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摘 要】Web2.0時代發展下產生了一種新的分類體系——自由分類法,它改變了網絡信息的組織方式,對社會各方面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本文從自由分類法的提出出發,對比分析自由分類法與傳統分類法異同及各自優勢不足,簡述自由分類法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自由分類法;傳統分類法;標簽
一、自由分類法
(一)自由分類法的提出
自由分類法,也稱為大眾分類法、分眾分類法、民俗分類法、通俗分類法和社會分類法等。其為英文“Folksonomy”的譯名,是互聯網時代的一個創新詞。“Folksonomy”是“folks”和“taxonomy”組合成的,其中“folk”表示一群人、一伙人,“taxonomy”是由希臘文“taxis”和“nomos”組成的,“taxis”指分類法,“nomos”指的是管理[1]。這兩個詞組合在一起即表示一種由非專業信息人員創造的分類法。這一概念是在2004年,由美國學者Thomas Vander Wal在AifIA(阿斯羅瑪信息架構研究所,一個非營利性的國際組織)的一次郵件列表中提出的[2] ,鑒于參與自由分類的不是專業人員,他將此稱為“自下而上的社會分類法” (bottom-up social classification)[3] 。還有其他學者對自由分類法有諸多的理解定義,如:David Weniberger用 “知識樹”來形容分類法的不同類型及發展階段,并將標簽和自由分類法比作從樹上飄落的一堆“知識樹葉”[4] ;Adam Mathes則解釋自由分類法為用戶為自己創造的元數據,并在網絡社區中共享這些元數據[5]。
(二)自由分類法與傳統分類法
1.傳統分類法
傳統分類法是一種主要作用于印刷型文獻資源的,以學科分類與邏輯劃分為基礎的,采用規范化的代碼和語詞為標識來組織和揭示信息的較為精細和嚴密的方法。傳統分類法系統性較好,故對于那些不確定自己檢索需求的或者是不具備檢索技能的用戶來說,傳統分類法所帶來的明確的等級分類體系能夠較為方便地使他們瀏覽一個專業范圍或是整個學科的信息。用戶通過檢索詞,可以查找其相關的上位類或是下位類,從而達到擴大或縮小檢索范圍的作用,這種方式可以進一步確定范圍,提高查全率。
2.自由分類法與傳統分類法的對比分析
自由分類法是沒有預先定義的信息分類法和詞表的,是用戶根據個人使用習慣和興趣愛好,以自由定義的自由詞語為數字資源對象進行標注和分類的方法。相較于傳統分類法既有優勢,也有不足。
自由分類法相較于傳統分類法的優勢大致可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平面化、非等級的類目結構。傳統分類法(如生物的林奈分類、圖書館的杜威十進制分類)都是具有嚴格的等級體系的。用戶需要通過多級類目的層層展開才能找到專指內容,而一般的用戶很難確定從哪一級類目中去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相反,自由分類法結構是平面、非等級的,其分類體系由社群成員共同建立的標準進行分類構建,系統能夠容易的從用戶提交的標簽中統計出最適合的元數據。
(2)分類和主題的雙重功能。
傳統分類法與主題法是分離的,非專業人員很難僅從分類號看出某一文獻的內容。而自由分類法既是分類法,又可看作為主題法。作為自由分類法類目的標簽即相當于關鍵詞,其是在對用戶對信息的概括和理解的基礎上產生的。標簽可以是信息中的關鍵詞,也可以是代表信息主題的其他詞匯,包含有信息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因此,標簽可以揭示學科屬性、主題和功能等內外部意義。
(3)不斷變化、易更新、簡單易用。
傳統分類法嚴格遵循學科性原則,且只能在分類體系已經設定的類目中對號入座,對于新出現的難以對號入座的新學科、新事物只能歸入上位類,其復雜的標引技術和嚴格的分類規定只能經過專業人員才能進行分類標引工作。而自由分類法的類目標簽是由用戶直接用自然語言進行標注的,具有動態變化的特點,且標簽用詞不必受其他分類表或工具書的束縛,不用專門培訓分類技術,使得互聯網的信息組織主導權掌握在大眾手中。
自由分類法相較于傳統分類法的不足大致可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存在垃圾標簽。存在某些用戶為了提高點擊率而對一些網絡信息標注引人注目的標簽,因此將可能產生一些毫無關系的垃圾資源條目,影響用戶的檢索效率。
(2)易忽視使用量低的數據。在自由分類法的標簽使用中存在長尾現象,即可能有少量標簽被大多數人使用,還有大量標簽只有少數人或極個別人使用過。根據長尾理論,處于尾部的標簽并非無價值可言,如何將處于尾部的標簽和頭部標簽結合起來發揮作用,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
二、自由分類法的應用價值
隨著越來越多使用標簽工具作為信息分類整理的網站平臺的出現,用戶接觸自由分類法的機會日趨增加。在Web2.0時代的今天,自由分類法扮演著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自由分類法的應用價值集中反映在對互聯網資源的效應和對網絡用戶的效應。
自由分類法對互聯網資源的效應體現在及時反映網絡上的流行資訊和有效的管理互聯網資源。參與自由分類法的用戶有著不同的專業背景、教育程度、年齡性別等,故其所創造的標簽是多元化的。根據Adam Mathes[6]提出的“標簽遵循負冪分布”(即大量的人使用少量的標簽,只有一到兩個人使用過更大數量的標簽,表示標簽的流行性減少的很快,也說明了標簽的使用數量和流行性都遵循負冪分布。)可見,自由分類法能夠在一段時間內表現出當前網絡流行的事物。自由分類法為用戶帶來一個新的信息分類組織方式,即根據信息的特征以標簽進行分類加工,幫助用戶快速定位所需資源。
自由分類法對網絡用戶的效應體現在改變了用戶角色,加強了用戶之間的交流互動。Web1.0時代用戶僅是網站的瀏覽者,而在Web2.0環境下,用戶可以成為網絡信息的創造者和發布者,通過對信息資源加上標簽進行輔助管理。用戶已從過往的使用者角色轉變為建立、管理、使用網絡信息的前行者[7]。用戶通過有意無意地瀏覽標簽,將會發現同屬一個標簽的各種信息,此舉將會引領用戶關注更多有相同愛好的網絡用戶,加強了用戶之間的交流互動。
三、結語
自由分類法作為Web2.0的產物,是傳統分類法的有力補充。它的易用性和社會性輔助了當今網絡急速發展下產生的各類信息的組織。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自由分類法的升級將會更加快速,并克服現有的不足,使得網絡信息的組織成為大眾的信息組織。
【參考文獻】
[1]Emanuele Quintareli.Folksonomies: power to the people. http://www.iskoi.org/doc/folksonomies.htm,2007.
[2]Alireza Noruzi. Folksonomies:(Un)Controlled Vocabulary Knowledge Organization,33(4):199-203.
[3]Clay Shirky. Ontology is Overrated: Categories, links, and tags. http://www.shirky.com/writings/ontology-overrated.html,2007.
[4]周榮庭,鄭彬.分眾分類:網絡時代的新型信息分類法[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6(3).
[5]David Weinberger. Taxonomies and tags: from trees to Piles of Leaves. http://www.hyperorg.com/blogger/misc/taxonomies-and-tags.html,2008.
[6]Mathes Adam. Folksonomies: cooperative classif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rough shared metadata.http://tinyurl.com/4vrc7, 2009-04-10.
[7]馬狄倫,吳丹.自由分類法的社會效應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09: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