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瑩玉
【摘 要】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不僅是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一個總部署,也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民利益的表達。然而,目前還存在許多阻礙農民利益表達的因素,農民的權益得不到有效地表達、維護和實現,這和鄉村振興目標相違背。本文在汲取國內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鄉村振興為背景,探討農民利益表達的重要性、農民利益表達存在的問題,影響農民利益表達的原因,在鄉村振興視野下,提出完善我國農民利益表達的對策。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民;利益表達;對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有“七條”道路,分別是融合發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綠色發展之路、文化興盛之路、鄉村善治之路、中國特色減貧之路,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四個方面。不管是走哪一條路,都離不開農民利益表達。鄉村振興了才能源源不斷地向城市輸送綠色有機的農產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向城市輸送大量人才,給城市人提供休閑度假好去處。農民利益表達和鄉村振興是一個相互影響的相輔相成的共同體。然而,目前農民利益表達正面臨許多問題。
一、鄉村振興視野下農民利益表達的困境
(一)農民利益表達呈現結構性不平衡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發展變化,農民這個群體已經發生了高度分化。
由于社會身份、經濟情況、受教育程度、個人能力、觀念和參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各個階層在利益表達的過程中會呈現不同的行為和態度。一部分農民有較強的利益表達意識,另外一部分利益表達能力較弱的農民與農村公共生活疏離,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權利,也不知道如何利用好這些權利。那些利益表達能力強的農民往往對現有政治狀況比較滿意,那些表達能力弱的一些農民在利益表達過程中就會形成挫敗感,久而久之就會對制度、政權組織甚至政黨一種不信任感。
(二)農民利益表達出現非制度性
由于宗族主義由來已久,在農民遇到問題的時候往往想到的是求助于自己的大家族而不是現有政權組織。這對政權形成了挑戰。而這種利益表達方式往往會發展成家族之間的斗爭。一些農村地區還出現宗族勢力把持基層政權和拉攏基層干部的情況。其次,體現在關系網絡參與。在一些本可以走正規法律程序的事情上,農民也選擇找關系試圖突破程序來實現自己的利益。
(三)農民利益表達呈現出非持續性
當前,絕大多數的利益表達都是以農民個人和小團體的形式自發進行的,其參與目標主要指向與個人或小團體利益有關的問題。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農民的個體利益往往與整體利益結合在一起的。比如,土地流轉、農產品價格、留守兒童等事關農民重大利益的主要問題,他們有著一致的利益訴求。但沒有一個強有力的農民組織為依托,單個的農民很難在利益表達的過程中做到持續。
(四)農民利益表達的深度和效度有限
當前實際經濟利益的考量仍然是農民政治參與的主要動機。如果事件與他本人或家庭的利益直接相關聯,他就會積極參與。否則,他就會表現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或表現出那種“被動員起來的參與”。
廣大農民總是希望自己的參與行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使自己的利益要求得到實現,盡快滿足自己的訴求。然而現實中農民參與的愿望同參與的結果之間存在差距,其政治效能感依然不高。
二、鄉村振興視野下影響農民利益表達的原因
(一)社會歷史積弊深重
農民的利益表達水平在實踐中受到諸如經濟發展狀況,傳統習慣,宗族主義等因素的影響。而現在中國社會的現實是,農村相對于城市來說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一方,而經濟現代化與政治現代化是齊頭并進的,這導致農民通過科學有效的方式進行利益表達的水平相對較低。農村的保守性和封閉性使“臣民意識”在農民大行其道。這導致農民遇到事情一味忍讓,不敢表達。建國以來的城鄉分制是宗族主義盛行的溫床,大家族凌駕與行政之上,普通農民不敢發聲。
(二)利益表達主體水平較低
人人都有利益訴求,而知道如何有理、有據、有節的表達才是關鍵。大多數農民自身受教育程度低,沒有接受太多先進的民主知識,沒有真正的認識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鄉村振興,包含了農民富裕、農民安居樂業等內涵,但農民利益表達水平低下,必然影響鄉村振興之路。
(三)農民利益表達制度化的不平衡性
首先,鄉鎮人大制度不完善。鄉鎮基層政府公務人員的升遷和派遣又上級部門決定,財務也有上級發放,這在一定程度上使“為人民服務”成為一句空話。其次,村委會選舉制度化程度不高。一些鄉鎮黨委、政府操縱村委會選舉過程,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村民,使村民的選舉權流于形式;最后,信訪制度不完善。信訪部門的工作很被動,只有在農民找到他們時,他們才有處理問題的一句。然而,農民的利益訴求是很難抵達信訪部門的。在基層,侵害農民利益的多是基層玫府干部,某些基層政府官官相衛和層層轉批使得農民訴求無法進入決策者的耳朵。
三、鄉村振興視野下完善我國農民利益表達的對策
要提高當前中國農民利益表達的水平,以促進鄉村振興。筆者認為最根本的是發展經濟,最長久的考慮是發展文化教育,最緊迫的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一)發展農村經濟,夯實農民利益表達的物質基礎
首先,要增加農民收入。增加農民的收入,是鄉村振興之路中的一環,也是廣大農民最根本的訴求。農村當前仍有大量閑置勞動力,這一點要加以利用。其次,要徹底改變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的情況。讓農民了解農產品和農資產品生產銷售的整個閉環,讓農民在利益表達中更加有理有據。第三,加大對農業的科技投入。現代農業是往科技驅動的方向發展的,如果不加大科技投入,農農業發展必將陷入困境。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只有依靠科技的投入,走出一條綠色發展和共同富裕之路,實現鄉村振興。
(二)發展農村文化教育,提高利益表達意識和能力
首先,要提高農民政治文化素質和利益表達能力。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后說過:“文盲是處在政治之外的,必須先教他們識字。不識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識字只能有流言蜚語、謊話偏見,而沒有政治。”
第二,要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從政府角度來看來看,有組織的農民更容易溝通和協商。從農民的角度來看,農民組織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集體力量,有利于對政府權力形成監督和制約。另外,農民的組織化還可以促進我國農業決策的科學化有利于農業政策的推行,有助于我國的農業現代化進程,有助于鄉村振興大計。
(三)改善與拓寬農民利益表達的制度化渠道
首先,要堅持和貫徹落實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制度,擴大直接選舉范圍,提高農民利益表達的積極性。第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村民的事真正由村民自己決定。第三,改善現行信訪制度。頒布全國統一的信訪法,但在此過程中也應注意信訪救濟過度沖擊司法救濟和行政救濟,反而不利于農民利益表達的常態化。
【參考文獻】
[1] 岳楚炎.當代中國農民利益表達機制的實證研究——以四川省某村為例[J]. 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7,(06):88-94.
[2] 吳群芳.利益表達與分配[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 2011.03
[3] 侯健.利益表達與公權行為公民如何影響國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 2015.11
[4] 袁金輝.和諧社會視閾下的農民利益表達機制研究[J].理論探討,2010(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