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航
【摘 要】每到逾越節猶太人都要宰殺羔羊舉行圣餐,本應慶祝的節日,耶穌卻被出賣,這是基督教圣經中的一個經典故事,許多的藝術家都關注過這個主題并以其為題材進行創作,最為出名的是達·芬奇的傳世名畫《最后的晚餐》。
【關鍵詞】最后的晚餐;耶穌;藝術
一、作品的基本知識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巨匠達·芬奇著名的壁畫作品取材自圣經馬太福音第26章,描寫了耶穌在被羅馬士兵逮捕前和十二門徒共進晚餐時的情景耶穌在席間說到:“你們中一人將出賣我!”一瞬間眾門徒們紛紛表白、詢問、困惑、哀傷與騷動只有出賣耶穌的猶大驚慌地身體后傾,手檬著出賣耶穌得到的錢袋處在陰暗之中。
二、作品的重大歷史意義
《最后的晚餐》這幅壁畫杰作不僅標志著達芬奇藝術成就的最高峰,也標志著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創作的成熟與偉大。這項工作實現了素描表現的準確性和對象觀察的準確性,使人們真正感受到了真實世界的面貌,并且在合成處理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角色的組合構成了一種美麗的圖案。這張照片擁有輕松自然的平衡與和諧。更重要的是,他創造性地將共融主題的創作歸因于歷史淵源的文化淵源,從而賦予作品創作的活力和歷史意義。
三、《最后的晚餐》作品分析
(一)每位畫家在構思上的不同
有大量以“最后的晚餐”為主題的宗教繪畫作品,從年代的角度看,均在達·芬奇生活年代的之前,有西班牙畫家休伊特作于1450年的同名作品,尼德蘭畫家布茨作于1464至1467年間的同名作品,佛羅倫薩畫家吉蘭達約作于1480年的同名作品,與達·芬奇的作品四幅一起進行比較。相同的問題不同的解決方法。
1.關于人物的布局。
《最后的晚餐》這個故事通常需要創作一個人物較多的大場景,人物位置的安排就尤為重要,對此,每位藝術家都有不同的詮釋。如何把眾多的人物在有限的畫幅中表現出來同時還要區分出主次關系,即如何經營位置。休伊特和布茨采用的是人物圍坐餐桌的整體布局正對畫面部分為主體部分背對畫面為輔助部分硫密關系也是如此;吉蘭達約和達·芬奇采用的是長桌的整體布局吉蘭達約畫面中的人物有12人在桌后正對觀者還有1人在桌的另一方背朝觀者。而達.芬奇則歷史性地把所有的人物安排在長桌后面,將門徒們安排成四組,每組三人,最左邊是巴爾多祿茂、小雅各伯和安德肋,猶達斯、伯多祿和若望漸次靠近耶穌,右邊是多默、大雅各伯和斐理伯,較遠的最后一組是瑪竇、猶達和“熱誠者”西滿。在達芬奇之前,猶達斯常被與其他人隔絕開,或者頭頂沒有光環,或者是背對的姿勢。達芬奇把這些傳統都拋棄了,猶達斯和其他門徒緊密地坐在一起,不過我們依然可以判斷出哪位是猶達斯。他的身體在退避,臉部籠罩在陰影中,手里抓著裝有30個銀幣的袋子,那是背叛者的酬金,他用另一只手去拿耶穌也在拿的杯子,于是耶穌揭露出賣者說:“看,負賣我者的手同我一起在桌子上。”畫家的明暗技法與人物技法都非常純熟。他巧妙運用透視原理,將焦點集中在耶穌頭部,身后背景加深,前排人物提亮,延伸了畫面空間,遠遠望去,感覺縱深很遠。耶穌坐在餐桌的正中間,是整個畫面的中心,左右兩邊的門徒簇成一團和他之間有些分離,暗示著耶穌從身體上、心理上要同門徒們分開了。他的背后是一扇敞開的窗,兩邊是較小的窗,光線透入進來,讓耶穌自帶背景光環,區別于其他人。于是我們將注意力都集中在耶穌身上,他俯首向下,目光寧靜,攤開雙手同時去拿餅和酒,就此建立起圣體圣事。《圣經》中是這樣描寫的:“耶穌拿起餅來,祝福了,遞給門徒說:‘你們拿去吃吧,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由其中喝吧!因為這是我的血,新約的血,為大眾傾流,以赦免罪過。”
