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摘 要】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地經營權流轉與農民工市民化是我國現代化的必然過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飛速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一方面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加快了城鎮化的步伐,另一方面促進了農地機械化生產、農地規?;a,從而加速農地經營權流轉[1]。當前,農地經營權流轉規模經營的條件已經具備,應當因勢利導采取有力措施,鼓勵農地承包經營權向規模經營主體流轉,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同時也必須從我國人多地少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國情出發,看到發展過程的漸進性,確保農地經營權流轉與城鎮化進程相適應。
【關鍵詞】農地經營權流轉;城鎮化
一、引言
目前學術界對農地經營權流轉與城鎮化關系展開了比較激烈的討論,主要觀有:一認為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會推動農民工市民化進程,搞活農地經營權流轉能夠促進工業化、現代化、城鎮化,而且釋放農村剩余勞動力,獲取更多的人口紅利。二認為城鎮化提高農地經營權流轉的效率。三是認為農地經營權流轉與城鎮化進程是相互促進的關系。農地經營權流轉是目前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城鎮化進程也是國家正在推進的大方向,弄清楚兩者之間的關系,這不但對我國的“三化”進程有幫助,而且對農民切身利益的維護大有裨益。
二、農地經營權流轉對城鎮化影響的理論分析
我國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現代農業使用先進生產技術與管理技術替代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從而產生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導致了農地經營權流轉與農業生產現代化。農地經營權流轉一方面直接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另一方面通過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與現代化產生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間接的要求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出農村,進入城鎮,在為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同時促進了城鎮化的發展,而城鎮化、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需要吸引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而為農地經營權流轉創造條件[2]。正是這些使得農地流轉、農業的現代化、農村勞動力轉移、第二產業發展與城鎮化緊密相連,這些問題處理得當則促進農村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三、農地經營權流轉對城鎮化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回歸分析
有以上分析可知,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產生大量剩余勞動力,導致農地經營權流轉,隨后加速了城鎮化的步伐,所以農地經營權流轉促進了城鎮化。但是城鎮的發展吸引了更多的農民進城務工,加速了農地經營權的流轉。本文中用農地經營權流轉面積表示農地經營權流轉狀況,用Y表示。用城鎮化率(一個地區城鎮常住人口占該地區常住總人口的比例)表示城鎮化水平。模型構建
本文選取了2003年-2015年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
計量分析結果表明,常數項和自變量X的參數估計值顯著異于0,R-suared接近于1,說明模型擬合非常好,DW的值在2附近,說明殘差序列不相關。即Y=42.72616+3.231715X為了判斷該回歸是否為偽回歸,以下對時間序列進行平穩性分析。
(二)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
我們用ADF檢驗方法對Y、X、進行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見表。對Y、X兩變量進行ADF檢驗,檢驗結果可以看出,Y和X都不平穩序列,但對其二次差分后是平穩的。所以要通過協整檢驗來判斷現行回歸方程是否合理、穩定。
(三)協整檢驗
對回歸方程的殘差項進行ADF檢驗,結果顯示:在95%的顯著性水平下,可以拒絕存在單位根為0的假設。即自變量X與因變量Y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因變量能被自變量解釋,上述回歸分析的結果是合理的穩定的,不存在偽回歸。
結論:有回歸分析結果可知,農地流轉對城鎮化具有促進作用,農地流轉面積每增加1個單位,城鎮化率就會增加3.231715個單位。
四、對策建議
從上述的分析可知農地經營權流轉促進城鎮化的進程,所以應該采取措施促進農地經營權流轉,這對我國的城鎮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建立農地中介機構,完善土地流轉中介市場
農地流轉市場可以到規范土地流轉行為、創造流轉機會、促進流轉成功。認為建立農地流轉中介市場是促進當前土地流轉效率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一是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是有形的,它有一個完整的組織架構和運營系統,可以解決信息不充分或者不完全。二是它有助于農地流轉職能的完善,如在實踐中建立一套由土地資產評估機構、法律咨詢機構、土地托管機構、土地流轉招商機構等組織,確保土地流轉價格合理公開及交易順利進行[3]。
(二)明晰土地產權,實行土地確權、登記及發證
政府應該逐步推動落實農村土地的確權和權證登記,保證農地產權的明確和到位;把農地流轉市場的培育作為關鍵任務,并不斷地規范和完善農地流轉市場的交易準則,保障市場交易的合法、合規、合理,減少不必要的交易費用[4]。借助不斷完善的農地流轉市場,政府應該堅持以農戶家庭為流轉主體,鼓勵并推進農地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流轉,讓更多的農戶家庭能夠有機會和途徑參與到土地流轉中,特別是讓租入土地的農戶家庭能通過擴大土地耕種面積獲得土地的規模效益。當然,在推進農地經營權流轉時,還必須始終堅持農民自愿原則和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原則。
(三)完善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
農村社會保障是促進農地流轉效率的基礎保證,可以提高農民土地流轉積極性??梢詮膬蓚€方面來解決農村社會保障:一是促進農村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醫療保險、農業保險、教育保險及養老保險等。二是提高保障水平,增加農民增收機制,不斷地從多層次、多方式、多渠道的去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及保障功能。只有做到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和保障水平的不斷提高,才能提高農村土地流轉的效率,進而促進城鎮化的發展[5]。
【參考文獻】
[1]石淑華.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蘇北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問題研究——基于徐州市三縣一區的調研[J]. 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0(04):124-129.
[2]郎曉瑛.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實踐治理機制探索[J]. 行政與法,2014,(07):61-66.
[3]本刊編輯部. 城鎮化背景下的農地流轉——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綜述[J]. 農村工作通訊,2014,(10):8-11.
[4]費宏達,張鴻鵬.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法律制度之完善[J]. 法制與社會,2016,(06):213-214.
[5]張會蔚,郭現芳. 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路徑分析——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為例[J]. 人民論壇,2013,(11):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