[J].江漢論壇,2015(11):5-10.
【參考文獻】
[1]王國敏,常璇.我國農業結構性矛盾與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著力點[J].理論探索,2017(06):100-106.
[2]魏后凱.中國農業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及其政策轉型[J].中國農村經濟,2017(05):2-17.
[3]張照新,徐雪高,彭超.農業發展階段轉變背景下糧食價格支持政策的改革思路[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04):33-39.
[4]宋亞平,宋菲菲.拷問農產品價格“天花板”現象[J].江漢論壇,2015(11):5-10.
[5]姜長云.我國農產品市場正在發生重大階段性變化[J].新視野,2009(0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