在畫家絕妙的設計下,畫中的門徒們有的站有的坐,有的神情疑惑,有的不知所措,還有的像耶穌那樣平靜,生動的表情描繪很容易讓人體會出他們的感情和性格,了解他們對叛徒一事的各自態度。這組人物疏密交錯,各有情態,雖每個個體不同卻又巧妙地聯成一個整體,在神秘而寧靜的光陰之中人物之間的和諧與沖突被刻畫的清晰易辯,令人嘆為觀止。僅僅用故事中的十三個人物和簡單的布局就創造了足夠強烈的震撼力和美感,達芬奇這幅畫在同主題畫作中無疑是最為成功的,他賦予畫面嚴整、均衡、情節緊湊、人物生動的視覺感受,無論誰看過之后都會留下深刻印象,并深受感動。后來也有不少畫家再次描繪這一主題,但都寂寂無聞,無法超越達芬奇的成就.芬奇以其超凡脫俗的布局鎖定了第一方面的勝局。
2.關于區分猶大故事中的兩個中心人物是耶穌和出賣他的弟子猶大。
在耶穌的安排中,幾乎所有的畫家的待遇都是一樣的,他們被安排在屏幕的中間部分。然而,在與猶大打交道時,仁者見智和智慧。在許多門徒當中,猶大在布茨作品中增強生命的角色并不突出,使用生動的人物動作,表情和強烈的光影處理寒冷,顯然可以讓觀眾區分叛徒的存在。與其他三位藝術家的作品相比,芬奇的繪畫中的猶大更符合“真實”的標準。
3.關于情節的表現。
哪些作品對觀眾更具吸引力,充滿了緊張的氣氛,激動人心的劇烈沖突。在帕索里尼在意大利執導的電影“馬太福音”中,這集顯示了“最后的晚餐”中最重要的三件事:首先,耶穌拿起蛋糕說:“這是我的。身體是為你準備的;你應該做的是紀念我。第二個原因是,飯后耶穌拿起杯子說:“這杯是用我的血建立的新約,這是你每次喝酒時必須做的紀念我的事情。”第三是耶穌宣布“你們中的一些人會背叛我!”這三件事情依次發生,一瞬間,門徒們生氣,坦白,懷疑,憤怒,和恐懼。其他表情在戲劇中達到高潮,由此達芬奇勝出。總結上述三個方面,以便得出結論達芬奇的作品在熒幕的各個方面的獨特性都是非凡的,當之無愧的。
(二)藝術家的精彩分析
在《古典藝術》中,沃爾夫林用專門的章節對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作了精彩的分析。沃爾夫林認為,達芬奇以兩種方式打破了傳統。他單獨取消了猶大的位置,改變了約翰睡覺的姿勢。當然,沃爾夫林從形式化的角度闡明了這種變化的重要性。沃爾夫林在藝術風格學的每一章都引用了這一作品,以展示他的正式觀念。他恢復(或構建)了達芬奇創作之初所面臨的正式問題。貢布里希在他的書“文藝復興”中對達芬奇進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貢布里奇認為,從“繪畫科學”研究開始,達芬奇為了描繪“一群人的某種令人震驚的消息”,對圣餐場景進行了一次“現場”模擬。長久以來,我們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價值認知很少被定位在“有效性和現實”上,而且很少與共融的功效相關聯。弗洛伊德在《摩西和一神教》中指出:“當然,圣餐是這樣做的,因為它靠近救世主和敬拜,而不是出于攻擊。”最后的晚餐圣事的效果是確定的。這不是揭露和批評猶大。否則,這違背基督教的教義。
四、結束語
每一幅經典畫作都蘊含著深刻的意義,它承載著歷史,是經過藝術大師們的艱苦創作孕育的,我們不能把悠久而豐富的古代文化與現實生活的人性與情感在藝術的創作中分離。對于一幅優秀作品的欣賞永遠沒有終結。
【參考文獻】
[1]參閱休·昂納與約翰·弗來明《世界美術史》,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219頁。
[2]參閱《西方藝術史圖解辭典》,珍妮·哈維蘭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版第47頁。
[3](沃爾夫林《藝術風格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7頁。
[4]參閱范景中選編《藝術與人文科學——貢布里希文選》,浙江攝影出版社,2014年版,第124頁。